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華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副研究員圖/謝詩揚
“春雨甫驚蟄,草木猶未知,高人靜無事,頗怪春來遲。”三月到,春姑娘仿佛是蒙著紅蓋頭的新娘,羞羞答答卻又搖曳生姿地向我們娉婷而來。隆隆的雷聲,驚醒了冬眠的小蟲,溫煦的春風,撩撥著蟄伏的味蕾。在這個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時節(jié),用什么美食為身體正確地開封呢?
省酸增甘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云:“當春之時,食宜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因此,對大部分朋友而言,飲食上注意不宜食酸性食物過多,應選用辛甘微溫之品。辛甘發(fā)散為陽,可助春陽升發(fā),如蔥、生姜、花生、豆制品、金桔、蘋果、梨等。溫食而非溫補,故助陽而不助火,如桂圓、大棗等。
扶正祛邪 《黃帝內(nèi)經(jīng)》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春天,人體的陽氣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fā)時,應注意保衛(wèi)體內(nèi)的陽氣,使其不斷充沛。凡是熬夜、飲食寒涼、心情抑郁等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應避免,這樣才能“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當細菌病毒橫行,感冒發(fā)燒等傳染性疾病肆虐時,有一個強有力的體魄。藥店里的玉屏風散是不錯的成藥,由黃芪、防風和白術(shù)三味藥組成,可以益氣固表止汗,我們在家里也可以用這三味煲湯,或燜泡沏茶品飲。
提神醒腦 生機勃勃的春日里,很多朋友卻是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早上睡不醒,晚上睡不著,白天困倦疲乏,干什么都提不起興趣,正所謂“春眠不覺曉”,“春困”逃不掉,來杯行氣開郁、提神醒腦的代茶飲不失為解春困的好辦法,比如茉莉花茶、玫瑰薄荷茶、西洋參麥冬茶、黃芪大棗茶等。
平衡陰陽 “春分晝夜無長短,風送窗前九畹香”。一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春分是春季90日的中分點,是指春天過了一半的意思,從這一天開始,南北半球的晝夜相等。此時的飲食調(diào)養(yǎng)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陰陽協(xié)調(diào)平衡的膳食,遠離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如在烹調(diào)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diào)料,防止菜肴性寒偏涼,吃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腸腹不適;還可以在食用大蒜、蒜苗、韭黃、韭菜等助陽類菜肴時,配以蛋類之滋陰品,有助于“陰陽互補”。
另外,春分前后春筍上市,在大快朵頤地享用美味的同時,還能收到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去煩利尿的功效。嶺南地區(qū)的“春湯”也是不可錯過的體驗,正所謂“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制作香潤雪梨膏
驚蟄時節(jié),乍暖還寒,天干物燥,很容易口舌干燥、外感咳嗽,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我今天就推薦一款私房梨膏,既能潤肺止咳,生津利咽,又健脾利濕。原材料準備雪花梨1000克,蜂蜜100克,麥冬10克,川貝2克,百合10克,茯苓10克,羅漢果0.5個,生姜10克,大棗20克。做法為提前泡百合、茯苓、麥冬半小時,川貝研細粉;梨洗凈榨汁,不加水,文火熬,不斷撇去浮沫,熬至剩1/2量;加入生姜、百合、羅漢果、大棗、茯苓,武火燒開后文火熬半小時,過濾渣滓,留下湯汁,加入蜂蜜,熬制收膏,大概出150毫升成品。冷藏保存,每天取1~2勺,調(diào)至溫水中飲用即可。
《本草綱目》認為梨“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這款梨膏特別適合陰虛肺熱的咳嗽喘促、痰涎粘稠、胸膈滿悶、口燥咽干、煩躁聲啞等癥。
取名“濃釅”,仿佛隔著冰冷的文字都感受到了這款茶醇厚的溫度。準備炒決明子15克、杭白菊5克,枸杞子10克。決明子洗凈加水武火燒開后,轉(zhuǎn)文火煮5分鐘,待完全融化即可。用煮化決明子的水燜泡杭白菊、枸杞10分鐘后代茶頻飲。決明子又名“還瞳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保肝降“三高”;杭白菊養(yǎng)肝明目;枸杞子又名“卻老子”,可潤肺養(yǎng)肝滋腎,抗氧化、抗疲勞,保肝,提高免疫力。三味相配,在這個容易肝火上炎的春日里,一起清肝瀉火、養(yǎng)陰明目、降壓降脂。如果飲用后大便溏泄,可以酌減決明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