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碩 龐慧 呂廣德
摘要 為了解小麥新品種(系)對白粉病的抗性,對56個小麥品種(系)的苗期白粉病抗性進行了鑒定。結果表明,在56個新品種(系)中,有7個表現(xiàn)為免疫、5個表現(xiàn)為近免疫、7個表現(xiàn)為高抗、14個表現(xiàn)為中抗、11個表現(xiàn)為中感、12個表現(xiàn)為高感。
關鍵詞 小麥;白粉病;抗性鑒定;苗期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112-01
小麥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其面積、總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首位。病害是限制小麥穩(wěn)產、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加之小麥病害多以病菌孢子隨氣流傳播,具有流行速度快、危害范圍廣、控制難度大等特點,已成為小麥生產的主要障礙因子。近年來,由于高產小麥品種的不斷推廣和種植,以及氮肥的大量施用和暖冬氣候的影響,小麥白粉病的發(fā)生頻率及其嚴重度呈逐年加大的趨勢,給小麥生產帶來了嚴重危害[1]。實踐證明,由于小麥病害隨氣流傳播,藥劑防治難度大、成本高,且導致嚴重環(huán)境污染,存在食品安全性問題。培育和種植小麥抗病品種是控制小麥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手段,且具有環(huán)境友好的特性。了解小麥新品種(系)的抗病性表現(xiàn),不僅可為親本選擇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也可為新品種的推廣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小麥品種(系)材料56份,包括近年新審定品種、參加山東省區(qū)域試驗表現(xiàn)較好的品系及常用親本材料(鑫麥806、泰山6038、濟麥39、汶農28、荷麥0643-2、圣麥102、泰科麥5003、濟麥44、岱麥4493、煙農1212、泰科麥31、泰農18、AN01、山農軟943、鑫星169、泰科麥5103、淮麥20、淮陰9908、泰科麥33、泰山6436、山農15381、ZH5013、XR-4429、景麥1號、馬莊蘭粒、藁優(yōu)5218、藁優(yōu)5766、XR-4429、紅地169、良星1517、山農25、藁優(yōu)5766、裕田麥119、山農111、濱麥6號、淄麥29、WH104-28、冀糯200、魯麥21、眾信5199、眾信8678、眾信6178、泰科麥6173、泰科麥5213、徐麥1108、岱麥3270、小偃81、淄麥28、青麥6號、泰科麥0024、泰科麥30、周麥18、鄭麥3669、泰科麥6008、泰科麥042、淄麥28)。以銘賢169作為感病對照。每個小麥品種取10粒籽粒飽滿、形態(tài)均勻的種子,分別放入對應名稱的種子袋中,嚴格避免混亂串樣,分裝完成后備用。
1.2 營養(yǎng)缽制備
取適量的A4紙張,每張紙分別對折,用小刀割開,卷成直徑為3.0~3.5 cm、高度為10~11 cm的圓筒狀。將一端對折1 cm左右,然后用訂書機裝訂,再用訂書機裝訂圓筒的中間部位,并進行固定。
1.3 裝土、澆水
取丹麥品氏托普泥炭土置于盆子內,適量澆水,將成塊狀的泥炭土搓成粉狀再填充到卷好的圓筒中,填充至圓筒的2/3。并將裝土后的圓筒按次序擺放到搪瓷盤中。
1.4 播種、發(fā)苗
將分裝好的種子按種質名稱分別均勻地撒在紙筒中,然后在種子上覆蓋1~2 cm的丹麥品氏托普泥炭土,同時向紙筒中加水至營養(yǎng)土水分飽和。按相應的名稱插上對應的標簽,在搪瓷盤中擺放整齊,然后用膠帶固定,并覆蓋黑色塑料袋。發(fā)苗時,將培養(yǎng)箱溫度設定為25 ℃,光照為12 h/d。隔2~3 d澆水1次,注意觀察。
1.5 菌源準備
本研究白粉病抗性分析參照董玉琛等[2]的方法進行。收集有代表性的生理小種進行繁殖,一部分置于室內培養(yǎng),每天澆水;另一部分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天澆水。待繁菌苗長滿白色霉斑后,供接種備用。
1.6 接種
待小麥幼苗長至一葉一心期,將長滿白色霉斑的小麥繁菌苗放入培養(yǎng)箱中,置于供試小麥的上方,對待鑒定的麥苗進行接種,并澆水、避光、保持潮濕,制造發(fā)病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20 ℃,避光培養(yǎng)24 h,然后調至25 ℃,繼續(xù)光照培養(yǎng),直至對照品種充分發(fā)病。
1.7 調查記載標準
記載反應型并劃分病級,其標準參照盛寶欽[3]的方法,略有改動。第一葉反應型分為6級:0級,免疫,植株無病斑;1級,近免疫,有壞死反應,葉片有枯死斑現(xiàn)象;2級,高抗,病斑小于1 mm,菌絲具有稀薄透綠現(xiàn)象;3級,中抗,病斑小于1 mm,具有不透綠現(xiàn)象;4級,中感,病斑小于1 mm,菌絲層較厚,病斑較多,不連片;5級,高感,病斑小于1 mm,菌絲稀薄透綠,病斑較多,菌絲層厚而且連片。
2 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56個小麥新品種(系)苗期白粉病抗性。從表1可以看出,7個品種(系)表現(xiàn)為免疫,分別是鑫麥806、泰山6038、濟麥39、汶農28、荷麥0643-2、圣麥102和泰科麥5003;5個表現(xiàn)為近免疫,分別是濟麥44、岱麥4493、煙農1212、泰科麥31和泰農18;7個表現(xiàn)為高抗,分別是AN01、山農軟943、鑫星169、泰科麥5103、淮麥20、淮陰9908和泰科麥33;14個表現(xiàn)為中抗,如泰山6436等;11個表現(xiàn)為中感,如山農111等;12個表現(xiàn)為高感,如岱麥3270等。
3 結論與討論
56份材料中,免疫材料為7份,占全部材料的12.5%;高感材料為12份,占全部材料的21.4%。因此,要綜合評價生產中不斷更換的新品種,不僅要關注其產量性狀,也要了(下轉第120頁)
解其抗病性狀。親本選配時,要注意性狀互補,以便選育出高產、抗病的小麥新品種[4]。新品種推廣時,可以采用不同品種進行生物多樣性種植,利用不同品種對病害抗性反應能力的不同來有效降低病害的發(fā)生,延長小麥品種的使用壽命[5]。
培育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小麥品種是解決小麥病害既安全又經濟有效的方法。盡管21世紀對小麥白粉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育了很多對白粉病表現(xiàn)出優(yōu)良抗性的新品種(系),但不斷挖掘新的白粉病抗原、選育新的抗病品種依然重要??傮w而言,目前白粉病抗性基因比較單一,有效的抗原尚未充分利用,新的病原菌小種發(fā)展速度快,以至于大量具有抗病性的基因失去抗性[6]。因此,在將來的研究中,不僅要發(fā)現(xiàn)有效的抗病基因,將其導入改良品種(系)中,同時還要做好抗病基因的組合,以更好地提高小麥抗病性。
4 參考文獻
[1] 張躍進,姜玉英,馮曉東,等.2009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fā)生趨勢[J].中國植保導刊,2009,29(3):33-35.
[2] 董玉琛,鄭殿升.中國小麥遺傳資源[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30-42.
[3] 盛寶欽.用反應型記載小麥苗期白粉病[J].植物保護,1988(1):49.
[4] 陸懋曾.山東小麥遺傳改良[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174-175.
[5] 太一梅,袁瓊芬,金振華,等.小麥品種對小麥條銹病抗病性試驗評價[J].中國植保導刊,2009,29(2):20-22.
[6] 徐曉丹.5份小麥農家品種的抗白粉病基因分析及定位[D].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