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我撿起一枝肥圓的蘆梗,在這秋月下的蘆田;我試一試蘆笛的新聲,在月下的秋雪庵前。”徐志摩描繪西溪蘆葦的詩句,畫面富有鄉(xiāng)野迷人氣息,讓人遐思翩翩。
每年霜降一過,一簇簇頂在枝頭的蘆花綻放,匯成一片銀色的世界,綿延起伏,潮涌般涌向天際,用一種特有的氣勢給人們留下深深震撼。那漫天飛舞的花絮,更像紛紛揚揚的雪花,飄到哪里,哪里就蒙上一層薄薄輕紗。那情景,是一幅流動的畫,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讓人如癡如醉。
西溪濕地的蘆花,全部是在歲月中自生自滅、頑強存活下來的,它們呈現(xiàn)的是秋天純天然的美。360畝的蘆葦,分布在蜿蜒曲折、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中,其間還穿插著眾多的港汊和魚塘,形成了獨特的濕地景致,正所謂“一曲溪流一曲煙”。觀賞蘆花最佳方法是泛舟游覽。一葉扁舟沿水路緩緩前行,穿梭在蘆田間,別有一番情趣。其次就是到位于濕地最中心的水域秋雪庵,登高遠眺蘆蕩勝景,全方位體驗蘆花之美。
乘坐一葉吱吱呀呀的搖櫓船,穿過微瀾粼粼的水面與茂盛的蘆葦,朝蒹葭深處蕩去,便到了久負盛名的秋雪庵。秋雪庵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因在孤島之上,四面皆是一望無際的蘆葦灘地,花時如雪,一片白茫茫的意境,明代大書畫家陳繼儒便取唐人詩句“秋雪濛釣船”的意境,題名“秋雪庵”。自宋而元、明,屢有興廢。清南潯商賈周慶云重建大殿三楹及彈指樓,復以舊制,并增三楹置為“兩浙詞人祠堂”,奉祀唐代張志和以后至近代的詞人1044人,是體現(xiàn)西溪人文積淀的重要場所,被譽為“詞人圣地”。現(xiàn)在,庵院恢復一新,按原圖原貌原址建造了二層民居式建筑,粉墻黛瓦,山墻高聳,草木扶疏,廊檐低回,儼然又是一處清靜幽雅的妙境。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钡巧锨镅┾侄?,舉目四眺,千頃蒹葭十里洲,整座小島幾乎全部被蘆花包圍,大風起時,猶如雪花滿灘,水波彌漫,上下一色,真可謂屋在蘆花上、船入蘆花里,美得像一個夢境。明代吳本泰將秋雪庵的風景概括為“秋雪八景”,即仙島蕩、幔蘆港、秋雪灘、蓮花幢、楊柳城、詹匐籬、護生堤、彈指樓。歷代文人墨客游覽秋雪庵,留下許多詩詞墨寶。明人張岱在《西湖夢尋》中曾這樣記載:“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蘆花,明月映之,白如積雪,大是奇景?!币陨⑽囊婇L的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也說:“賞蘆花最好的季節(jié)是陰歷十月,到時蘆花全面泛白,若在月光下賞蘆花,更為出色?!?/p>
蕩舟在秋雪庵周邊的水道上,船槳拍打著水面,驚起嬉戲在淺灘的一群白鷺。信手捋下一枝蘆花,觸摸細碎的蘆花花絮,有一股暖暖的觸感滑過皮膚,輕柔似棉,溫潤如玉。
黃昏迫近,向蘆葦更深處漫溯,遠遠地瞥見一列南飛的秋雁,整齊地排成行,鳴叫著越過蘆葦蕩。風過來了,葦葉發(fā)出沙沙的聲響,白絨絨的蘆花猶如海面突起波濤,翻卷著層層白色細浪。夕陽碎銀似地撒在這片搖蕩的花海里。我的思緒不知不覺地隨著蘆絮舞動起來,整個身心剎那沉浸在“漁舟向晚泊,隔岸荻花齊”的美妙意境之中……
(摘自《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