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穎 形
(浙江公和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當前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注重于對生態(tài)環(huán)保的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fā)展,需要注重于滿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求。為此,在對建筑工程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懂得對技術的選擇與運用。然而在我國,建筑工程占到了全社會能耗的1/4。從全球范圍內來看,建筑總能耗占到了40%。在未來的城市發(fā)展過程中,需要注重于對傳統(tǒng)建筑設計的調整,而新型建筑設計的出現儼然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但是,新型建筑設計本身需要耗費巨大的代價,整個工作的復雜程度如果僅僅是依靠過往CAD二維設計,將會導致整個設計工作顯得缺乏先進性與完整性。針對于這樣的問題存在,選擇建筑信息模型的創(chuàng)新運用,可以讓建筑工程的設計方法得以完善,它通過三維技術為基礎,以此來讓建筑工程項目的不同工程數據信息得以被直接運用。選擇這一技術來對建筑設計工作平臺進行奠定與運營,將會讓建筑信息化模型,即BIM技術能夠幫助建筑工程實現工作效率提升與風險的控制,這將減少人力與物力的浪費,確保建筑工程得以降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發(fā)揮出綠色設計與可持續(xù)設計的先進性,確保BIM技術得以帶動建筑行業(yè)的新時期新發(fā)展。
建筑信息技術通過將建筑工程與信息系統(tǒng)進行結合,以此來推動建筑行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建筑信息模型計算在建筑工程的實際運用中不僅僅是對三維立體工具的運用,其也對建筑思維進行了補充,讓建筑設計中帶有著對思維文化的重視。當然,在具體的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對不同的元素進行科學計算與正確運用,以此來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的各項標準得以更好地落到實處。
1)建筑信息的模型運用。
在對建筑信息模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根據IFC的相關要求來對邏輯結構優(yōu)化、調整。選擇這一操作可以讓整個模型設計更為簡便,促使建筑信息得以更為標準地體現在建筑模型之中。邏輯結構的設計需要注重于對施工圖的設計運用,其中針對于材料信息收集與處理,包括了:鋼筋、混凝土以及相關材料。屬性的定義包括了:屬性集、屬性定義與關聯性定義;結構構件當中包括建筑構件(Building Element)、板、梁、柱、墻以及構件關聯。
2)建筑信息模型平臺的運營流程。
一是概念的設計。在進行前期的概念的設計,需要從方案內容入手來進行建筑信息模型衡量,在對建筑結構設計進行創(chuàng)意性思考的時候,應該從建筑面積的分析、收益所得預計視野度、日照軌跡來一一統(tǒng)計,然后來對整個數據內容進行準確度調整,確保建筑布局的合理性提升。二是方案內容的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建筑信息的模型需要具體化、可行性高,并且從建筑行業(yè)的能耗消耗、采光情況、日照時間、疏散道路等因素來進行有效分析,以此來確保建筑模型的合理性。三是對施工圖紙的設計。針對于建筑工程本身的復雜度存在,傳統(tǒng)的建筑本身所帶有的復雜性,使得傳統(tǒng)的二維模型已經難以滿足現代化的發(fā)展所需。四是管線道路的專業(yè)化追求。
建筑模型作為建筑設計的創(chuàng)新選擇,其替代了傳統(tǒng)的建筑實物,使得整個設計工作,能夠讓設計人員得以從設計技術的選擇入手,來對整個建筑設計進行科學調整,其不僅僅是包含自然科學,同時也涉及建筑理念。在一般情況下,建筑模型的設計所追求的合理性,是保障建筑模型直接還原建筑物實際情況的前提要求。因此,選擇三維模型技術可以更為直接地將建筑模型呈現出來,但是這一技術本身缺乏靈活性,導致信息標注工作難以開展,由于無法將諸多信息內容融為一個整體,因此缺乏參考性。建筑模型的設計首先需要滿足地是物理條件的達到,并以此為基礎來選擇設計方法與設計理念,確保建筑模型的合理性。
建筑工程中的空間規(guī)劃是建筑設計的前期設計內容之一,在對建筑地點檢修選擇之后,然后利用空間地形分析來對地形復雜度進行比較,然后利用BIM技術來對建筑基地進行空間分析。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坡高、斜度等一一計算分析,在復雜的地形環(huán)境中,建筑設計可以選擇BIM技術來完成初步制作,這將會為整個設計工作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其中,坡度分析可以選擇GIS建模來對不同的參數數據進行模擬,設計人員可以選擇不同角度來探索,繼而完成基礎數據的制作,供后期設計參考。
建筑信息模型的技術與傳統(tǒng)的建筑設計相比較,其通過對建筑數據的參數化設計,將會讓整個計算機得以有效運用起來。其中,仿真技術的運用,讓設計人員得以通過建筑設計的形式來對建筑物的各項數據信息進行檢驗,以此來對建筑工程的受力與各部分的協(xié)調性提前測試。在最低標準的限制下來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度與經濟性做到最大程度地保障。設計工作需要滿足建筑物日常的使用需求以及應急情況的應對所需。例如,建筑物在遭受地震突發(fā)、重物突擊的時候,需要保障建筑物能夠最大程度消除影響,繼而確保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選擇仿真技術運用到仿真設計中去,利用力學原理,來對建筑物不同角度的受力分析,可以更好地讓建筑物抗震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計算在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所帶來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的使用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也是存在的,為此,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項目來讓建筑工程得以更好適應市場環(huán)境,使得BIM技術能夠更好地符合我國國情,確保BIM技術得以為建筑行業(yè)的未來發(fā)展提供更多幫助。
參考文獻:
[1] 王 婷,池文婷.BIM技術在4D施工進度模擬的應用探討[J].圖學學報,2015,36(2):306-311.
[2] 孫曉霞.綠色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3] 鄭生欽,司紅運,張 雷,等.基于UTAUT的建筑信息模型技術采納意向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9):230-235.
[4] 喬 峰.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地鐵建設期設備管理平臺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7,20(6):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