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早晨,天還蒙蒙亮,我被媽媽從被窩里拉了起來。瞇著眼,我不解地問道:“這么早叫我干嗎?”媽媽笑著說道:“今天是大年初一,我們要去給先祖?zhèn)儼菽??!?/p>
聽了媽媽的話,我便想起爸爸曾告訴過我,家鄉(xiāng)有一個風俗:在大年初一早上,吃過湯圓后,全家要去給先祖?zhèn)儭鞍菽辍保c先人“團圓”的同時求先人的保佑。
我穿好衣服,吃好湯圓,發(fā)現(xiàn)親戚們都在外面等我們。原來不只是我們一家人去,而是和同族的親戚一同前去。提上早已準備好的冥紙、香燭、鞭炮,大伙兒一起前往墓地。
走在田間小道上,不久就來到了第一個目的地。在那兒有兩座石頭堆起的墳,看起來就像兩座小山,墓碑上的字已經(jīng)看不清了?!斑@里葬的是誰?”我問道。爸爸告訴我:“是我們所知道的最老的‘祖祖’,他們是最早在這里定居,繁衍后代的人。慢慢地,人多了起來,這里就成了一個村莊。由于這兒大部分的人都姓劉,所以就叫‘劉家嘴’,這個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日?!?/p>
說完,爸爸來到墳前,在墳頭前點了三支香,拜了三拜后,又拿出一對蠟燭點著,最后把香和蠟燭恭恭敬敬地插在墓碑前。爸爸讓我跪在墳前叩了三個頭后,隨后開始燒冥紙、放鞭炮。做完后,我問爸爸:“為什么要這樣做?”爸爸笑了笑回答道:“這是紀念祖先的傳統(tǒng)方式。點香燃燭是把祖先‘驚動’,請過來享用香火。在古漢語中,‘三’和‘九’都是指多,燃三根香,叩三個頭,代表后輩的虔誠和對先輩的敬重。冥紙則是祖先們在另一個世界使用的‘錢’,以燒的形式送過去……”
就這樣拜了七八個墳地,最后,我們來到了一片油菜花的邊上——這里葬著我的爺爺。在我的記憶里,爺爺個子不高,瘦瘦小小的,總是喜歡一個人點著煙袋。爺爺很疼我,每次我們回老家,他總會先準備好許多好吃的等著我們。爺爺還會帶我去放牛,當我走不動時,就會把我放到牛背上,他牽著牛慢悠悠地走回家。記得有一次在老家吃飯,我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爺爺看見媽媽要打我的手,急忙擋在我的前面:“算了,小孩不懂事……”想起和爺爺?shù)狞c點滴滴,想起爺爺慈愛的面容,想起再也無法見到爺爺,再也無法在他懷里撒嬌……我的眼淚不自覺地流了出來。爸爸和叔叔一邊點香燭,還一邊和爺爺說話。因為有點遠,聲音又小,加上此起彼伏的鞭炮聲,說的什么我聽不清。媽媽和嬸嬸則忙著清除墳頭上的雜草。
祭拜完所有的先祖,準備回家的時候,我們每人還都帶了一根柴回去?!艾F(xiàn)在都不燒柴了,帶回去干嗎?”看出我的不解,奶奶大聲叫喊了起來:“帶‘財’(柴)回家,帶大‘財’(柴)回家嘍!”(指導老師:鐘華奇)
點評:習作取材獨特,構思精巧。一是題材新穎,一般人寫掃墓都是清明、冬至,他們的習俗卻是大年初一;二是風俗奇特,除了通常燒香燃燭等祭拜方式外,他們還必須同族一起去,回去時還要帶柴回家;三是詳略虛實處理得比較好,重點突出。重點寫掃爺爺?shù)哪?,而且在掃爺爺?shù)哪箷r想起和爺爺生活的點滴,融入了情感和回憶,不再是冰冷無聲的儀式和規(guī)則,更多的是濃濃的親情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