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慧
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對這個問題,不少人都以為是危言聳聽。這些年,華為整體營收高速起飛,已位列世界500強第83位。下一個倒下的是不是華為,似乎已經有了否定的答案。
然而,就在2012年,華為也曾實實在在地瀕臨險境。
那一年,華為運營商BG業(yè)務增長乏力,企業(yè)BG業(yè)務仍未打開局面。
那一年,華為消費者BG剛剛確立向高端智能機進軍的戰(zhàn)略,資金流出遠大于資金流入。
那一年,華為史無前例地開年連續(xù)5個月虧損,年度收入及利潤目標岌岌可危。
2012年困難重重,華為卻依然走出困局,迎來由消費者產品驅動的全新局面。
下面,我們就將通過一位華為財務主管的自述,一窺當年華為脫離轉型困境的側面戰(zhàn)場。
默默無聞的財經費用管理部門,在華為轉型的攻堅期里,通過一套“擰毛巾”三招四式,不但保了利潤的駕,也護住了戰(zhàn)略的航。
臨危受命
2012年1月6日,我突然接到領導電話,委任我主管集團成本與費用管理部。當時我剛被調去IT產品線擔任CFO,突然的變故讓我不無擔憂。
公司收入增長放緩,但各項成本費用卻降不下來。以往出現類似情況,費用管控仍然較松,預算沒有砍過?,F在讓我負責“擰毛巾”降費用,必然阻礙重重。
果然,我到任后形勢很不容樂觀。
由于2009-2011年進人很多,剛性費用劇增,2012年費用預算增長接近30%。但是,收入預算只增長21%,花錢遠比賺錢快。要保住集團利潤目標,不擰毛巾也不行了。
當時我們打開各部門費用預算細看,發(fā)現集團職能平臺部門預算增長最快,達到45%。公司認為,集團平臺是支撐服務的平臺,人才權不應配置太重,而應授權一線。因此,我們要擰職能平臺的水分。
但是,沒有哪個部門主動遞“毛巾”過來,都不想緊巴巴地過日子。我們分頭逐個給職能平臺部門打電話溝通,可大家都有一千個不能降費用的理由—前后折騰了兩個月,預算方案在當年3月12日輪值CEO會議上沒有過審。
“強擰”不行,我意識到必須要建立一套機制和規(guī)則,才能把利潤“擰”出來。
第一招:建立“基線”
在集團的財經辦公會議上,領導建議我們參照業(yè)界公司的費用管理模式,制定華為職能平臺費用預算基線和模型。
基線,就是費用預算管理的高壓線,制定起來很講究:太緊,業(yè)務無法正常開展;太松,利潤又支撐不了費用增長。
因此,我們針對不同部門業(yè)務特點,制定了差異化基線。比如,整個流程IT領域的費用投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不能高于x%;由區(qū)域埋單的流程IT,也要受到財務損益約束,費用增長不能高于收入或銷售毛利增長。
同時,我們還出臺了硬規(guī)定:費用額零增長。
一些部門以為只是“瘦身”,現在干脆不讓“吃”了,多少有些抵觸。2012-2013年,輪值CEO與集團CFO親自掛帥,組織了兩次專門針對平臺費用的評審,親自做大家的工作。
兩次評審,現場的火藥味都很足,職能平臺的負責人連爭帶辯,直接吵起來。
不過,在集團高層的支持下,我們還是頂住了壓力,一個個部門去摳,一項項費用展開分析,硬是把平臺費用預算砍掉了6 639萬美元。
第二招:彈性預算
費用“框”起來后,情況仍然不樂觀。
2012年6月,公司高層領導在會上問了一句:1到5月都是虧損,咱們6月能不能盈利?
當時,大家都不敢應聲。以往最難的時候,只要Q1最后一個月沖刺,利潤都能轉正。2012年連續(xù)虧5個月的情況確實是前所未有。
開源不如預期,我們只能進一步節(jié)流,彈性預算授予機制應運而生。
早在2012年3月做第二季度預算授予時,按照集團CFO的建議,我們對職能平臺只授予了40%。其他利潤中心也要求與收入掛鉤起來做彈性預算授予。
2012年6月,我們對各大利潤中心進一步收緊了彈性預算授予規(guī)則:根據收入、銷售毛利完成率孰低來彈性授予費用預算。經營計劃完不成,費用預算就要減少。
比如,某地區(qū)部全年收入預測能完成95%,銷售毛利預測只能完成90%,則按照90%來彈性授予其費用,砍掉10%的預算。
資源配置和產出指標緊密地掛鉤起來,就迫使代表處、系統(tǒng)部及BG等各大利潤中心不僅追求收入達成,還要關注銷售毛利。
每個季度,我們都要上財委會回溯,哪些單位超過了預算授予,安排其向財委會述職,嚴重者取消主管費用權簽字資格。同時,集團CFO也推動輪值CEO發(fā)文明確了超預算要停止進人、停止?jié)q薪、并按照一定比例從獎金中扣除的政策。
有了清晰的彈性預算授予規(guī)則,配套嚴格的閉環(huán)管理措施,費用管控立竿見影。當時經營情況差的區(qū)域和BG,在年中預測到收入和銷售毛利不能達成全年預算,紛紛主動開始費用清理。
第三招:管住一支筆
彈性預算加強后,仍有虛假報銷、中飽私囊等問題。
比如在某海外部,因飲食習慣原因,本地人幾乎不吃中餐。但是,在多名員工的費用報銷中卻出現了中餐館的費用。經查,均為私費公報。
針對虛假報銷,我們做了兩手準備。
首先,通過刷新和制定差旅、外包合作等費用制度,讓成本開支有章可循。
比如,公司的差旅費用制度于2007年制定,已有5年未刷新。期間隨著高鐵等新型交通工具的普及,舊的制度已不適應。所以2012年我們進行了制度的刷新和規(guī)范。
其次,在賬務管理部和財委會辦公室的幫助下,我們著手做虛假報銷的疏理,主要針對交際應酬等費用,出臺了交際應酬費的管理制度,發(fā)布了差旅的基線。
公司人力資源顧問下屬的紀律與監(jiān)察分委會也同意了財經的申請,將虛假費用報銷納入BCG來管控,從而建立起費用真實性的閉環(huán)機制。
通過分析我們還發(fā)現,權簽人手中的“一支筆”至關重要。為求報銷快,很多主管對費用審核不上心,不看單據,只在電子流上點一點,縱容了虛假報銷。
對此,我們對費用權簽進行梳理,把主管手中的筆管起來。
在梳理中,共有104人費用審核遵從性等級降為C,還挖出一個“大蘿卜”—某高管因在費用報銷審核中未能認真履行對費用真實性、合理性的審核責任,公司發(fā)文停止其費用報銷財務權簽權力3年,對違規(guī)報銷金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這個文件一發(fā)布,給所有權簽人和主管上了一課,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
不該省的不要省
在大刀闊斧削減費用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資源配置的差異化策略,不因追求短期效益而竭澤而漁。
具體而言,我們在四個方面進行了平衡。
再窮不能窮戰(zhàn)略
2012年開始,預研投入及公司級變革項目等投入增大。雖然當年經營存在困難,但是如果擠壓戰(zhàn)略投入,將會影響到公司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
為保證戰(zhàn)略投入不受當期經營情況影響,我們將戰(zhàn)略投入預算與當期經營預算分離,按戰(zhàn)略清單單列管理,??顚S茫毩⒑怂?,并定期回溯其投入節(jié)奏和強度。對于進展緩慢的部門單獨晾曬,以保障戰(zhàn)略落地。
再省不能省客戶
在費用預算緊張情況下,一些部門開始克扣客戶界面的拓展和接待費用。
為體現以客戶為中心,我們把費用分為客戶界面和內部運營費用。內部運營費用要求大家提升運營效率,“擰出水分”??蛻艚缑尜M用則根據公司確定的基線和業(yè)務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合理配置,不片面追求費用率的改進。
同時,為防止將客戶的錢挪到內部,我們把科目做了細分,哪些是客戶界面的,怎么用,都有監(jiān)控??偠灾?,千難萬難也不能影響業(yè)務拓展和客戶感知。
眉毛胡子一把抓
公司領導說過,員工不是“韭菜”,豐年多種一點,欠年就全割了。
干部的成長、人員能力的培養(yǎng)至少需要3~5年的周期。因此,我們在做費用預算生成和管控時,把雇員性費用和業(yè)務性費用做了區(qū)分,盡量匹配中長期的人力資源規(guī)劃和配置,而業(yè)務性費用則直接與當年的產出指標掛鉤。
我們還將各類業(yè)務外包費用在科目設置中單列、顯性化,建立與外包業(yè)務量或產出相掛鉤的彈性管理機制。
內部結算搞PK
責任中心要對經營結果負責,自然不希望背負太重的負擔;而資源部門既要服務好業(yè)務部門還要發(fā)展能力,也不想緊緊巴巴過日子。因此,當時各大體系紛紛抱怨流程IT做個項目既貴又慢,而流程IT部門也覺得自己“好受傷”,內部客戶需求多變,真難伺候。
于是,我們干脆建立了一套公開透明的“PK”機制:雙方簽訂“內部結算”協議,讓責任中心擁有預算權,讓資源部門根據明確的炮彈需求準備資源。再通過“價格聽證制度”,讓結算價格接受來自第三方或行管部門的評審,盡量保證客觀、公允。
2012年,華為收入與銷售毛利都只完成了90%,增長是十年來最低的。但是,公司及時采取了彈性預算授予等資源配置手段,各業(yè)務部門的費用管控也非常到位—當年費用預算也剛好控制在90%的水平。
這意味著,通過財務手段我們就成功“擰”出了近10億美元的費用,貢獻了當年凈利潤的40%。
可以說,財務管理也是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