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四川省廣元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腎臟內科,四川 廣元 628017)
2型糖尿病腎病(T2DN)是2型糖尿病(T2DM)的常見嚴重并發(fā)癥之一,長期高血糖引起的腎臟血流動力學異常、局部糖代謝紊亂、血管活性物質代謝異常等均可增加其發(fā)生風險[1],引起腎臟損害,積極有效的早期治療是緩解病情、改善預后的關鍵。由于T2DN早期常無明顯腎功能及尿常規(guī)檢測異常表征,給臨床診療工作造成較大難度,于患者病情轉歸不利,故越來越多學者將研究重點向其他篩查手段轉移[2],試圖通過尋求特異性較高的生化指標的方式提高T2DN早期病情評估效率,為更多患者獲得積極有效的治療干預提供依據(jù)。此前有研究指出,血清血小板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PECAM-1)作為一種細胞粘附分子,可反映機體內皮細胞的遷移過程、血管的生成情況及炎癥狀態(tài),與T2DM患者微血管病變關系密切。而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作為一種炎癥前細胞因子,能促機體生成炎癥因子,從而影響腎臟功能,與T2DN的發(fā)生有一定關聯(lián)。本研究探討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MIF在T2DN患者中的表達及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我院就診的單純2型糖尿病(T2DM)患者(單純T2DM組)、T2DN患者(T2DN組)及體檢健康志愿者(對照組)各60例,均接受尿檢和血檢,年齡18~70歲,臨床資料完整。單純T2DM組及T2DN組患者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3]中T2DM相關診斷標準,T2DN組患者同時符合《糖尿病腎病防治專家共識(2014年版)》[4]中T2DN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未成年或年齡超過70歲者;②孕期或哺乳婦女;③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器質性病變、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者;④臨床資料不全者;⑤中途失聯(lián)、死亡或轉院者;⑥Ⅰ型糖尿病或T2DM前確診腎臟疾病者;⑦檢查前7d使用糖皮質激素者。三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基礎資料比較
尿A/C比值即尿微量蛋白(Alb)/肌酐(Cr)比值;▲與T2DN組比較,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1.2檢查方法三組受試者入組后均在護士指導下自行采集晨起后第一次排尿的中段尿液30 ml;尿液樣本在3000 r/min離心15 min后-20 ℃保存。使用人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試劑盒(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參考其配套說明書,經(jīng)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尿樣MIF水平。常規(guī)采集三組受試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血樣在2000 r/min下離心20 min,取上層血清置于-80 ℃保存;使用人PECAM-1試劑盒(上海羽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及人MIF試劑盒并參考其配套說明書,經(jīng)ELISA法檢測血清PECAM-1、MIF水平。
1.3觀察指標觀察各組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水平差異;根據(jù)Mogensen診斷分期標準[5]將T2DN組患者分為微量蛋白尿組(A組,n=22)、臨床蛋白尿組(B組,n=20)及腎功能衰竭組(C組,n=18),記錄T2DN組三亞組患者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水平差異;分析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水平與T2DN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探討變量間相關關系。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三組血清PECAM-1檢測結果對照組血清PECAM-1水平明顯低于其他兩組,且單純T2DM組低于T2DN組(P< 0.05)。見表2。
表2 三組血清PECAM-1檢測結果比較 (μg/L)
▲與T2DN組對比,P< 0.05;◆與對照組對比,P< 0.05
2.2三組血清、尿液中MIF檢測結果對照組血清、尿液中MIF水平均明顯低于其他兩組,且單純T2DM組低于T2DN組(P< 0.05)。見表3。
表3 三組血清、尿液中MIF檢測結果比較 (ng/L)
▲與T2DN組對比,P< 0.05;◆與對照組對比,P< 0.05
2.3T2DN組三亞組患者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水平檢測結果T2DN組三亞組中,A組患者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水平均明顯低于其他兩亞組,且B組低于C組(P< 0.05),見表4。
表4 T2DN組三亞組患者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檢測結果比較
▲與B組對比,P< 0.05;◆與C組對比,P< 0.05
2.4T2DN患者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分析經(jīng)Pearson 相關性分析,T2DN患者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水平均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P< 0.05),見表5。
表5 T2DN患者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水平均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分析
糖尿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以中老年人為主要患病群體,遺傳、肥胖、多食、缺乏運動等均可增加其發(fā)生風險[6],現(xiàn)已成為威脅現(xiàn)代人健康安全的常見病受到廣泛關注。T2DM作為糖尿病的主要類型,其發(fā)生多與年齡、生活方式、環(huán)境等因素關系密切,常合并多種并發(fā)癥[7],對患者健康影響較大。T2DN作為T2DM的常見嚴重并發(fā)癥之一,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8]。該疾病早期癥狀有其隱匿性,單純憑借腎功能及尿常規(guī)檢查難以確診,易延誤患者病情、耽誤其最佳治療時機,于其預后轉歸不利。
當前臨床診斷早期T2DN多通過侵入性腎臟穿刺的方式,患者接受度低,臨床適用性較差。尿微量蛋白檢測雖可操作性強且特異性較為突出,但該指標易受患者飲食狀態(tài)、運動情況及血壓水平等因素干擾[9],有一定局限性。對此,越來越多學者將研究重點向其他可行性生化指標轉移,試圖以此提高T2DN早期診斷有效性,為廣大患者獲得及早的診斷、治療提供條件。
PECAM-1是一種廣泛存在于白細胞、血管內皮細胞連接處及血小板中的細胞粘附分子,其機體表達水平與內皮細胞遷移和血管的生成關系密切。臨床研究認為,人體內PECAM-1活性程度同炎癥細胞活性呈正相關[10],PECAM-1可參與到炎癥反應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其機體水平升高能增加T2DM微血管病變發(fā)生風險,對長期高血糖引起的T2DN早期確診和病情評估有一定特異性和敏感性。本研究也就此展開分析,發(fā)現(xiàn)T2DN組患者血清PECAM-1水平明顯高于單純T2DM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且T2DN組中病情最嚴重的C亞組患者血清PECAM-1水平最高,同王興緯等[11]報道結論類似,可證實T2DN普遍存在血清PECAM-1高表達表現(xiàn),且表達水平與腎損害程度關系密切,需引起重視。
MIF是一種由外周巨噬細胞及垂體前葉分泌的炎癥前細胞因子,能通過吸引巨噬細胞在炎癥局部浸潤的方式阻礙巨噬細胞游走[12],促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等炎癥因子生成,從而加劇腎臟損害程度,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本研究發(fā)現(xiàn),T2DN患者血清、尿液中均存在MIF表達升高表現(xiàn),且其表達水平同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性,同危正南等[13]報道結論基本一致。證實血清、尿液MIF檢測在T2DN臨床病情評估中均有較高應用價值,該指標可反映機體腎臟損害情況,相較于傳統(tǒng)的尿微量蛋白等指標,檢測結果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小,于后續(xù)診療工作的順利進展有指導意義。馮曉明等[14]學者也在報道中指出,MIF是機體免疫和炎癥反應中的關鍵成分[15],正常情況下存在于細胞質內,在組織缺氧、內外毒素或促細胞增殖信號物刺激下可快速進入血液循環(huán),致機體血清MIF水平升高。T2DM患者的血糖升高表現(xiàn)的致炎作用對機體PECAM-1、MIF水平有一定促進作用,其中以血清、尿液中MIF升高最為突出,可增加炎癥細胞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程度[16],從而加劇病情,于患者預后轉歸不利;建議患者在檢出PECAM-1、MIF高表達時積極配合治療,以控制病情,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本研究雖取得一定成果,發(fā)現(xiàn)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均同T2DN的發(fā)生關系密切,在臨床篩查診斷中有一定應用價值,但受樣本量、受試者個體差異(如合并其他疾病情況、體質、年齡等)等因素影響,仍有部分結論存在深入探究空間,可最大限度排除相關干擾因素后予以進一步分析,以此獲得更嚴謹、科學的報道結果。
綜上所述,血清PECAM-1及血清、尿液中MIF均在T2DN中有較高表達,且表達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關系密切,臨床可將上述指標檢測作為評估T2DN患者病情及預測其預后的可行性途徑,為更多患者獲得理想治療效果提供依據(jù)。
[1] 張薇,焦凱.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預防及治療進展[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4,11(3):186-188.
[2] 郭楠,陳鵬,徐俊,等.聯(lián)合檢測尿微量蛋白在診斷老年糖尿病腎病中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6):1279-1280.
[3]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4,30(10):893-942.
[4]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微血管并發(fā)癥學組.糖尿病腎病防治專家共識(2014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11):792-801.
[5] 易建文,徐飛,余啟華,等.糖尿病腎病早期實驗室檢測指標與病程關系的探討[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6(2):11-13,38.
[6] 王興盛.糖尿病腎病與糖尿病腎病合并非糖尿病腎病的病理及臨床特征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5,32(1):151-152.
[7] 吳雪怡,李航,文煜冰,等.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腎臟病理改變與預后的臨床隊列研究[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4,30(9):650-655.
[8] 婁然,姜利.血糖變異度與重癥患者預后不良的相關性[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5,95(7):523-526.
[9] 程蘇琴,朱美財,李建標,等.尿特定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09,16(4):222-224.
[10]瞿斌,金星進,陸益龍,等.血小板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在糖尿病腎病患者體內的水平變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7):4253-4254.
[11]王興緯,金星進,沈曉偉,等.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清PECAM-1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江蘇醫(yī)藥,2011,37(10):1164-1165.
[12]遲麗屹,周巖,劉養(yǎng)鳳,等.黃連素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降低腦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MIF和MCP-1表達的研究[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4,11(2):30-34.
[13]危正南,李濤,張慶紅,等.MIF、TLR4、TNF-α水平在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疑難病雜志,2016,15(2):165-168.
[14]馮曉明,田曉.血漿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與巨噬細胞游走抑制因子水平與糖尿病患者腎臟功能損害的關聯(lián)性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4,36(16):1729-1733.
[15]徐敏,楊麗華.微炎癥狀態(tài)相關因子對糖尿病腎病早期的診斷意義[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4,31(8):1575-1577.
[16]楊志,張驥,唐立萍,等.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漿中VCAM-1、MIF、SFRP-5含量與腎功能損害的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22(24):2974-2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