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琳 (中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450007 )
2018年1月6日—7日,第五屆全國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在杭州召開,至少有110家公益機構組織來分享了思考和成果。在為數(shù)龐大的公益機構中,平臺定位、平臺建設、平臺推廣、平臺更新、平臺公信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自2014年國務院下發(fā)《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對促進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作出了系統(tǒng)安排,該意見成為首份以國務院名義出臺的規(guī)范性、綱領性文件以來,公益平臺的依法合規(guī)的科學化建設就以提上日程,本文從交互設計研究的角度切入,分析公益服務平臺建設中的相關問題。
交互設計的模式理念源自Christopher Alexander,他的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著作是《永痕的建筑方式》和《一種模式語言》,他首次提出了模式的概念,后期經過梳理的交互設計模式,提取了他提出的關于模式的語言,為交互設計的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礎。交互設計的模式主要包含結構和元素組織、動態(tài)行為變化。本文根據公益平臺的特殊性,調研分析公益服務平臺的類別及設計架構,以服務公益機構平臺為目的,總結和分析公益服務平臺在設計上線之初需要解決的交互設計方面的問題,“好的設計讓事情辦得更有效率”,為了這一目的,我們在下文中總結若干交互設計的研究對象和架構方法。
在公益服務調研平臺的調研中,主要分為政府公益類組織平臺調研和民間公益組織平臺調研,在每個調研類別中,選取了五個平臺進行深入的調研,主要調研了平臺的設計框架、一級導航、平臺姿態(tài)、交互模式四個方面。
圖1 政府性公益組織與民間公益組織分類表
根據調研四個方面分析如下:
1.設計框架方面
中華慈善總會作為政府公益性平臺,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在緊急救援、扶貧濟困、安老助孤、醫(yī)療救助、助學支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設計框架上接近綜合性網站,是一個四級導航結構,文字信息量大,動態(tài)效果少。壹基金是李連杰先生2007年4月創(chuàng)立的創(chuàng)新型公益組織,2011年1月作為中國第一家民間公募基金會落戶深圳。壹基金以“盡我所能,人人公益”為愿景,搭建專業(yè)透明的公益平臺,作為民間公益平臺,在設計框架上趨于專業(yè)化、精準化,設計框架清晰、簡潔。
2.一級導航方面
春苗助學網設置了捐資助學,公益新聞,公益法規(guī),志愿者風采,財務信息,理論資訊,調查與反饋,資助流程,春苗簡介,公益論壇是個一級導航。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中心(CTA)
設置了支教信息(長期支教、短期支教、國家支教),申請助學品(按類別慈善資金項目說明),支教百科,報名進度查詢,民間支教報告五個一級導航。西部陽光基金會直接在主頁上一級導航中貼出公益項目名稱:陽光童趣園,陪伴成長駐校社工,青葵花導師計劃,橋畔計劃。河南省宋慶齡基金會則設置了認識我們,公益活動,新聞中心,我要捐贈,在線留言,聯(lián)系我們,機構動態(tài),焦點專題八個一級導航。
3.平臺姿態(tài)方面
好的平臺姿態(tài)出自于對用戶的了解,包括了解他們的目標,技能,偏好和傾向,主要涉及界面設計規(guī)劃、通用元素的舒適度、文本字體的可視性、創(chuàng)建優(yōu)化的默認值已減輕負擔,利用各種UI元素來緩解受眾人群的焦慮感等等。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中心(CTA)在平臺姿態(tài)上有較好的表現(xiàn),整體界面已純平面化處理,色調統(tǒng)一為藍色,文字處理干凈簡潔辨識度高,動態(tài)設計條的布局和動效清晰利落,在很多信息量等量的平臺中脫穎而出。
4.交互模式方面
春苗助學網根據使用者界面的心智模式,設置層次結構清晰的交互模式,適宜的提示和輔助設計都使交互行為更為的順暢。
由于即時通訊的發(fā)展,公益APP的覆蓋面逐步加大,成為公益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網頁版平臺的延續(xù),在互聯(lián)網+大環(huán)境下的組織形態(tài)和工作模式改變的現(xiàn)狀下,需要及時開展對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徑的開拓。而在公益APP調研當中,公益中國、愛信公益、線頭公益、和公益,馬云公益基金,楊帆公益助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公益種子,喜憨兒公益訊息等是搜索率比較高的APP,采取的按類別調研的方式,從7中不同的應用類別入手,調研了14個相關的公益APP,并分別從安裝測試、UI測試、交互測試、功能測試四個方面測試了這14款APP。
圖2 公益APP應用類別分類表
1.安裝測試
在安裝測試方面,調研的14款APP都比較順暢,在預安裝預覽中也都放置了界面介紹。有30%的APP設置了先注冊后進入的安裝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淘汰了大量淺表用戶,保證了真實用戶的忠誠度,但是也導致了真實用戶因失望而果斷放棄。如愛信公益,在進入界面前加載安裝注冊,在手機注冊完成,密碼設置成功后進入界面,然而界面的首頁竟然是文章,并且文章的投放過于隨意,在下設的一級導航欄中內容寥寥無幾,如此看來,這款APP的安裝模式設計就凸顯了弊端。
2.UI測試
UI測試涉及到了導航是否直觀,是否連續(xù)液面風格一致,圖形是否風格統(tǒng)一,圖形的意義是否通識,整體的色調是否統(tǒng)一,文字的長度是否加以限制。測試后發(fā)現(xiàn)商務類公益APP明顯優(yōu)于其他類別。以馬云公益基金為例,整個UI設計讓人感覺APP是有知覺的,是聰明有記憶的,也是恭順盡責的。
3.交互測試
在交互測試中,主要測試交互設計是否易于理解,交互回應是否一致,控件是否突出,是否提供視覺地標等方面。線頭公益APP,交互測試流暢度較高,設置有無圖模式,整體交互設計框架較為合理。而水滴籌、輕松籌兩款APP依托社交平臺,在交互測試中表現(xiàn)突出。
4.功能測試
主要針對邏輯是否正確,注冊后是否提示,運行速度是否可觀,切換后臺是否正常,是否在交叉式時間后影響正常的功能。在線頭公益APP中,宣傳語為全球最大的華人公益平臺,在首頁功能里設置了任務、簽到、健康賺線頭、大事件、聚義、獻義、圈子等導航,運行速度較快,登錄前即可瀏覽到公益平臺的導航,在個人用戶的設計方面,信息的收集與分類都表現(xiàn)的較為全面。
在工業(yè)設計者Victor papanek 看來,設計師“為賦予有意義的秩序,做出有意識或直覺的努力”。設計是以人為導向,為人服務的有意識,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活動的本質是服務于人,真正滿足“人”的需要,是設計的本質。
公益平臺的訪問人分為兩種,即:實施公益行為的人和接受公益行為的人,以實施人為主。無論是實施方還是接收方,在共同使用這個公益平臺的時候,都存在同一個原則,即:“不要讓使用人感到自己很愚笨”。
1.受眾人設的設定
實施公益的人是胸懷理想的人,是心態(tài)積極的人,是平靜接納的人,是開放進取的人。接受公益的人是脆弱敏感的,是內向自閉的,是心懷理想的。實施公益的人與接受公益的人有著非常明顯的角色差異,利益關系、行為方式、接受程度都有顯著的差別。所以在微公益平臺,根據受眾人設的差異性,在一級標題中直接分為:我要發(fā)起項目和我要參與項目兩個部分。二級標題也直接分為:我要求助和企業(yè)捐助。清晰的區(qū)分了受眾群體,保護了各自的權益和尊嚴。
2.受眾人設數(shù)據挖掘
CRISP-DM(跨行業(yè)數(shù)據挖掘標準流程)是世界公認的方法論之一,也較有影響力。在這一流程中DM不再只是數(shù)據的組織或者簡單的呈現(xiàn),也不僅僅表現(xiàn)為對數(shù)據的分析和統(tǒng)計建模。CRISP-DM將整個挖掘過程分為了以下六個步驟:數(shù)據理解,商業(yè)理解,數(shù)據準備,模型評估,建立模型,模型發(fā)布。對于公益受眾人設數(shù)據挖掘是一個利用現(xiàn)有的各種分析工具,用以在海量數(shù)據中發(fā)現(xiàn)人設和數(shù)據間關系的過程,然后依據這些人設和關系作出預測。
在公益平臺的受眾人設挖掘中以實施公益的人為主,以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的數(shù)據理解中做準備,在平臺設計初期,就要考慮依據目標人群的投放問題,有目的設計人設模型,畢竟增加新用戶和增加訪問量是必要的任務。
故事版是影視設計的概念,是導演拍攝的腳本,在動畫設計的領域,一個先進合理的故事版決定了一部動畫片的成敗。早在1991年Brenda Laurel就提出了采用故事版概念來構造交互的方法。在公益服務平臺的架構上,利用故事版來敘述整個結構,把平臺當做一個有視覺、有聽覺、有行動力的“人”來對待,不只是當做一張無生命的白紙,隨意擺放一些雜亂的文字和混亂無序的模塊。因此,提出設計概念是最重要的,在公益平臺越來越多的現(xiàn)實下,保持特點,才不會陷入慣性設計。
1.公益平臺交互框架設計
從外形的姿態(tài)入手,規(guī)范輸入方法和數(shù)據元素,設計功能組和層次,在屏幕布局上安排大致的交互框架,用手繪圖的形式勾勒出關鍵線路的場景劇本,在由兩個以上的設計者反復模擬受眾雙方之后,確定框架的細節(jié),完成交互框架設計。
2.公益平臺視覺框架設計
視覺設計是系統(tǒng)設計,也會帶給受眾第一直觀的整體格調,從而直接淘汰淺表受眾。視覺系統(tǒng)設置階段至少要設計兩套以上完整的方案,包含字體字號、色彩系統(tǒng)、動態(tài)圖標、圖片處理。公益平臺中的視覺框架則不宜太過熱烈復雜,遠離娛樂性元素。
在國內,公益平臺的發(fā)展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以中國公益組織還是以國字號的公益籌款機構為主,而未來的發(fā)展空間則在民間公益組織。而民間公益組織在交互設計的特色和靈活度上大有可為。無論好的平臺姿態(tài)還是好的流暢體驗,都源自設計的“移情”,為一個平臺動情設計,而不是應付工作,在公益實施行為用戶中保持形式與行為的高度和諧,以解決問題的模式為基準,保持公益平臺的包容度,才對得起公益實施行為用戶的善心。
[1][英]瑪格麗特.博登著.《人工智能的本質與未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6.
[2]熊澄宇 張錚 孔少華. 《世界數(shù)字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3][美]Alan Cooper Robert Reimann.David Cronin/著.《交互設計精髓》[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0.
[4]陳抒,陳振華.《交互設計的用戶研究踐行之路》[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11.
[5]曲芳等編著.《交互設計——設計思維與實踐》[M].中國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7.1.
[6]邵金榮.《公益組織認定與社會公平正義》[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