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從中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后,有關中國會不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懷疑聲就沒斷過。不僅外媒在用這個詞質疑中國的發(fā)展,國內也有一些人跟著用這個詞來討論中國的發(fā)展問題。
“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概念是由世界銀行在2006年的《東亞經濟發(fā)展報告》中首先提出,用來形容當某個經濟體的人均GDP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發(fā)展戰(zhàn)略和發(fā)展方式轉變,致使經濟多年長期停滯不前,喪失升入高收入國家水平的機會。
從那以后,國際經濟研究界就不斷使用這一概念,但很少有人去認真研究這里面都講了什么,更鮮有人真正弄明白這里面是否有貓膩。其實,世行的報告似乎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那些無法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實質都是經歷了金融危機后,陷入了永遠還不清債務的陷阱。
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fā)經濟衰退,美聯(lián)儲和其他發(fā)達國家的央行均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在這一背景下,借美元很便宜,開發(fā)石油很賺錢,很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fā)展中國家都開始借美元去開發(fā)石油,其中不少國家迅速跨入中等收入國家的門檻。然而,進入80年代,美聯(lián)儲新任主席決定提高利率。而美元匯率和石油價格有種反向的走勢,美元一升值,石油價格就往下掉。從1983年起,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國家和幾個非洲國家先后陷入債務危機。這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行為這些危機國的債務進行了重組和展期,但也逼迫它們變賣掉一些國家資產,進行大規(guī)模的私有化。從那時起,拉美國家經濟發(fā)展一直沒有起色,一些非洲國家也陷入債務陷阱而難以自拔。
類似情況也發(fā)生在亞洲。在世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鼓勵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亞許多經濟體采用出口帶動增長的辦法,讓本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以吸引外來投資,搞來料加工,促進出口。大量外來資本支撐了東亞的高速經濟增長,也促發(fā)了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美元匯率低時,東亞經濟體還感受不到什么影響。但是,從1995年開始,美聯(lián)儲開始提高利率,引發(fā)亞洲資本回流美國。資本外逃造成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破裂,隨后爆發(fā)了金融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救助亞洲國家時,再次上演拉美危機的鬧劇。它們要求東亞國家緊縮財政,出售國家資產,結果造成了經濟迅速萎縮。許多90年代初就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亞洲經濟體從此背上巨額債務。
歷史地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在跟發(fā)展中國家鼓吹金融自由化時,那些國家喪失了警惕。當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國際組織又起了“為虎作倀”的作用,逼著那些國家變賣家產,償還那些發(fā)達國家金融機構的債。這種背景下,世界銀行炮制的“中等收入陷阱”理論有沒有替自己洗清污名、轉移視線的嫌疑呢?對此,我們不能不畫上一個問號?!?/p>
(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