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桂松
北京后圓恩寺胡同13號茅盾故居里漢白玉的茅盾半身雕像
位于北京后圓恩寺胡同13號的茅盾故居,是一代文學巨匠茅盾先生晚年生活過的地方,是文學愛好者所景仰的地方,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一個圣地。近日,在一個冬陽杲杲的上午,我專門去拜謁文學巨匠晚年生活過的地方,尋覓和感受茅盾先生1400多萬字的文學財富閃耀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光芒。
北京后圓恩寺胡同13號,是茅盾先生從1974年至1981年逝世前生活工作、讀書寫作的地方。在茅盾先生去世以后,中央在1982年很快將之確定為茅盾故居并保護起來。1984年5月24日,又被確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進一步從法律層面保護了茅盾的故居。
幾十年來,我曾經(jīng)多次到茅盾故居尋訪拜謁,感受茅盾先生的精神,體會茅盾先生的偉大。記得1983年3月,我到北京參加首屆全國茅盾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會議結(jié)束時,茅盾先生的兒子韋韜同志將茅盾先生的一部分遺物捐獻給茅盾的出生地——烏鎮(zhèn)的故居(這也是中央確定的茅盾故居)。當時我們到后圓恩寺胡同13號茅盾故居時,原來在茅盾身邊工作的小李已經(jīng)整理好幾大箱子,讓我們帶到烏鎮(zhèn)茅盾故居。所以,現(xiàn)在烏鎮(zhèn)茅盾故居里展示的茅盾遺物,大部分是當時我們從北京取回來的。那次,是我第一次走進北京后圓恩寺胡同13號這座小四合院,當時茅盾去世剛剛一年,茅盾的后人已經(jīng)主動搬出四合院,目的是保存一個完整的茅盾晚年生活工作寫作的地方。再后來,我又多次到茅盾故居參觀瞻仰。記得1996年7月,茅盾先生誕辰100周年時,浙江的一批茅盾研究者齊聚在茅盾故居,瞻仰緬懷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學大師,我們和俄羅斯的中國文學研究者索羅金先生一起探討茅盾研究。進入新世紀,我又多次到后圓恩寺胡同13號茅盾故居參加中國茅盾研究會的會議。然而,我每次走進茅盾故居,常常別有一種情懷,一種讓人激動不已的崇敬感。事實上,北京后圓恩寺胡同13號的茅盾故居,已經(jīng)成為我心中的文學圣地!
故居門口的白楊樹現(xiàn)在已經(jīng)高大挺拔,冬天的樹葉飄灑一地,小胡同顯得格外自然生態(tài)。白楊樹的枝干精神壯碩,在耀眼的陽光里,春夏秋冬,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數(shù)十年如一日,守護著茅盾故居,守護著這所文化精神家園。所以還沒有進故居大門,就對這兩棵幾十年每每見到的忠心耿耿的白楊樹充滿敬意!
走進這個不大的500多平方米四合院,院子里的葡萄架以及蒼虬的葡萄藤、漢白玉的茅盾半身雕像躍入眼簾,院子里打掃得干干凈凈。望著茅盾雕像,望著這位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的文學巨匠,心情和幾十年前一樣,充滿敬意。
在故居的三個展室里,濃墨重彩地展示了茅盾長長的一生,介紹了茅盾生活的背景以及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事業(yè)作出的巨大貢獻。從19世紀末茅盾出生時的烏鎮(zhèn)風情以及沈家舊照,從北大畢業(yè)到商務印書館工作,從第一本翻譯著作到主編《小說月報》,從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黨活動到大革命時期的活動,從1927年茅盾以“茅盾”的筆名創(chuàng)作《蝕》三部曲,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以及不久之后的《虹》《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小說的情景,在相關(guān)的展室里都得到圖文并茂而又扼要精到的展示,讓每個參觀者充分感受到文學巨匠茅盾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后,茅盾擔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在繁榮中國文藝、弘揚現(xiàn)實主義文學以及文化建設方面殫精竭慮,所以,前后15年的文化部長生涯,給人們留下了“共和國文壇保姆”的親切形象。粉碎“四人幫”以后,在這座四合院里,茅盾以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的身份和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的崇高威望,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和學者,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友人,談笑有鴻儒,讓茅盾感到少有的心情舒暢!
茅盾少年時經(jīng)歷過辛亥革命,青年時經(jīng)歷過五四運動,參加過波瀾壯闊的大革命,親身經(jīng)歷了蔣介石、汪精衛(wèi)叛變革命,抗日戰(zhàn)爭,太平洋戰(zhàn)爭,到過香港,去過延安、重慶。解放以后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政治運動,也見證了粉碎“四人幫”后國家的繁榮安定!此時,這位見證過20世紀歷史發(fā)展的文學巨匠在生命的最后幾年,就在這座四合院里,開始了回憶錄的思考和寫作,奮力書寫自己經(jīng)歷過的道路,留下了大量的現(xiàn)代文壇和中國革命的史料,讓后人看到了中國20世紀的時代風云,更讓人們通過茅盾的回憶錄,倍感要珍惜今天和平安寧的生活。
正當我在一個展室一個展室地參觀時,三三兩兩的參觀者也走進茅盾故居,有年紀大的帶著孩子;有年輕的陪著老人,有情侶一起來的,也有學生模樣的年輕人,在茅盾故居的展室里,看著這些介紹,看著這些圖片,輕聲細語地說著什么,仿佛年輕人在尋問歷史,老年人在回憶過往??吹贸?,在茅盾故居的這些展室介紹里,瞻仰參觀者得到了精神和文化的滿足。
這時,茅盾故居的郭主任知道我來參觀,特地過來陪我去后院茅盾生前的書房和臥室看看。郭主任在故居工作多年,對這里的一切如數(shù)家珍,對一草一木都充滿感情。她告訴我,到茅盾故居來參觀的人數(shù)在逐年增加,現(xiàn)在每年有十三四萬的參觀者。幾十年來,在一代又一代管理人員的精心照看下,故居不僅保持了茅盾生前的原樣,而且在管理維修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郭主任指著茅盾臥室的地板說,這是這幾年修的。我一看,發(fā)現(xiàn)這地板比以前的更結(jié)實更干凈了。郭主任告訴我,茅盾當年在臥室外會見老朋友坐過的簡易椅子,還是原來的椅子,鵝黃色的布外套,還是老樣子。我知道,茅盾當年在這里會見過巴金、丁玲等人,會見過日本的松井博光以及美國的、法國的、新加坡的學者和朋友們。在這把簡易的椅子上,茅盾和來訪的老朋友回憶過往,向來訪的朋友詢問多年沒有來往的朋友的近況。在這把椅子上,茅盾和來訪的朋友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照片,成為人們永遠的記憶。望著這把椅子,仿佛茅盾剛剛送走朋友,椅子上還留著友誼的溫馨。郭主任告訴我,故居保護,既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責任、一種感情,她會盡力做好故居管理的每一件大事小事。這些年,外面的世界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而這里不變的是對茅盾這位文學巨匠的感情。郭主任告訴我,她馬上要退休了,她唯一的愿望,是繼任者一如既往,帶著對茅盾先生的深厚感情來管理好這一方文學圣地。
是的,后圓恩寺胡同13號茅盾故居,是胡耀邦、習仲勛、王任重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當年批準同意確定的。茅盾是我黨最早的黨員之一,無論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史上,還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都享有崇高威望。守望著這樣一位文學巨匠的故居,是責任也是幸運!郭主任深以為然。在院子里,我問郭主任,這棵葡萄藤是以前就有的吧?“是的”,她說。這棵葡萄藤一度有些萎縮,這幾年又生長得蓬蓬勃勃了。我們一聽,都會意地笑了。相信中國文學在新時代百花齊放的春天里,同樣也會蓬蓬勃勃地發(fā)展。
北京的茅盾故居,中國文學的一方圣地,是一個值得人們永遠景仰的地方。離開茅盾故居時,我如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