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洋辦至華辦:晚清油礦利權思想演變歷程之考察

        2018-03-22 07:37:10宋興興王保存

        宋興興,王保存

        延安大學歷史學院,陜西 延安716000

        引 言

        中國是發(fā)現(xiàn)并利用石油最早的國家之一,早于秦漢就有記載。至宋代出現(xiàn)“石油”一詞,當時泛指可燃液體,如火油、石腦油、石漆等①石腦油:別名石漆、猛火油、雄黃油、硫黃油等,“出陜之肅州、鄢州、延州、延長,及云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1]。明代亦有鑿油煮鹽之史跡②據(jù)明代曹學儉《蜀中廣記》載:“正德末年,嘉州(今四川樂山地區(qū))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沃之以水,則焰彌甚。”此外,《元一統(tǒng)志》中載“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古代中國關于石油記載之文獻甚多,但均指未經(jīng)提煉的原油。關于中國最早開鑿油井之地,亦有蜀地與鄜地之說。。而人類對其廣泛應用則始于美國的“德瑞克油井”。晚清,隨著西方以堅船利炮為后盾的商品與資本輸入,這種被稱為工業(yè)發(fā)展的“黑色血液”的產(chǎn)品也隨之傳入中國。在當時,石油初指煤油,后泛指汽油、柴油及潤滑油(脂)等,民間俗稱“洋油”,即經(jīng)過提煉的“精制油”。

        在晚清社會對石油這種新型燃料普遍使用并逐漸熟知的同時,西方殖民列強也漸進認識到其作為攫奪全球工業(yè)原料與市場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各社會群體對其認知亦發(fā)生微妙變化。早期洋務至“商戰(zhàn)”“抵制洋貨”等民族經(jīng)濟運動的開展,石油產(chǎn)品的市場貿(mào)易、供求關系成為民族工業(yè)發(fā)展一大矛盾。甲午戰(zhàn)敗,歐美各國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等特權在華爭先設廠開礦,這些特權不僅損害了中國的經(jīng)濟利益,“其中實包含有錯綜復雜的政治意義”[2]。隨之,新政改革中關于礦產(chǎn)新章程、法令的頒布,各界人士對油礦有了漸智的思考,晚清社會對石油這一新工業(yè)燃料亦發(fā)生了自讓利、保利到自主開發(fā)的態(tài)度轉變與實踐。而陜西關乎延長油礦利權與德商的較量正是這一時期的成功案例,其從“洋辦”到“華辦”的嬗變與博弈亦是中國近代油礦利權思想演變歷程之縮影。

        目前學界對晚清利權的研究已相當成熟,或從詞源視角探究其形成發(fā)展,或從民族國家視角探討各個時期、階層、個人的利權回收思想、實踐與意義,亦或討論利權在不同民族資本產(chǎn)業(yè)中的發(fā)展、應用及其矛盾等。對于晚清石油研究則多從對華貿(mào)易、工業(yè)發(fā)展等角度展開[3-8]。而關于在全球工業(yè)化浪潮下國民對“利源”與利權的思想演變與社會實踐則涉及較少。石油產(chǎn)品作為一種西方傳來的先進工業(yè)燃料,與晚清工業(yè)化息息相關,但作為油藏本身豐富的中國,洋油在國內軍工、民用領域逐漸盛行,導致民族資本的發(fā)展與國家利權相抵觸時,因技術、資金的嚴重匱乏,晚清社會對于這一“利源”的態(tài)度如何轉變,即各群體的利權觀如何調適于新型經(jīng)濟、技術全球化這一課題值得研究。筆者將通過對臺灣、四川等地油藏喪失的史實以及西方石油對本國燃料市場的掠奪狀況,清廷與民眾對這一現(xiàn)象的心態(tài)與政策回擊,陜西官民在保護延長油礦中與西方列強的博弈等問題的探究,具體分析晚清國民石油利權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進而回溯中國油藏自洋辦至華辦的艱辛歷程。

        1 洋辦:油藏利權之外溢

        臺灣油礦為中國石油工業(yè)之先河,亦為近代石油利權喪失之濫觴。1860年,清廷在條約制度下開放臺灣為通商口岸,該地油藏最先暴露于洋人視野。在各國技師、洋商趁機介入開采該地油礦之際,中國油藏利權也逐漸旁落。至《馬關條約》簽訂后,外人得依合法途徑在通商口岸設廠,并對內陸油礦肆意勘探,迫使清政府簽訂了為數(shù)甚多的礦務合同,以致全國各地油藏利權大量外溢。

        臺灣石油最早于1861年由粵籍人邱茍在磺坑發(fā)現(xiàn),手工鑿井取油[9]。后因效率低下,租予英國寶順洋行的茶商托德。其間因“發(fā)生利益糾紛而遭通緝”,遂禁止開采[10]。這是國人首次將石油商品化,雖未經(jīng)提煉,然開啟了中國石油工業(yè)化之新紀元。1876年清廷將其收歸官辦,并出資聘人辦理。次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奏明,委令道員葉文瀾開采”;“開采一丈左右,出現(xiàn)油層,一日可汲收原油四十余斤”[11]。但因缺乏經(jīng)驗,“采用原始的掘鑿手法,勘測技術較差”,效率極低。同年,聘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兩名勘探師與技工負責購買采礦機械,“在苗栗地區(qū)進行勘探試掘,由外人經(jīng)營”[12]。是年,中國第一座西式石油廠建立,“一日可采掘原油上千斤”。這是晚清政府對臺油官辦期間出油最豐碩時期,亦是中國石油工業(yè)近代化之發(fā)端。但“在鉆井達兩百余尺時,鐵管破損”,且歲末因美籍技師辭職,遂致產(chǎn)業(yè)終止[13]。

        1883年,臺灣石油改為官辦民營,即官方以收取租金的方式,由當?shù)厣倘饲癫释⒚吭录{銀三十兩繼續(xù)開采,“時每日平均出油六十余斤(當?shù)卦兔拷锛s1.23元)”,后因“原住居民侵擾,終止租賃”。1887年,臺灣巡撫劉傳銘認為其具開采價值,再次收為官辦,設煤油局并委林朝棟兼辦?!艾F(xiàn)據(jù)該英商范嘉士并請開辦,并由該商另定合同”,然亦經(jīng)營困難,后劉被革職。次年,邵友濂繼任巡撫時,裁撤該局[14]。由上觀之,當時臺灣油礦或民或官,屢辦屢停,雖對其開發(fā)技術了解尚淺,但由官至民已深知其商業(yè)價值。究其因,除當?shù)孛耧L保守閉塞外,多受技術與資金制約。這亦是20世紀之交晚清地方官紳以洋商承辦或華洋合辦等方式開礦采油,以致油權喪失殆盡的重要原因。

        直至1895年日本占領臺灣后,“經(jīng)數(shù)回調查,發(fā)現(xiàn)產(chǎn)油地區(qū)有望繼續(xù)開采”。“但當?shù)厣群?、風氣異變、交通不便,需做處理”。之后,日本通過武力對臺灣土著居民瘋狂迫害,至“漸次排除障害”,大肆進行勘探并開采該地石油等礦藏;“明治三十年五月三日,本邦人淺野總一郎經(jīng)政府許可,繼續(xù)開采油礦”。并在短短四周內,將臺灣出油區(qū)進行特權劃分,是為“淺野”、“寶田”、“大倉”等四大區(qū)域[15]111。同年十一月,由日本各大石油公司組建的“臺灣石油試探小組”成立,在1904年后日本對臺灣富油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勘探、試掘、開采等礦權侵犯活動(表1)。臺灣油礦成為近代油權喪失之濫觴,此后列強在華設立采油廠、勘探處等數(shù)量劇增。

        表1 1904年至1912年日本對臺灣石油的開采量統(tǒng)計

        霸占礦區(qū)、開采礦產(chǎn),是甲午戰(zhàn)后帝國列強在華確立勢力范圍的有效手段,亦是進行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本土油藏成其攫奪的重要對象。在臺灣油礦被日本政府瘋狂勘探發(fā)掘時,內陸油藏也早被其他列強覬覦,最早即在四川。1892年,南溪縣監(jiān)生鐘毓靈向四川政府申請設廠開采石油,要求發(fā)給執(zhí)照出洋采購機械,得執(zhí)照后即往上海,以購買機械為名與法商亨達利洋行簽訂契約[16],并雇洋匠購買機器,由洋商出資開采油礦。時任四川總督鹿傳霖認為:“內地制造等事,招洋商有禁,雇洋匠無禁?!盵17]且深知該地已實為洋商變法控制,不利地方管制,“紳民咸以有害地方,眾論沸騰”,遂下令立即阻止該活動。由此可見,招洋設廠在當時是為禁止,而對技術的引進則在許可范圍內。這是晚清抵制外商入華的有效手段,即不得中外合資或“中引洋入”。該例某種程度上杜絕了在華洋商對內地礦藏的“先知權”。至1896年,“漢口瑞西商社的亨達利洋行總理雷達利與法國礦師蒲武、領事哈士先后到渝,并與唐(四川同知唐星球)私締合同,著手開采油礦”[18]。唐曾由川府委辦礦物,但因“相互蒙蔽,購置機器,干沒累萬,貪劣甚著”[19]346而被查辦。其后又公然帶領法商于重慶、敘府、嘉定等府與瀘州、自貢等地勘察油礦。鹿氏致電張之洞道:“即法商來勘,亦言辦無大利,所以必爭者,實欲借此以圖五金礦產(chǎn)?!盵19]且該地方紳民共同請愿,重慶府煤油、石炭等商店亦要求停止洋商活動[20]。川府即再次下令停止法商采辦。

        但到1899年,法商仍取得了合辦重慶等六處油礦的合同[21]。該年“法國領事與四川總督奎華氏會照,要求保商、福安公司于渝建立礦廠,取得石油等礦產(chǎn)的采掘權”。后與四川政府簽訂礦物章程:“凡來川辦礦者,皆歸該公司備本、購地、管理?!盵21]這亦使其他洋商有了進川掠油之機,是年法人戴瑪?shù)峦I事哈士于巴、萬、順三縣強制取得石油等礦物開采權,1902年,保商、和成公司亦迫使川府簽訂為期五十年的采礦合同[15]2731。此后,四川油礦成為西方攫奪中國內陸油藏與市場之基地。1899年,英國會同華益公司經(jīng)總辦李戴清與川府簽訂合同,獲得五十年采油權;1902年,英國普濟公司經(jīng)保富公司擔保與四川政府簽訂合同,掠奪多達八個州縣區(qū)的石油開采權[22]2707。

        除臺灣、四川地區(qū)外,1898年英(福公司)、美(美孚公司)各國在山西、河南等地亦先后建立油礦勘探公司[23]737。晚清各地油藏的喪失是中國近代油權旁落的主要內容。這些外國企業(yè)及商人受治外法權保護,對中國油藏進行勘探、開采,不僅損害了中國主權,亦破壞了地方政府正常的民事管轄權,即“各國強行奪取采礦權時,可控制礦藏地區(qū)的大量土地和人口,及相應的行政司法、軍警管理等一系列特權”[2]。此外,也為日后列強進一步侵略中國領土主權埋下隱患,如“大正十年(1921年),日本寶石石油公司受本國海軍委托,大范圍在臺灣地區(qū)探勘、開采油礦,以方便盡快儲備石油,作為后期軍事之需”[24]。這無疑使臺灣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資源艙”。

        2 洋占:石油市場之壟斷

        石油資源作為晚清社會出現(xiàn)的一種新興工業(yè)燃料,國人對其勘探、開發(fā)、提煉等技術極為生疏。在中外簽訂眾多油礦合同時,國民僅以是否影響該地治安、風水等因素來考慮辦廠采油。加之晚清工業(yè)化的步驟緩慢,石油對國防工業(yè)、機器制造業(yè)等作用的發(fā)揮亦甚微;中國對石油的傳統(tǒng)使用方式,僅作照明、熏蚊等用,以致社會整體的油權意識較淡薄。但隨著本土工業(yè)化的深入,煤油、汽油等燃料產(chǎn)品的進口量伴隨著需求增加逐漸提高。面對振興實業(yè)的市場需要與缺乏石油開采意識、技術與資金的矛盾,從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市到內陸,這種商品一度供不應求。這也刺激了西方列強加速對中國燃料市場的霸占,石油市場與資本的侵占隨之成為其鞏固在華利益的重要渠道。1863年至1887年期間,中國石油市場完全由美國掌控。時人稱:“有公司名曰美孚,專攬銷運之利然,惟天下之油讓其壟斷也。”“據(jù)公司中人云:普天之下,凡有能知燈火之盡者,無不有其油漬?!盵25]可見當時美國洋油對中國市場影響之大,已成居家必備之品。1888年,俄國石油始進中國市場,此后蘇門答臘、婆羅洲與緬甸石油也隨之輸入,加劇了對中國石油市場的瓜分。而隨著各口岸的開放,“石油市場在口岸的輻射下不斷擴大”[6],“到19世紀末,國際石油公司的代理洋行都在通商口岸修建油池、油棧,這些轉運中心逐漸成為各自腹地的儲銷中心”[8]。

        俄、美作為當時石油輸入量最多的兩國,幾乎承包了清末民初中國燃料市場的最主要部分。根據(jù)1894年比利時《商業(yè)博物館雜志》統(tǒng)計:在中國石油進口總量中,美國約占71%,俄國約占24%[26]?!岸砻纼蓢?,銷入中國,不脛而走,各埠風行”[27]。且在中國市場進行商業(yè)聯(lián)誼,以此達到在華利益最大化:美“知俄油之將次代興也,即與俄公司再四商酌,合成大公司,利權所占尤為廣達”[28],其“每年輸入石油到廈門達十萬箱以上”,“廈門及周邊地區(qū)每日消費石油達千箱以上巨額,個別商販借洋商名義不交厘金稅進行販賣”[29]。而中小型商販經(jīng)過洋商轉輸?shù)絻鹊馗鱾€城市,借此不納海關稅。如此,對中國財政稅收、市場資本、進出口貿(mào)易的平衡均損害嚴重。上海作為長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中心,“19世紀下半葉,上海在全國煤油埠際貿(mào)易中占據(jù)中心地位”。其他口岸,則作為二級或三級埠際轉運中心,即從上海、廈門、福州等一級口岸進口石油,又將進口的石油轉運到次級口岸,從而形成“廣泛的華商社會關系網(wǎng),業(yè)務范圍遍及鄉(xiāng)鎮(zhèn),控制了市場”[30]80。尤在19世紀末,美俄石油向中國輸入量開始逐年增高(表2)。

        表2 1888年至1898年中國從美俄進口石油量統(tǒng)計表(單位:萬加侖)

        由上可見,此時以美俄為首的兩大石油巨擘在華從運輸?shù)截溬u已建立成熟的銷售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僅限于以東南沿海為主的商貿(mào)發(fā)達、中外資本融合度較高地區(qū)及周邊城市)。這對晚清開辦礦務以振興實業(yè)之新政影響甚大。國民對洋油的抵制態(tài)度也從最初的“個人主義”向“民族主義”轉化,該過程伴隨著社會不同群體對石油資源與石油利權的認識漸趨智化。起初,民眾認為“煤油之劣在于易燃”“需要使用煤油燈及其燈芯;且煤油燈價格高,煤油燈防風用的玻璃罩也容易壞”[30]766;但對石油產(chǎn)品的易燃性亦不解,其存放和使用的安全意識與舉措尚未熟知①對于煤油、汽油等石油燃料的消防液劑與工具于19世紀80年代在中國才出現(xiàn),因此最早發(fā)生石油產(chǎn)品瀉燃時,民眾多以水相滅。,以致多有引發(fā)火災之事件[31]。因此在煤油進口初期,各地官府出于對火患之擔憂,數(shù)次發(fā)布告示,一些城市嚴禁石油輸入本地。如蘇州“二十年前(1890年)皆因洋油失火嚴重,焚燒殆盡,市民對其恐慌”[32]。福州(1892年)“居家皆為木屋結構,石油失火嚴重,且煤煙有害,頗不衛(wèi)生”[33]。此外上海、杭州、紹興等城市均有載案。

        與此同時,一些“開官智”較早之地,如漢口、廈門等通商口岸城市,以保護關稅目的杜絕石油進口?!伴}浙總督鐘鹿麟于廈門、漳州等地禁止石油販賣與使用,以保關稅”。但因“該地石油大多產(chǎn)于美國,美國人認為按照通商條約有損本國商人利益,堅決反對,要求撤回該令”[34],遂不了了之。然早在1887年,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就奏請清廷禁止洋火油的進口銷售稱:“火油船失事,死者七百余人,聞之惻然,以粵省火災多因火油所致?!盵35]且將其與鴉片同比,“一旦炸裂,難以撲滅,頃刻之間,延燒無算,生命財產(chǎn)化為灰燼。火油的害人程度或比鴉片更厲害”[36];并認為民眾向使植物油,近年銷售日漸稀少,石油暢銷有礙民眾生計。由此可見,作為洋務派的領軍人物在國家利權面前也有排斥本土工業(yè)化之傾向,即防止西方先進技術對本國民生大計之滲浸與掌舵??傊?,這種矛盾貫穿于晚清社會的各個階層。

        細察這些禁令,或出于地方政府對民眾安全的考慮,或出于保護本國關稅目的,亦或從維護晚清社會傳統(tǒng)的民計方式著想,對本國資本與市場均是種保護。但隨著西方對這種易燃產(chǎn)品消防技術的傳入,各國“失火保險公司”等機構相繼在華成立,這些對石油產(chǎn)品失火的技術處理與人生財產(chǎn)安全的有效保障,使各地石油進口更是“不脛而走,各埠風行”。19世紀末,中國的內陸燃料市場早已被外油侵占,此外,亦伴隨著大量的資本輸出(表3)。

        表3 1896年中國內陸部分地區(qū)的石油進口量與市場總價統(tǒng)計

        而在西方,石油開采、煉制與運輸?shù)燃夹g也逐漸進步,這加劇了各國列強對全球石油資源與市場的掠奪與競爭,在中國個別地區(qū)曾一度出現(xiàn)洋油價低于植物油價一半的市場現(xiàn)象②如光緒十五年(1889年),溫州地區(qū)的菜油價格為每公斤240文,而煤油每公斤只需要130文,煤油的價格優(yōu)勢顯著,且“光亮度更高、燈飾大方美觀”,因此造成溫州地區(qū)傳統(tǒng)制油業(yè)“多已歇業(yè)”。孫健.中國經(jīng)濟史——近代部分(1840–1949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56.。據(jù)統(tǒng)計:1897年全球石油消費總額排名中,中國高居第四③其中全球石油消費額前三名國家依次為:英國、德國、日本。澳國商業(yè)博物館周刊[J].1898(5):17.。面對中國早期工業(yè)化中該新興燃料的需求程度日益提高與本國油藏與市場喪失加劇這一現(xiàn)實矛盾,國人對石油利權的認識亦逐步加深,即開始思考如何在石油資源上與西人展開利權競爭。

        3 保利:心態(tài)與政策之回擊

        西方列強對中國石油資源、市場的侵占引起了清朝統(tǒng)治階級的憂慮和驚恐。從清廷開明人士到下層民眾開始以國家權、利等視野看待石油在本邦大量進口這一現(xiàn)象,普遍認為“中國財富流入洋人之手,石油之運用亦是豐厚商業(yè)利潤可掘取之利源”。國人購置洋油“是不啻以中國之利源,悉聽西人之取攜,而我亦莫之抗也”[37]。石油于晚清工業(yè)化之效應,使國人意識到這種所謂的“洋油”應設法從西方列強手中奪回,從而成為本邦富民強國之“利源”,伊始力排洋油進口對中國資本的掠奪。

        而這一活動最早始于19世紀末期的“商戰(zhàn)”運動,其間也是外商在華勘探油藏、設立油廠最瘋狂階段。尤在四川地區(qū),當?shù)卣c英法等國締結多項石油開采合同,并設立石油公司。除阻礙了本國民族資本的發(fā)展外,對當?shù)氐墓茌犚喈a(chǎn)生嚴重威脅。在此種危機下,社會各群體關于油礦利權的思想認識進一步提高,將眼光從個人轉移到國家與民族存亡。地方官紳認為:“近年關冊所載,俄美諸國及南洋等所產(chǎn)煤油每歲運進中國值銀一千數(shù)百萬兩,非設抵制無以挽利?!盵38]要求盡快設立地方礦業(yè)公司,積極“開利源、爭利權”。

        北方各地官紳首先要求設立“利源總公司”,認為“古來儒者不言利益,指自私自利者言之非謂天下之公利,亦非民之大利”,“北方地底之利甚宏,實富強之根基”,故應對石油等礦藏豐富地區(qū)招股設廠,以提高“機器制造之利”“保險之利”[25],“中國煤油或可多于美國,徒以閉而不用,遂讓美國獨占先籌”[39]??梢娫摃r晚清社會對石油利源的認識已非昔日,這與國人對其使用價值的認知程度亦有相關。除國家層面在軍工業(yè)、機器制造業(yè)等使用途徑外,隨著西學的傳入與普及,普通民眾之前“劣于易燃”、價高、易損等觀念逐漸轉變。時人稱,“家中應用而有益者莫如煤油”。對石油產(chǎn)品的使用亦呈多樣化:“玻璃鏡有污穢,則以熱水滴油數(shù)點而揩之,再以鹿皮或柔紙擦亮。”“鐵物及漆物皆以煤油取其垢。”[40]325加之煤油燈的改進,“紗罩煤油燈于玻璃罩益惠,可防蚊蟲”。這是晚清民眾思想的進步,但也使洋油供給與利權喪失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清末新政是中國近代關于油權“民智漸開”的重要時期。1901年至1905年制定和頒布的一系列經(jīng)濟政策與法令、法規(guī),對礦業(yè)公司的注冊經(jīng)營、投資入股、破產(chǎn)倒閉等皆作了明確規(guī)定,以促進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并認為“無維持調護之意體察下情,似與保商之道猶未盡也”[38]。積極鼓勵各地政府組織對石油等礦藏進行實地勘探。光緒三十年,北洋大臣準商部“分飭各屬,查明如有此礦產(chǎn),亟需仿照洋法,詳細考求,提凈油渣。召集股本,設立公司售賣,如有成效自應酌予獎勵”[38],1903年,奏定《礦政調查局章程》,規(guī)定在各省設立礦政調查局,負責本地勘探、采礦等事宜,禁止民間或外人非法私挖、私賣石油等礦藏;次年又制定《礦務暫行章程》,規(guī)定“集股開礦總宜華股占多為主”。并對此前《籌辦礦務章程》中準許洋商獨資辦礦的條例作了修訂,以此支持與保護本國官商對投資石油等礦產(chǎn)的開發(fā),從而收回礦權。

        由此可見,在清末新政中舊政權已開始接受和效仿資本主義國家的油礦發(fā)掘思想與實踐,如積極進行實地勘探、入股投資、設立公司、組織開發(fā)等。此外,晚清政府認為,“山西、湖南等省均產(chǎn)煤油,而以滇為最多,惟未經(jīng)提煉,質多渣滓,未能合用,必應官為提倡”;強調油礦開采、提煉等技術之重要性,遂“分咨出使各國大臣考求外洋煤油提煉制造等法,報部備查”。這些新政舉措為近代油權提供了政策保障,也是對普通工商業(yè)“商戰(zhàn)”活動的支持,更使地方部分官紳從民族國家層面認識到油權對未來之重要意義。

        該時,“張之洞編成《新礦物章程》,且利權回收說的影響”,“中外共同創(chuàng)辦礦產(chǎn)公司有了新的變化”[23]791,本國礦商對石油等礦務公司的創(chuàng)辦已非昔日的與洋商名為合辦實為出賣利權之舉。且一些華商也有了保護本國油權的主動權。如英麻署使稱:“知此章程之實行,確于貿(mào)易大有不便,如亞細亞火油公司之貿(mào)易是也?!痹摴緮M由漢口油池將火油用桶運往長沙,但該地民船“按照條約允行之事,而竟不準實行”[13]4316。由此可見,從晚清的制度設計到普通商販活動已明顯有了保護本土石油市場與資源之意識。盡管這種“民智漸開”在許多方面是封建矛盾與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相互碰撞的結果,且諸多法案基本仿照西方國家,但其意義在于提高了晚清各個社會群體對油礦利權的重新認知與反省。而1903年至1905年間,陜西官民為保護延長油礦和德商之較量,并成功收回油礦利權、建立官廠,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案例。

        4 華辦:油礦利權之漸智

        延長現(xiàn)油最早可追溯于漢代?!坝途潞俏麇影哆叴┦娓∮停爸紵簟?,“為本境八景之一”[41]6。故清末延長油礦一直被多國覬覦。而最早提出開辦的是為德商世昌洋行,光緒二十九年五月經(jīng)大荔縣紳董于彥彪出面,延長縣紳董劉德馨等四人為介,與地方山主、礦域管理人私立合同,欲辦理開礦,并以蒙誘之言轉稟延長縣令佘元章:“如蒙允準,將來三年之后報效朝廷?!盵42]“此舉上可以裕國用,下開民之利源?!比毁苁稀爸涫玛P地方利源”且“查路礦章程并無專歸洋商開辦明文”,故將此事層憲轉詳至陜西巡撫。時任陜撫升允亦知事關地方與國家利害,且油礦已成國家進口貿(mào)易之大宗,心存畛域,欲準其開辦。但對清廷光緒二十四年由礦務鐵路總局奏定的《礦務鐵路公共章程》第九條中“已集華股十分之三以為基礎,方準召集洋股,或借用洋款”一條頗有意見,認為“輕重既已不平,事權即恐旁落,易開喧賓奪主之漸”[43]。

        然而,光緒二十五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對該條款已做修訂,即《增定礦務章程》第二條:“華洋股本均令各其一半,以免偏畸,并須由華商出名領辦?!盵44]故升允又道:“若洋商不由華商領辦,徑行請辦者,概不準行?!盵42]可見升允對其舊章早已不滿并有向清廷提議“應將原章厘正”之打算。其又提到光緒二十八年二月由外務部奏定的《礦務章程》:“或洋人承辦,或華、洋人合辦,均無不可。”“惟地系中國之地,舉辦系由中國準行。”對該章中關于石油的稅收參照亦提出應做詳細查核。此外,升允聲明因外省勘辦礦產(chǎn),招搖斂財者皆有,故“股款務期核實,地租預為議明”。由此折來看,升允以章程并非或不能完全否定洋商開辦該油礦,僅恐在地租、礦稅上本國所占利益不均或受洋商蒙蔽,然真正意圖在于防止利權旁落,以致多次與外務部互文。升允深知該油礦事關延長乃至陜西各業(yè)之大端,遂于光緒二十九年十月上呈外務部:“查系該縣書院公業(yè),民人于彥彪與該縣貢生劉德馨等私立合同,未免意圖蒙混?!闭J為油礦出產(chǎn)雖少,但關系到地方公業(yè),且德商辦理與奏章多有不符,“應毋庸置議”。并于次年三月咨呈外務部查拿于彥彪等人,稱其為“盜油之鼠,作假威之狐”,押發(fā)大荔縣嚴加管束。同時提出因油礦區(qū)域為該縣書院公地,“現(xiàn)值開辦學堂,急需經(jīng)費”,應由本省籌撥經(jīng)費,自辦該油礦,以“保利權而杜競爭”[42]。

        綜上可見,此時陜西政府早有自辦意圖,并對商戰(zhàn)與保利亦有認知。這種轉變亦是該時清廷關于商務、礦務等新章程出臺的結果,即1904年1月,《公司律》告成并頒布實施。該律以確定商人的權利為中心,并對官辦、商辦、官商合辦等實業(yè)形式與相應的股份合作制度給予肯定與保障,這是升允在此博弈中轉換話語的重要原因。此外,同年《礦務暫行章程》的出臺從制度設計上也提高了升允拒絕德商的籌碼,即將光緒二十八年《礦務章程》中“或洋人承辦,或華、洋人合辦,均無不可”修訂為“集股開礦,總宜以華股占多為主”;“附搭洋股,則以不逾華股之數(shù)為限”;“不準于附搭洋股外,另借洋股”[40]182。這些限定與之前章程大不相同,尤注重本國礦產(chǎn)之自主開發(fā)權。該時清廷對石油的開采亦發(fā)生指令性轉變,如光緒三十年,北洋大臣準商部開始設法制造煤油,“原以提倡土貨抵制洋貨為要義,查煤油一項,中國行銷甚廣,只以制造無人,不啻貨棄于地”[37]。由此可見,該時期國家頂層對油礦政策的嬗變是為這場博弈中陜西政府勝利的關鍵所在。

        至光緒三十年四月,世昌洋行借德國駐華公使之名多次致函外務部及大臣奕劻,或公文或私函呈告陜西政府,但陜撫皆做以否定。時至同年十月,陜府正式咨呈外務部:“以陜西省自有之利,行商政自主之權?!薄盎I有的款,已經(jīng)開辦,礦章具在”,并正式籌備成立延長石油官廠。光緒三十一年,德國駐華公使穆默仍欲將該油藏占由本國商人開發(fā),外務部既以“延長油礦由陜省官商自辦”復照公使穆默。至此,長達兩年之久的延長保油運動結束。德國世昌洋行以“合同”、“誘利”、“強辦”、“誣陷”等手段數(shù)次致文外務部亦未能如愿,實為“料難遂進取初心,爰漸萌退讓主義”[42]。

        這場看似“合法”的洋辦油礦之案,最終以“華辦”而告終。這是當時全國回收利權在西北地區(qū)的成功嘗試,亦是清末官員為領導核心,地方士紳、民眾為輔助的特殊保權案例,其并非“居于中心地位的紳士階層”[45]??梢妰仁芡砬濉靶抡庇绊?,外遭列強資本沖擊,中國部分官僚已逐漸轉變?yōu)槊褡遒Y本成分,并具備實業(yè)投資精神,如對延長油礦“集款招商”“設法擴充”等,積極參與到20世紀初收回利權運動中來。這與西北尤其陜北的社會民風也不無關系。同時,地方紳士與民眾的參與亦保證了這場保油外交的成功,以“挽利權而資抵制,安見中國地產(chǎn)不能駕歐美而上哉,無窮美利拭目俟之”[41]38。他們不僅認識到石油對于本國政治之重要性,更清楚未來石油資源必為商戰(zhàn)乃至國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略物資。這種國民性的高漲亦成為后來“陜西民變”“四川保礦”等早期工農(nóng)運動的先聲。

        5 結語

        自工業(yè)革命起,燃料成為全球資本爭奪的焦點之一,時至今日,各國關于石油資源的紛爭仍未休止。中國早期工業(yè)化起步晚,致使國家與民間對石油資源的認知亦較緩慢。但在晚清特殊的社會秩序下,民族工業(yè)既要“師夷長技”以保證自身快速發(fā)展,又要警惕西方殖民經(jīng)濟的攫奪與滲侵,加之利權觀念的盛行,對于本國石油工業(yè)的進步亦時常起到“瓶頸效應”的負面作用。在利權與國富面前,晚清官民徘徊不定,這恰體現(xiàn)了中國近代化的兩難特征。諸多矛盾的發(fā)展以致國人對石油資源從勘探、開采到提煉等復雜的先進工業(yè)技術長期處于模糊與附庸狀態(tài)。如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對玉門、新疆等地油藏的開采技術與設備均來于美國,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各地的石油工業(yè)發(fā)展亦常有蘇聯(lián)專家“陪伴”,這對之后中國石油工業(yè)發(fā)展影響深遠。再之,經(jīng)濟全球化伴隨著技術全球化,在技術引導人類未來發(fā)展的今天,對民族國家主權與外來先進技術引進的關系更應辯證、理性看待,若以閉塞、排斥的觀點看待這一全球現(xiàn)象,對于合作共贏的科技傳入認為是對民族國家的威脅,實為無稽與自甘墮落之談。

        [1] 王嘉蔭.本草綱目的礦物史料[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34.

        [2] 李思涵.晚清的收回礦權運動[M].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2.

        [3] 吳翎君.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 市場經(jīng)營與銷售的考察[J].國史館館刊,2000(28):71–106.

        [4] 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1870–1933)[M].臺北: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2001.

        [5] 梁嚴冰.延長石油官廠成立述論[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30–34.

        [6] 沈世培.近代“三外商”在安徽的石油壟斷經(jīng)營及其對社會經(jīng)濟的影響[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7(3):52–63.

        [7] 陳禮軍.1870–1937年外國石油公司開拓中國市場活動探析[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1–66.

        [8]常旭.中國近代煤油埠際運銷與區(qū)域消費(1863–1931)[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6(6):81–92.

        [9] 黃俊銘.清代苗栗出磺坑石油開礦史(1861–1895)[J].苗栗文獻,2007(42):47.

        [10] 劉寧顏.重修臺灣省通志:第4卷[Z].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1992:142.

        [11]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臺灣檔案匯編:第96冊[M].臺北: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4.

        [12] 日本石油株式會社室.石油便覽[M].東京:石油時報社,1921:65.

        [13] 齊藤.礦業(yè)會志[M].大阪:礦業(yè)會志社,1901:58.

        [14]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chǎn)局.臺灣油田調查報告[Z].1910:6.

        [15]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大事紀述[M].成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16] 黃福慶.中國近代史資料匯編·礦務檔[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0:2665.

        [17]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晚清文獻七種[G].濟南:齊魯書社,2014:66.

        [18] 東亞實進社.中國研究叢書[M].東京:東亞實進社,1918:659.

        [19] 苑書義.張之洞全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7161.

        [20] 大蔵省印刷局.四川石油實業(yè)[J].官報,1898(4101):115.

        [21] 朱英.晚清經(jīng)濟政策與改革措施[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21.

        [22] 王彥威.清季外交史料[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

        [23] 陳真.中國近代工業(yè)史資料:第2輯[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58.

        [24] 東亞同文會.支那經(jīng)濟全書:第10輯[M].東京:東亞同文會編纂局,1909:244.

        [25] 賣油獨占[J].萬國公報,1899(121):54.

        [26] 大蔵省印刷局.世界石油進口量[J].官報,1894(4006):120.

        [27] 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mào)易史資料:第2冊[M].上海:中華書局,1962:1167.

        [28] 廈門洋油之輸入[N].申報,1893–11–12(5).

        [29]張曉輝.近代西方大公司的華南銷售網(wǎng)—— 以石油、煙草業(yè)為例[J].廣東社會科學,2011(5):129–137.

        [3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舊海關史料:第11冊[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80.

        [31] 大蔵省印刷局.石油引發(fā)焚災[J].官報,1900(4116):110.

        [32] 福州ニテ石油使用禁止.明治39年8月[Z].日本亞洲歷史資料中心,B11091091400.

        [33]大蔵省印刷局.福州石油進口取消[J].官報,1893(3983):14.

        [34] 許同莘.張文襄公年譜:卷3[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59.

        [35] 劉文華.張之洞請禁火油[J].中國檔案,2016(12):78–79.

        [36] 論中國洋務之效[N].申報,1890–3–4(5).

        [37] 北洋大臣準商部咨設法制造煤油分飭司道查照札[J].東方雜志,1904(1):181.

        [38] 請開北方利源總公司條議上北洋大臣[J].萬國公報,1897(103):28–181.

        [39] 煤油去垢[J].萬國公報,1905(200):57.

        [40]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大清光緒新法令:第16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0.

        [41] [民國]延長縣公署.延長縣志書[Z].1913.

        [42]屈春海.清末開辦陜西延長油礦史料[J].民國檔案,2003(1):62–76.

        [43] 張壽傭.皇朝掌故匯編:第24卷[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66.

        [44] 趙爾巽.清史稿:第58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9.

        [45] 王先明.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16.

        久久婷婷免费综合色啪| 日韩精品网| 最新国产成人在线网站| 岛国视频在线无码| 日本小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又湿又黄九九九久久嫩草 |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图片|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 亚洲av综合av成人小说|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区免费看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av一卡二卡日韩av| 一个人看的www片免费高清视频 | 亚洲九九夜夜| 一区二区黄色素人黄色|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波多吉野一区二区三区av | 澳门蜜桃av成人av| 男女猛烈拍拍拍无挡视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亚洲成av人最新无码| 久久成人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丁香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免费黄色影片|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 日本色偷偷| 91精品国产九色综合久久香蕉|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pp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老师翘臀高潮流白浆|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有码av| 亚洲女同av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亲子伦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