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性別視角下的漢代孝行

        2018-03-20 08:11:28
        南都學壇 2018年2期

        翟 麥 玲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它不僅能夠調整家庭關系,而且能夠維護封建社會秩序。孝道思想自西周起源后,受到歷代政府提倡,社會上孝行越來越多,成為中國社會一種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因此,孝的研究也備受學術界關注。肖群忠著的《孝與中國文化》是研究孝的一部力作[1],此外一些研究論文也為孝文化研究打下了基礎*此類文章如周予同的《孝與生殖器崇拜》,《周予同經(jīng)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王慎行的《論西周孝道觀的形成及其特點》,《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9年第1期;朱嵐的《論傳統(tǒng)孝道的文化生態(tài)根源》,《倫理學》,2002年第8期;查昌國的《西周孝義試探》,《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2期;秦進才的《兩漢〈孝經(jīng)〉的傳播與孝行管窺》,《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年第1期;孫筱的《孝的觀念與漢代家庭》,《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李建業(yè)的《孝與漢代家庭教育》,《東岳論壇》,2007年第5期;黃修明的《中國古代孝治天下的歷史反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張仁璽的《漢代強化孝倫理的措施及社會影響》,《云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等。。孝既屬倫理道德的范疇,又是史學中的重要內容。在西方,整個人文科學,尤其是倫理學、哲學、史學領域中,性別視角分析已經(jīng)占有重要地位[2]。而在中國,無論是史學領域,還是倫理學領域,性別視角分析還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漢代是中國歷史上孝道思想首次被大力提倡的時期,從性別角度講,也是父權的大力宣傳時期。那么,從社會上的孝行實踐這一現(xiàn)象來看,漢代孝的對象確實能反映父權嗎?本文擬從性別的視角來考察漢代的孝行現(xiàn)象,并就原因試作分析,以求教方家。

        一、漢代的孝行事跡

        要對漢代的孝行做性別視角的分析,首先要知道漢代有哪些孝行事跡。孝道在中國歷來受到社會重視,因此,自《晉書》以后,歷代正史大都設有《孝友傳》《孝義傳》或《孝行傳》,這就為研究其時代孝行提供了方便。而漢代的孝行事跡則散見于《史記》《漢書》《后漢書》《東觀漢記》《八家后漢書》《二十四孝》等書中。要從性別角度考察漢代孝行的特點,最具說服力的就是把史書中孝子的事跡全部檢錄出來,然后做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為了使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具有代表性,本文以《二十四孝》《漢書》《后漢書》三部書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因為:第一,《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守敬根據(jù)民間流傳的經(jīng)典孝子故事編寫的,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其中也包括了9位漢代孝子的故事;第二,《史記》《漢書》《后漢書》是研究兩漢歷史最重要的三部正史著作,而《史記》中對漢代孝子事跡的記載基本在《漢書》中都有。所以,為了避免重復統(tǒng)計,沒有必要再檢錄《史記》的孝行事跡。此外,要說明的是,《漢書》《后漢書》不像《二十四孝》是記載孝子的專書,它涉及人物眾多,有些人雖然是孝子,如以孝命名或被舉孝廉等,但書中沒有記載其具體孝行事跡,所以不在檢錄之內。另,儒家把孝行分為尊敬、侍養(yǎng)、侍疾、喪葬、祭祀五大類*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表樦巫?、雍正注、玄宗注,程德明標點注釋:《御注孝經(jīng)》,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頁。。所以,其他的孝行諸如:為父母報仇、替父母排憂解難、令父母心情愉快、按父母意志行事等,則一般被視作尊敬父母的表現(xiàn)。因此,以下表格中對孝行表現(xiàn)的劃分也大體遵此。

        表1 《二十四孝》中漢代的孝行事跡

        以上《二十四孝》中的孝子事跡,參考李然策劃、楊君撰述的《二十四孝圖說》,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表2 《漢書》中的孝父事跡

        表3 《漢書》中的孝母事跡

        以上《漢書》中的孝行事跡,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版。

        表4 《后漢書》中的孝父事跡

        續(xù)表4 《后漢書》中的孝父事跡

        表5 《后漢書》中的孝母事跡

        續(xù)表5 《后漢書》中的孝母事跡

        續(xù)表5 《后漢書》中的孝母事跡

        表6 《后漢書》中的孝父母事跡

        表7 《后漢書》中孝悌、孝祖母事跡

        續(xù)表7 《后漢書》中孝悌、孝祖母事跡

        以上《后漢書》中的孝行事跡,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

        二、漢代孝者的性別身份

        表1—7總共列舉了108位孝子的孝行事跡。下面分別對上述表格中行孝者與被孝者的性別身份做一統(tǒng)計分析。

        從表8可以看出,無論西漢還是東漢,孝男都遠遠多于孝女。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表8 孝子的性別身份

        其一,女性的社會角色。女性一生扮演三種社會角色: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漢代實行早婚,女子一般十三四歲就出嫁,出嫁前為人女時年齡尚小,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一般落在家里男子身上,女子一般在家職責就是侍奉父母衣食起居,而這對女子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沒有必要在史書中費筆墨,史書中留下記載的都是有超凡之舉的。如西漢緹縈為父贖罪,東漢趙娥為父報仇,曹娥投江覓父之類。女子出嫁為人婦后,面對的主要是公婆,從天性來講,在孝敬父母方面,為人婦當然不如為人子者。而且,為人婦者與公婆的關系因姻親而結,對公婆的孝敬最重要的是曲從*班昭《女誡》第七章《曲從》篇專門論述侍奉公婆之道。,要曲從一個對自己沒有撫養(yǎng)之恩的人,讓為人婦者確實有些困難。至于公公,還存在男女之大防。這些都會影響為人婦者對公婆的孝道實踐。所以上述女性孝子,多半是孝父,少半是孝姑婆,還未見孝公公者。

        其二,漢代女教的宣傳還未深入。漢代的女教讀物有《禮記·內則篇》、劉向的《列女傳》、班昭的《女誡》等。這些早期的女教讀物一般比較艱澀深奧,不夠通俗,多在宮廷貴族士紳家庭流傳。唐宋以后,女教讀物以《女論語》為標志,開始世俗化。到明清時,以《女兒經(jīng)》《閨訓千字文》為代表的一大批通俗易懂的女學讀物才遍布民間??梢?,女教的世俗化與深入人心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與后代相比,漢代女教應還屬于開始傳播時期。所以,《漢書》中才收錄了2個孝女的事跡,到《后漢書》中也才增加到8個,而明清時期,隨著女教讀物的世俗化與普遍化,孝女或孝婦人數(shù)成幾百倍的增長[3]。

        表9 被孝者的性別身份

        從表9可以看出,孝子孝敬的對象主要是父母,另外還有個別孝悌、孝祖母者。孝悌與孝祖母可以看作是對孝敬父母的延續(xù)。但就父母個體而言,母親是被孝敬的最大群體。無論是西漢還是東

        ①李祥林《論戲曲上母親崇拜的原型威力》認為中國戲曲史上多“孝母、認母、尋母、救母”題材,其原因在于母系社會以來人類存在的母親崇拜情結,見《四川戲劇》,1999年第3期。趙小綱《先秦散文人物意象析論》認為先秦歷史散文多記載孝母形象,諸子散文多宣揚孝父思想,但對原因未做分析,見《西北師大學報》,2001年第5期。韋燕寧、王偉萍《從六朝墓碑文看中國孝文化中的孝母現(xiàn)象》認為六朝多孝母現(xiàn)象,原因是母親持家養(yǎng)育子女的辛勞,見《學理論》,2009年第24期。謝超凡《論中國古代小說的孝母主題及文化底蘊》認為中國古代小說中多孝母主題,原因有四個方面:儒家創(chuàng)始人的孝母行為是后世儒人的典范;佛教傳入中國后勸世人孝母;道家把女性當作萬物之源;對女性地位低的憐憫,見《福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漢,孝母者都是孝父者的好幾倍①。又由表8可知,漢代孝子人數(shù)是孝婦和孝女的8.7倍。所以可以說,兒子孝敬母親是漢代孝行的鮮明特征。

        眾所周知,漢以“孝治天下”而著名。孝在漢代被大儒董仲舒納入三綱學說,甚至用五行關系渲染子應對父的孝,說“父者,子之天也”。也就是說,在漢代的禮教宣傳中,子應以父為天,父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地位;既然這樣,那么,為何社會上頻頻出現(xiàn)的是孝子多孝母的現(xiàn)象呢?

        三、漢代孝子多孝母的原因分析

        表1—7所述70則孝母事跡,有11則明確提到父親早逝,獨與母居。那么這應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它僅占孝母現(xiàn)象的15%左右;而85%的則有可能是在父母俱在的情況下孝母事跡特別突出了。但這又和“孝莫大于父也”的儒家孝道觀不符,而這又說明漢代的孝道宣傳和漢代的孝行實踐是不吻合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大的沖突。那么,其深層原因又是怎樣的呢?

        表10 孝母的表現(xiàn)方式

        從表10可以看出,漢代孝子對母親的孝表現(xiàn)最多的是在侍養(yǎng)和喪葬兩個方面,侍養(yǎng)約占40%,喪葬約占30%。

        表11 孝父的表現(xiàn)方式

        從表11可以看出,漢代孝子對父親的孝行70%體現(xiàn)在喪葬上。

        從表10和表11可以看出,漢代孝子孝母多表現(xiàn)在侍養(yǎng)上,而孝父多表現(xiàn)在喪葬上。這又是為何呢?我們且先看儒家所宣揚的孝道觀。

        孔子說:“事父母,能竭其力”[4]3,“父母在,不遠游”,“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怒”[4]33??梢?,漢代社會雖然在倫理觀念上不斷強化父權,但是在宣揚孝的對象時,是將父母并舉的。但是,儒家思想也認為父母畢竟有別,如 “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持政,子無嫡從”[5],這樣,家里的至尊只能有一個,那么在父權制社會里就只能是父親,父親應該享受兒子的“至尊”待遇。那么,儒家的孝道觀如何體現(xiàn)對父親的至尊呢?

        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6]178曾子說:“孝有三:大者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7]“尊親”,清代人孫希旦解釋曰:“嚴父配天也。”[8]即,在儒家看來,尊親是最大的孝,尊親遠遠大于養(yǎng)親。而最能體現(xiàn)尊親的就是儒家的喪葬禮制。如孟子說:“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盵6]154《儀禮·喪服》曰:“為父何以斬衰也?父至尊也?!盵9]1110“父在為母,傳曰,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盵9]1104其意就是,父親是至尊,所以兒子要為父服斬衰,而母親是私尊,只能服期喪。也就是說,孝子多把對父的孝體現(xiàn)在喪葬上,是一種“禮尊”。雖然儒家的孝道觀認為尊親大于養(yǎng)親,但是,在物質生活并不富裕的封建社會,養(yǎng)親是一切孝行的基礎。如前文表格中所列的蔡順、趙咨、劉茂、朱儁、施延、孔嵩、孫期等孝子,都是在家庭貧困的情況下,以殷勤侍養(yǎng)母親而聞名的。即孝子對母親的孝更多的是一種私尊的反映。

        既然禮尊父親是儒家孝道觀的要求,那么漢代孝子為何又多“私尊”母親呢?本文認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其一,漢代多妻的婚姻現(xiàn)象。一夫一妻的家庭里,子女有共同的父母,父母有共同的子女,一家人感情上是一個整體。而漢代社會,多妻現(xiàn)象比較普遍[10]。多妻的家庭里,矛盾一般比較多。在這些矛盾群體里,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母子很容易結成榮辱共同體*這在漢代皇族家庭里表現(xiàn)尤為明顯,如皇族子女感情上普遍尊崇母系,或以母系姓名之,或親近母系家族成員,給予母系家族成員更多財富與權力。。在這個共同體里,母親把所有愛給了自己孩子,孩子從母親那里得到的愛多,自然地回報母親也就多。上述表1-7中列舉的貴族子弟,多生活在多妻家庭中:如西漢的漢文帝、梁孝王、王莽,東漢肅宗、東平孝王敞、孝王劉和、清河孝王慶等,其孝行對象都是母親。而父親,隨著一房接一房地續(xù)娶,對子女的愛也會隨之而淡。如上述薛包的父親在另娶以后,甚至欲把薛包趕出家門。而薛包之所以還能成為孝子,孝敬后母,可以說是禮樂教化的結果,與發(fā)自內心的孝母不同。所以說,多妻制在給予父親多妻權利的同時,也拉開了與子女的感情距離。

        其二,漢代道家思想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而道家思想明顯有重母情結。漢初實行無為而治,黃老思想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如竇太后好黃帝、老子之言,也令“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11]3945。當武帝欲推崇儒術時,她極力反對。竇太后病逝后,武帝雖然定儒學為一尊,但這并不意味著道家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消失[12]。在官方,漢家制度是霸王道雜而用之,并非純用儒學。在民間,儒道雖別為兩學,但不排除士人兼修儒道。儒學作為正統(tǒng),士人必須習之,但不能左右個人喜好。如西漢士人司馬遷“崇黃老而薄五經(jīng)”[13];班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之術”[11]4205。東漢,道家思想在社會上也很流行。如漢桓帝曾三次去老子故鄉(xiāng)祭祀老子。東漢隱逸士人之多,也與道家思想流行不無關系。近人楊樹達也曾說:“漢世老子之學盛行?!盵14]而老子之學有兩個特點:一是“重母性”,二是“重柔弱”[15]。老子生活在周衰亡時期,他看到周代禮樂制度衰敗,便向往重視母統(tǒng)的母權社會,所以他在書中常常贊美母性,把天下萬物的根本、萬物的原始都稱作母,并贊揚“牝常以靜勝牡”[16]。老子的女性主義思想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可以說是最為顯著的[17],其思想淵源于殷代的哲學著作《歸藏》的首坤次乾思想。這種思想經(jīng)老子繼承發(fā)展,到漢代影響仍然很大。如傳子制度在西周已經(jīng)確立,到了漢代,景帝還仍然多次給弟弟梁孝王說要傳帝位給他。竇太后也因偏愛次子,在景帝面前援引“殷道親親,周道尊尊”的說法[18]2091*殷道親親,即殷代重視母統(tǒng),傳位于弟,反映母權社會的遺風;周道尊尊,即周代重視父統(tǒng),傳位于子,反映父權制已經(jīng)確立。殷代的哲學著作《歸藏》首坤次乾,周代的哲學著作《易經(jīng)》首乾次坤,說明了兩個時代不同的社會特點。,希望景帝立太子不要立其子,而立其弟。在帝位傳承的事上出現(xiàn)這么大的舉動,可見老子重母思想對漢代人的影響了。

        漢代孝子私尊母親,除了上述兩個因素,應該還與母親對子女的辛勤撫養(yǎng)及母親不同于父親的教育方式等普遍性因素有關。

        就養(yǎng)育子女而言,母親通常比父親承擔著更多的責任。漢代社會,男子結婚年齡一般是十四五歲。婚后,男子或從事農(nóng)、商,或外出求學,或入仕。從事農(nóng)、商的,多在家庭之外忙碌。這樣,養(yǎng)育孩子的任務無疑落到母親肩上。外出求學的,更是沒法照顧孩子。如東漢樂羊子外出求學,一去就是七年,照顧子女及父母自然就成了樂羊子妻的任務。而入仕者,一般都住在官舍。在漢代,普通官吏任職期間一般不攜帶家眷[19]。所以,教育子女自然落在為人母者的肩上。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早期是形成對父母之愛的關鍵時期,在這關鍵時期,誰好好照顧兒童,兒童就最易與誰建立深厚感情[20]34。因此,子女在幼小時期和母親朝夕相處,母親的養(yǎng)育與言傳身教,子女都會銘記在心。如《詩經(jīng)》中唱到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盵21]327“母氏圣善,我無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21]46可見,孩子念念不忘對母親的報答,與母親的辛勤養(yǎng)育是分不開的。

        就養(yǎng)育方式而言,父親多扮演嚴父的角色,母親則多以慈母出現(xiàn)。由于傳統(tǒng)家庭倫理觀念賦予父親很高權威,所以父親在權威主義下,對子女管教相對嚴苛,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也。父親管教孩子時多板起面孔,這就使孩子對父親產(chǎn)生一種畏懼感,并由此出現(xiàn)感情隔閡。相反,母親這時卻常能給孩子以感情慰藉,這就使孩子產(chǎn)生親母疏父傾向。這種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戀母情結[20]31。這種情結在漢代文獻中也有體現(xiàn):“今父之親子也,親賢而下無能;母之親之也,賢則親之,無能則憐之。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盵22]正是這種養(yǎng)育方式的不同,使得孩子心靈深處很早便形成了母“親”、母“慈”的意識。這樣,孩子和母親之間很容易形成情感互動。如表5中的東漢肅宗皇帝“亦孝性淳篤,恩性天至,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便是此例。這種慈母意識很容易上升為母親崇拜,這樣就具有了很強的感染力。如上文中的蔡順、江革、劉平、趙咨等人,在遇到強盜時,就是其孝母之情感染了強盜,才使其免于災禍。

        四、結語

        通過對以上漢代孝行的性別視角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一,漢代的孝子遠遠多于孝女或孝婦,這與男女的家庭身份角色不同有關;其二,漢代孝母現(xiàn)象遠遠多于孝父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與漢代儒家的家庭倫理觀強調父權看起來是矛盾的;其三,漢代的孝母多體現(xiàn)在侍養(yǎng)上,而孝父多體現(xiàn)在喪葬上,這與儒家的孝道觀強調對父親要禮尊,禮尊要大于私尊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其四,孝子多孝母,則與漢代家庭多妻制、漢代道家思想影響很大,道家思想重視母性以及母親對孩子的辛勤養(yǎng)育,母親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慈母角色有關。通過該文的研究,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個時代所宣揚的一種觀念,與這種觀念在當時社會的實踐有時并不完全吻合。有時是實踐具有滯后性,有時也并非盡然。就漢代孝道觀與孝行實踐而言,其原因是復雜的,而且二者的不吻合在以后社會也有反映。

        [1]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蘇珊·弗蘭克·帕森斯.性別倫理學[M].史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李飛.中國古代婦女孝行史考論[J].中國史研究,1994(3):73-82.

        [4]楊伯峻.論語譯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1.

        [5]王先慎.韓非子集解·揚權[M]//諸子集成本.北京:世界書局,1936:34.

        [6]孟軻.孟子[M].王亞麗,曹惠民,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7]賈德永.禮記孝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13:222.

        [8] 孫希旦.禮記集解·祭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9:1225.

        [9]鄭玄.儀禮注疏·喪服[M]//賈公彥,疏.十三經(jīng)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王子今.論走馬樓簡所見“小妻”——兼論兩漢三國社會的多妻現(xiàn)象[J].學術月刊,2004(10):79-84.

        [11]班固.漢書·竇太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向晉衛(wèi).兩漢時期道家思想的社會化[J].學術論壇,2009(10):40-43.

        [13]范曄.后漢書·班彪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1325.

        [14]楊樹達.漢代老學者考[M]//老子古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8.

        [15]金景芳.論老子思想[J].延邊大學學報,1980(3):1-5.

        [16]任繼愈.老子新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92.

        [17]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7.

        [18]司馬遷.史記·梁孝王世家[M].北京:中華書局,1959:2091.

        [19]翟麥玲.漢代官吏家庭生活考[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4):86-91.

        [20]葉光輝,楊國樞.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21]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2]陳戍國.禮記校注·表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4:429.

        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青青草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三上悠亚av影院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 美女福利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 另类 小说 国产精品|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无码久久流水呻吟|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黄色片| av影院手机在线观看|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霸乳| 国产精品第一二三区久久蜜芽 | 亚洲伊人一本大道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 国产精品成年人毛片毛片|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中文字幕日产人妻久久| 亚洲97成人精品久久久| 美国少妇性xxxx另类| 四川丰满少妇被弄到高潮|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福利视频偷拍一区二区|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巨臀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白浆一区三区| 男人的天堂无码动漫av| 老男人久久青草AV高清| 亚洲一区久久久狠婷婷|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丁香|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婷婷久久av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不卡| 精品在线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遮挡aaa片爽爽| 色一情一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