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琦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福建有限公司,福州 350001)
隨著我國網絡技術不斷發(fā)展,當今社會群眾對網絡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更多移動用戶希望以更加便捷的方法連接到因特網中。從本質上來說,無論是Windows、Android、IOS平臺,其都要接入到互聯(lián)網中才能夠實現(xiàn)信息傳遞功能,而互聯(lián)網作為一個開放平臺,安全威脅因素非常多,威脅移動IP的安全,導致很多智能手機中毒問題。據有關調查顯示,在2013年,智能手機數量首次超過電腦數量(包括臺式和筆記本),這也是預示著加強移動IP的安全維護工作勢必會成為全球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
第一,移動節(jié)點通過發(fā)送代理請求或通過終端代理發(fā)送代理廣播信息,從而確定自己已經連接到了本地或外地網絡,如果是連接到了本地網絡中,移動節(jié)點與固定節(jié)點有著相同機理,不會應用到移動IP的其他功能。
第二,如果移動節(jié)點需要連接外地網絡,例如美國本土的Google網站,就需要從外地代理點獲取相關信息,而進行代理網絡地址交換,同時將本地代理注冊傳輸到外地代理中,在此過程中勢必會有外地代理環(huán)節(jié),這也是當今智能手機訪問外地網站速度較慢的因素之一。
第三,待到注冊完畢后,本地代理會將所截獲的移動節(jié)點數據進行分組,并對分組數據進行打包后傳輸到移動節(jié)點中進行地址交換。在數據傳輸過程中信息數據會被釋放、取出,并在移動節(jié)點中獲取,完整信息交換。
拒絕服務器攻擊主要是指中斷服務器傳輸功能,其主要原因是系統(tǒng)被破壞或服務器不可用,例如計算機耗盡內存、設備損壞、硬盤損壞等。其主要的攻擊形式為,黑客向手機發(fā)送病毒數據包,導致手機CPU處于負荷狀態(tài),從而無法相應其他信息;黑客向網絡節(jié)點之間的傳輸包實現(xiàn)系統(tǒng)干擾,通常需要在服務器和手機IP之間路徑上發(fā)起攻擊。
針對此類安全威脅的解決方案是要求移動IP和本地代理之間的交互注冊信息進行認證。也就是采用移動IP和代理之間的認證算法,移動IP所產生的一條注冊信息,都要與手機接收信息產生共享密鑰,這樣服務器可以將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加密處理,待到傳輸到移動終端時,密鑰會自動打開數據包實現(xiàn)信息接收。該方法與計算機端的移動加密技術有著同樣的保護機理。但是不通點在于移動IP所發(fā)送信息需求和服務器之間需要保持信息摘要同步,如果信息摘要內容相等,則表明是正確的注冊請求,確定在信息傳輸過程中內容沒有被篡改;如果不相等會直接丟棄數據分組。
移動IP和網路其他節(jié)點之間的信息竊取問題非常嚴重,也就是在不對信息傳輸產生影響的情況下,盜取傳輸信息或偷聽數據包。信息竊取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被動竊取和偷聽;二是對話竊取或偷聽。其中,對話竊聽就好比安裝了一個竊聽器,但是以軟件的形態(tài)實現(xiàn)竊聽功能。對話竊聽是黑客通過攻擊一個合法節(jié)點,并進行認證后假扮合法節(jié)點,待到通話雙方同時連接到這個節(jié)點之后,即可實現(xiàn)竊聽。
想要保證移動IP信息安全,除了要保障軟件安全,同時也要保證硬件安全,但是物理硬件安全難以做到完美,否則也會有黑客侵入,因此總會有一些未經授權的人允許接入網絡中。其中,無線鏈路是非常脆弱的一環(huán),為了能夠得到鏈路信息,人們通常不需要將采用物理方法連接網絡,這就需要加強網絡來方式信息竊取和偷聽問題,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第一,鏈路加密。是指通過移動IP和代理對鏈路交換信息進行加密,這樣即可將整個鏈路信息以加密空間進行傳遞,并且不會將加密密鑰泄露給未授權的人員,從而避免他人竊取數據信息。
第二,端與端加密。是指通過信息源對數據進行加密,在回到傳輸目的時對數據進行解密,實現(xiàn)兩個端點之間的加密處理,傳輸斷和接收端都可以保證安全性。
虛假訪問就是偽造憑證進行訪問,其中,重發(fā)攻擊是通過假冒身份,利用身份驗證將相關信息記錄下來,并再次發(fā)送出去。通常得到他人數據分組后,即可重新發(fā)送攻擊,并將有效的注冊請求存儲起來,向移動節(jié)點發(fā)送大量數據分組數據。這就需要設置身份驗證技術,如果黑客模仿用戶身份進行認證,即可實現(xiàn)安全防護,同時,采用端到端的價目方法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綜上所述,當今移動IP會處于發(fā)展階段,還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移動IP安全防護技術研究工作,針對黑客攻擊手段和可能出現(xiàn)的攻擊手段進行防護,從而提高移動IP安全質量,保障用戶上網安全。
[1] 姜勇,劉徳剛,王丹淋.移動互聯(lián)網信息安全威脅與漏洞分析[J].信息化建設,2016,02:48.
[2] 王海濤,鄭少仁.移動IP的安全威脅及其對策[J].電信科學,2011,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