小新同學
走進大學后,對校園愛情有著浪漫幻想的年輕人發(fā)現,愛情并不是按需分配,人人有份。因此,脫單的口號也一年比一年響亮。但現實往往很殘酷,據統(tǒng)計,目前大學生單身的比例高達71%,其中61%有脫單意愿,可見需求之盛。聯(lián)誼也無形中成為當前大學校園中最受歡迎的交往方式,被各階段的大學生們追捧。
聯(lián)誼進化史:從清純到油膩
從上世紀80年代部分高校張牙舞爪地高舉“禁止戀愛,違者開除”的紅旗,到今天層出不窮的花式聯(lián)誼,短短三四十年間,國內大學聯(lián)誼經歷了從入門到精通,從清純到油膩的精彩旅程。80年代:朋友,跟我跳個舞可好?
中國80年代的大學生聯(lián)誼最主要的方式是舞會。在同鄉(xiāng)會結識到新伙伴之后,男女生就可以一起將頭發(fā)梳成大人的模樣,參加逢年過節(jié)必定舉辦的交流舞會。
給這些平時見面只會打個招呼的男女生一支舞的時間,短短三分鐘,既可以了解對方的身份背景、興趣愛好,又可以在浪漫的BGM下用優(yōu)雅的肢體接觸增進感情,效率高、效果好,再搭配借書、借磁帶這些一來二往、增加接觸的老梗,效果更佳。
90年代:文藝青年的黃金時代
在勇于將愛情進行到底的90年代大學生中,最受追捧的是舞文弄墨的文學青年、清新自然的民謠青年和熱血叛逆的搖滾青年。聯(lián)誼的主戰(zhàn)場從室內轉移到室外,運動比賽成為了聯(lián)誼的不二之選。
同時,郊游也是一種備受青睞的聯(lián)誼模式。通過寢室聯(lián)誼,性別平衡有保障,十幾個人出門踏青,好玩之余還方便近距離觀察對方的人品和性情,從相親學的角度來看非??茖W,不少大學生就在姹紫嫣紅和歡聲笑語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00年代:同學,我可以加你的QQ嗎?
在移動和聯(lián)通還無法互發(fā)短信的年代,互聯(lián)網在新世紀的快速發(fā)展突然將大學生推向了無比寬廣的聯(lián)誼舞臺,聊天室、QQ、BBS論壇的崛起包辦了大學生們從征友到培養(yǎng)感情的全方位需求。
校內論壇雖然風靡一時,但畢竟受眾偏少。西祠胡同、天涯、人人這些因興趣而聚集的網絡論壇才是大學生聯(lián)誼的最大策源地,甚至連晉江文學城也建起了多個聯(lián)誼群。
10年代:脫單難度不減,聯(lián)誼油膩升級
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大學生聯(lián)誼的套路也越來越多。唱K、密窒逃脫已經略顯老套,百人甚至千人參加的活動才能將聯(lián)誼這個詞的功能最大化。
除了正常的聊天交流,聯(lián)誼會上某些議程卻逐漸變得尷尬起來,比如某些從名字到方式都充滿了曖昧的暗示的小游戲:和素未謀面的人綁在一起用身體擠破氣球、用嘴巴叼著同一個杯子傳水、用屁股寫字玩你畫我猜……這些旨在將身體接觸最大化的小游戲,讓聯(lián)誼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油膩的氣息。
一旁的主持人重復著“單身”“脫單”這些字眼,仿佛在不斷強調著參與者本就“動機不純”,當眾出糗甚至被占便宜只是成功聯(lián)誼所付出的成本。
披著聯(lián)誼外衣的相親,參與者都心照不宣,但這些強行的親密接觸難免讓參與者遭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不適。
進了和尚、尼姑專業(yè):就沒想過要脫單
根據9月出爐的騰訊教育一麥可思2018大學生感情狀態(tài)調查,目前大學生單身的比例高達71%,其中61%有脫單意愿。
該調查的樣本僅兩千多人,顯然無法代表全國水平—眾所周知,師范、語言、旅游管理是女兒國,土木、機械和純理科則擠滿了等待女朋友提高衣品的男同學,這些男女比例失衡的“重災區(qū)”往往被大學生調侃為“和尚/尼姑專業(yè)”。
全國高校中男女比例極端的集大成者,則是女生占比98%的中華女子學院和87%都是男生的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在學業(yè)忙和圈子小的惡性循環(huán)下,大學生們揚言對談戀愛已經累了、乏了,決定安靜地做一匹孤狼。
為了撫慰單身同學的受傷心靈,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中南大學早于2014年就官宣了“緣來友你”紅娘網站,只限校內的研究生和博士注冊使用。試運行首日網站訪問量就突破2萬,一周內注冊人數高達8100人,實力演繹了“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面對為何官方的紅娘網站不開放給本科生的質疑,校領導語重心長地解釋道:本科同學還是小年輕,還能先在情海中碧波蕩漾一下,研究生畢業(yè)都在25歲以上了,真正面臨著婚戀問題的困擾,更需要母校的幫助。
確實,每天在實驗室待12個小時的碩士、博士們,認識新朋友都得向幸運脫單的同學求介紹,根本沒時間精力建立人際關系。
可怕的是,根據用進廢退的科學原理,他們雖然寄希望于聯(lián)誼,也并不代表和異性相處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今年4月,由東南大學主辦的南京九校大型聯(lián)誼,第一輪活動的主題就是邀請情感專家來解答同學們在與異性相處之中的困惑,意在拯救這群在實驗室中沉著冷靜、在社交場合畏畏縮縮的迷途小羔羊。
不過,真正的社交恐懼又怎么會出席這種活動呢?
聯(lián)誼大會,和人民公園有什么區(qū)別
為脫單事業(yè)而孜孜不倦地奮斗,大學生聯(lián)誼會和人民公園的相親角展開了雙線戰(zhàn)斗。
和大爺大媽手拿寶貝孩子的簡歷擺攤、逐個條件核對的原始方式相比,大學生們更熱衷于運用科學的力量挑選最合適的伴侶。
去年6月,清華、北大的幾位同學聯(lián)手推出了一個交友APP,將目標人群鎖定在“211”和“985”高校。這就引起了大批同學的不滿,斥責這群清北精英搞學歷歧視,優(yōu)越感太強。但創(chuàng)辦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學歷相近,三觀相似的幾率比較大,不用花時間去適應和遷就對方,是效率最高的一種交友方法。
大學生情感生活如此貧瘠,連行政力量也看不過眼。
不要再說學校欠你一個男朋友了,你知道學生會和輔導員組織活動有多努力嗎?一文一理是標配,賣力地在“和尚專業(yè)”和“尼姑專業(yè)”之間使勁撮合,組織1V1對口聯(lián)誼,有時還將組織的任務下放到班委。至于能不能順利碰見有緣人,就得看造化了。
不過,運用了科技和行政力量的聯(lián)誼,其實并不比人民公園相親角高明多少。沒有了老爸老媽的監(jiān)督,大學生在追求真愛的道路上開始放飛自我。大學生們一邊被三俗游戲、商業(yè)假笑、強撩尬聊消耗著脫單熱情,一邊又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場聯(lián)誼。
為了適應“市場期許”,御姐將姨媽色口紅卸下扮軟妹,理工男把supreme穿上扮潮男,借助虛構的軀殼來cosplay一個值得交往的對象。追逐愛情的旅程在漫無目的的搜索、毫無深度的談話和條件至上的物物交換中逐漸變得雞肋。
去年北京的一場大型高校聯(lián)誼就吸引了來自眾多名校的一千多名嘉賓,在這場活動中,浩浩蕩蕩的單身男女平均每人能進行200~300次的極速相親。從被動相親到主動相親,是這屆大學生進步了,理解到早日成家立室的好處?還是這屆家長和社會成功了,將單身非好漢的觀念建設成下一代的條件反射?
不過走馬觀花的五分鐘交友,真的能給大學生們帶來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