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是一種分布很廣的溫水性底層小型魚類,生命力強,便于飼養(yǎng)管理。其肉質細嫩有相當高的營養(yǎng)及藥用價值,人們稱之為“水中人參”。養(yǎng)殖泥鰍,需要在水位較淺的小水體中養(yǎng)殖,尤其適合在稻田中養(yǎng)殖。稻田養(yǎng)殖泥鰍,成本低,市場前景廣闊。
稻田面積不宜過大,一般1.5畝左右為宜。養(yǎng)鰍的稻田需筑好田埂,埂內側埋設聚乙烯網(wǎng)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鰍鉆洞逃逸。進排水口建兩道攔網(wǎng),外側可用聚乙烯網(wǎng),內側用金屬網(wǎng)。田內挖適度大小的魚溜,魚溜可為方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或開挖縱橫數(shù)條溝,溝寬、深均為30~40厘米,魚溜或溝的面積占稻田面積的5%~10%。
(1)放前處理:先將水放干曬田幾天,再按0.1~0.2公斤/平方米撒細米糠,第二天按20~40公斤/平方米施有機肥,幾天后灌水。
(2)放養(yǎng)時間:鰍苗一般在插完稻秧后放養(yǎng),單季稻多在第一次除草后放養(yǎng),雙季稻宜在第二季稻秧插完后進行放養(yǎng)。放養(yǎng)前,苗種用3%-5%的食鹽水浸泡消毒10分鐘。
(3)放養(yǎng)密度:每畝放養(yǎng)規(guī)格3~4克/尾的鰍苗約2萬尾,規(guī)格盡量一致,避免殘食,不要混養(yǎng)其它魚類。
泥鰍餌料較為廣泛,麥麩、豆渣、蚯蚓、豆餅以及人工配合餌料均可攝食。投喂餌料要注意營養(yǎng)平衡,盡量選用物美價廉、營養(yǎng)全面、適口性好的全價配合飼料。每畝投喂2次,日投飼量為泥鰍體重的3%~5%,視魚的吃情況增減,投餌地點應選在魚溝內。
水位控制對于稻田養(yǎng)殖泥鰍和水稻生產(chǎn)非常重要,水位要根據(jù)水稻和泥鰍的需要適時的調整,以促進水稻生根分蘗,一般要求田面以上的實際水位要控制在5厘米以上,并且要適時的加入新水,一般每半個月加一次水,這樣管理既可促進水稻生長,又利于泥鰍生長。對于水質也有一定的要求,當水中缺氧,泥鰍會出現(xiàn)吞吸空氣的現(xiàn)象,此時要及時換水或者注入新水,以避免發(fā)生泥鰍大量死亡。
由于泥鰍適宜于水田養(yǎng)殖,在養(yǎng)殖過程中一般沒有疾病發(fā)生。為防止赤皮病發(fā)生,每月用如金枯草芽孢桿菌10~20克,配50公斤飼料投喂2~3 天,每月每畝用光合菌全池潑灑。水稻施農藥時間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對秧苗施藥預防一次。
稻田養(yǎng)殖的泥鰍,一般在水稻即將黃熟之時捕捉,也可以在水稻收割之后進行,捕捉方法一般有以下5種。
① 網(wǎng)捕法: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網(wǎng)設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鰍隨水而下時被捕獲。此法一次難以捕盡,可重新灌水,反復捕捉。
② 排干田水捕捉法: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魚溜疏通,將田水排干,使泥鰍隨水流入溝、溜之中,先用抄網(wǎng)抄捕,然后用鐵絲制成的網(wǎng)具連淤泥一并撈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鰍。天氣炎熱時可在早、晚進行。田中泥土內捕剩的部分泥鰍,長江以北地區(qū)要設法捕盡,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結合犁田進行捕捉。
③ 香餌誘捕法: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進行。晴天傍晚時將水緩緩注入坑溜中,使泥鰍集中到魚溜,然后將預先炒制好的香餌放入廣口麻袋,沉入魚坑誘捕。此方法在5~7月份以白天下袋較好,若在8月份以后則應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捉效果。如無麻袋,可把舊草席剪成長60厘米、寬30厘米,將炒香的米糠、蠶蛹粉與泥土混合做成面團放入草席中,中間放些樹枝,卷起草席,并將兩端扎緊,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鋪放些雜草等,泥鰍會到草席內覓食。
④ 籠捕法:是采用鰍籠或鱔籠捕撈。
⑤ 藥物驅捕法:通常使用的藥物為茶粕(亦稱茶枯、茶餅,是榨油后的殘留物,存放時間不超過2年),每畝稻田用量5~6公斤。將藥物烘燒3~5分鐘后取出,趁熱搗成粉末,再用清水浸泡透(手抓成團,松手散開),3~5小時后方可使用。
將稻田的水放淺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田的四角設置魚巢。魚巢用淤泥堆集而成,巢堆成斜坡形,由低到高逐漸高出水面3~10厘米。魚巢大小視泥鰍的多少而定,巢面一般為腳盆大小,面積0.5~1平方米。面積大的稻田中央也應設置魚巢。
施藥宜在傍晚進行。除魚巢巢面不施藥外,稻田各處須均勻地潑灑藥液。施藥后至捕捉前不能注水、排水,也不宜在田中走動。泥鰍一般會在茶粕的作用下紛紛鉆進魚巢。
施藥后第二天清晨,用田泥圍1圈欄魚巢,將魚巢圍圈中的水排干,即可挖巢捕捉泥鰍。達到商品規(guī)格的泥鰍可直接上市,未達到商品規(guī)格的小泥鰍繼續(xù)留在田中養(yǎng)殖。若留田養(yǎng)殖需注水5厘米左右,待田中藥性消失后,再轉入稻田中飼養(yǎng)。
此法簡便易行,捕捉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且無污染(須控制用藥量)。在水溫10℃~25℃時,起捕率可達90%以上,并且可捕大留小,均衡上市。但操作時應注意以下事項:首先是用茶粕配制的藥液要隨配隨用;其次是用量必須嚴格控制,施藥一定要均勻的全田潑灑(魚巢除外);此外魚巢巢面必須高于水面,并且不能再有高出水面的草、泥堆物。此法捕泥鰍最好在收割水稻之后,且稻田中無集魚坑、溜。若稻田中有集魚坑、溜,則可不再集魚坑、溜中施藥,但要用木板將坑、溜圍住,以防泥鰍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