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香
(四川省中江縣畜牧局,四川 中江 618100)
5mL一次性注射器、試管、試管架、75%酒精棉球、干棉球、標簽、記號筆、采樣箱、冰袋、冷藏容器、相關(guān)表格及個人防護用品等。
采血部位與采血方法應(yīng)根據(jù)試驗方法、檢測項目、所需血量以及雞的日齡等確定。
用血量較少的,如制血液涂片,可刺破雞冠,以吸管或毛細吸管直接取血;采中等血量可從雞翼下靜脈血管采血,如檢測血清中禽流感、新城疫抗體效價;采血量較多的,可從心臟采血,如配制雞紅細胞懸液。
2.1 雞冠采血法 用針頭刺破雞冠后吸取血液或剪去雞冠尖端后取血。吸取血液時需擠壓雞冠,一次可吸取30~80μL血液。采雞冠血時要注意用濃碘酒涂抹采血部位,以防感染。
2.2 頸靜脈采血法 雞左側(cè)頸靜脈較細,故常于右側(cè)頸靜脈采血。
雞頸部皮膚上的一個無毛溝處是右側(cè)頸靜脈所在位置。采血者左手食指和中指夾住雞的頭部,使頭偏向左側(cè),無名指、小指和手掌握住雞的軀干,拇指輕壓雞頸椎部使靜脈怒張。采血部位消毒后,采血者右手持注射器抽取血液。采血完畢壓迫傷口止血。15~45日齡的雛雞可采用此法采血,成年雞單人操作較難,且成年公雞皮色較深不易找到血管,故不采用此法采血。應(yīng)注意的是雞頸部皮膚松弛,靜脈游離性大,采血后易形成血腫。
2.3 翅靜脈采血法 翅靜脈采血法是常用的一種采血方法,此法適用于30日齡以上的雞,尤其是成雞。雛雞翅靜脈較細,若拔去絨羽采血會造成毛細血管滲血而不易看清靜脈位置,另外雛雞翅內(nèi)側(cè)皮膚松軟,采血時容易滾針,造成瘀血,故雛雞不宜用此法采血。
采血時由助手保定雞只,使其翅膀展開,露出腋窩部,并拔掉該處羽毛,拔羽后即可見到一條較粗的靜脈,其遠心端則是翼下靜脈。采血者左手拇指壓迫血管近心端,待血管怒張后,用裝有針頭的注射器由翼根向翅膀方向平行刺入靜脈,見血液回流后,慢慢回抽針芯抽取血液。抽血動作應(yīng)緩慢,靜脈血管回血流速較慢,若抽血過快容易導致血管壁塌陷而阻塞針頭,影響采血。采血時進針不宜過深,針頭切口面應(yīng)向上刺入皮下再刺入血管。采血完畢,采血局部消毒并按壓30 s。如需反復采血,應(yīng)自遠心端開始采血,以免發(fā)生栓塞而影響整條靜脈的采血。
采血前要用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酒精有擴張血管的作用。采血完畢應(yīng)用干棉球壓迫采血部位。酒精會引起溶血,造成血液凝固不良,故不宜用酒精棉球壓迫止血。
2.4 心臟采血法 心臟采血對心臟損傷較大,如操作不慎,易引起大出血,特別是雛雞,其常因針頭刺破心臟和肝臟而死亡。同時心臟的修復能力差,若采血操作不當對雞的生長影響較大。此法多用于剖檢前的血液采集,常規(guī)免疫監(jiān)測中較少使用。心臟采血雖有難度,但采血速度快、采血量多,尤其適用于需血量較多時。
2.4.1 采雛雞心血 采血可由一人獨立完成。雞仰臥保定,采血者左手抓雞,右手持采血針平行頸椎從胸腔前口插入針頭,回抽注射器見回血時,即將針芯向外拉,使血液流入采血針。
2.4.2 采成年雞心血 側(cè)臥法:助手抓住雞的兩翅及兩腿右側(cè)臥保定,采血者在心搏明顯處,或胸骨脊前端至背部下凹處連線的1/2處消毒后,垂直進針2~3cm,回抽針管見有回血時,針芯外拉收集血液。仰臥法:雞仰臥保定,拔去胸上部少許羽毛,用手指在胸骨上方、嗉囊下方摸得一凹窩后,右手持針自胸骨上方凹窩斜向前下方心臟方向刺入,邊刺邊抽動活塞,若刺入心臟,便有血液涌入注射器。采血完畢,局部消毒。
心臟采血在雞嗉囊空虛時進行較好,一般大雞取30mL心血不致造成死亡。
3.1 采血前12h雞不要飼喂。
3.2 采血前注射器或盛血容器等應(yīng)消毒、干燥處理。
3.3 采血人員要嚴格按消毒、防疫規(guī)定操作,口罩、乳膠手套、防護鞋帽等穿戴整齊后方可入場。
3.4 采血部位要剪毛、清拭并用酒精棉球消毒。采血完畢應(yīng)用干棉球按壓止血。
3.5 做好現(xiàn)場記錄,規(guī)范填寫采血表格,包括雞場名稱,雞的品種、日齡,樣品數(shù)量和免疫情況等。樣品做好標記,并核對瓶簽,嚴防瓶簽損失、混淆和污染。
3.6 應(yīng)根據(jù)檢測要求采血,一般采血量為2~5mL,有特殊要求的可多量采取。需抗凝的要預先加入抗凝劑,需分離血清的,試管要靜置、斜放,以便血清析出。
3.7 樣品布點應(yīng)合理,有代表性。一般一個批次采集15份樣品,每份樣品2~5mL。
3.8 采樣時應(yīng)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被雞抓傷和感染人畜共患病。
3.9 采血留下的廢棄物應(yīng)進行焚燒或深埋處理。
4.1 抗凝血制備 采血前真空采血管或其他容器內(nèi)按每10 mL血液預加入0.1%肝素或3.8%檸檬酸鈉1 mL,或EDTA(乙二胺四乙酸)20mg。血液注入容器后,立即與抗凝劑充分混合,防止溶血和凝固。采集的血液密封后貼上標簽冷藏送檢。必要時,可在每毫升血液中加入青霉素和鏈霉素各500~1000國際單位。抗凝血經(jīng)過靜置或2000~3000r/min離心10min后,其上清液為血漿。
4.2 非抗凝血制備 即不加抗凝劑,等血液凝固后析出血清,非抗凝血一般用于血清學試驗。
血清分離方法:將采集的全血轉(zhuǎn)入盛血試管后,于室溫(20~25℃)下傾斜 45°~60°放置 2~4h,血液凝固后自然析出血清,或?qū)⒀红o置0.5 h后,2000~3000r/min 低速離心 5~10min,其上清液即為血清。如離心后有輕微溶血,可挑出血凝塊,將混有紅細胞碎片的血清再次離心,收集血清,如血清溶血嚴重,應(yīng)剔出樣品。也可將凝固的血液傾斜放置于冰箱(4℃,約4~8 h),待大量血清析出時吸出血清,必要時3000~4000r/min離心3~5min后,吸出血清到另外的離心管中。
每份血清樣品不能少于0.5 mL,樣品應(yīng)封口,貼上標簽。
5.1 樣品保存 3d內(nèi)測定的血清樣品可放置于4℃的冰箱中冷藏保存,待檢時間超過3 d的樣品,需-15℃以下冷凍保存。檢驗前,樣品須達到室溫,并顛倒數(shù)次,使血液充分混勻。解凍血清不宜反復凍融,反復凍融會使血清中的脂蛋白和纖維蛋白變性,導致絮狀沉淀物出現(xiàn)。
5.2 血樣送檢 分離到的血液樣品最好在24 h內(nèi)送檢。24 h內(nèi)不能送檢的應(yīng)冷凍。送檢時要詳細填寫樣品記錄,樣品要密封并加冰袋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