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非??粗氐乩恚^去叫史地之學。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魏源 《海國圖志》,都可反映這個傳統(tǒng)。地理在中國是經(jīng)世之學。
毛澤東是當代革命家,也是著名軍事家。兵家都很重視地理。他曾在廣州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講地理。
中國所謂“革命”,本來是改朝換代的另一種說法,歷時幾千年。
西人所謂“革命”是近四五百年的事,含義大不一樣。沖擊王權,沖擊教權,目的是解放資產(chǎn)階級,通常叫“資產(chǎn)階級革命”。近百年,世界上有另一種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引發(fā)俄國革命 (191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成就中國革命 (1911—1949年)。
地緣政治引發(fā)戰(zhàn)爭,戰(zhàn)爭改變地緣關系。到目前為止,任何革命都是在地緣政治的格局下進行。
獨立和統(tǒng)一,對絕大多數(shù)國家,是革命的首要問題,特別是四分五裂被人奴役的國家。
很多國家,革命都不止一次。
俄國革命分兩次:二月革命 (1917年3月)和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先唱 《馬賽曲》 (法國革命的遺產(chǎn)),后唱 《國際歌》 (巴黎公社運動的遺產(chǎn))。
伊朗革命,既有紅色革命(1920—1921年的波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也有白色革命(1963年巴列維國王的世俗革命和西化革命),還有黑色革命 (1979年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
現(xiàn)在,俄國已“告別革命”,中國已“告別革命”,但美國和北約一刻不消停,正起勁地搞“顏色革命”?!案锩币呀?jīng)成了顛覆的別名。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毛澤東 《菩薩蠻·大柏地》) 彩虹是雨后的光學現(xiàn)象,每一滴水都折射太陽。
中國只有白色革命、紅色革命,沒有黑色革命。中國的兩場革命,是由兩個現(xiàn)代政黨領導,一先一后,互為經(jīng)緯,交織進行,從1911年到1949年,前后38年:
(一) 白色革命:國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1911—1949年);
(二) 紅色革命:共產(chǎn)黨領導的中國革命 (1921—1949年)。
歐洲傳統(tǒng)是小國寡民的自制傳統(tǒng),主分不主合,以為合必專制,分才自由,一向看不慣東方大國,以為大國一定要分,即便合,也只能是自治基礎上的聯(lián)邦。他們的“現(xiàn)代國家”是這種概念,推己及人,認為所有國家都得符合這一標準。
中國是個大蛋糕。列強認為,蛋糕這么大,誰也不可能一口吞下,最好分坐一圈,一口一口,切開來吃。當時的歐洲漫畫,他們自己就這么畫。西方在中國推行民主,好雞為什么不下好蛋?原因是,民主在所有落后國家都是一味虎狼之藥,實際含義就倆字:解體。
清室遜位,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由北洋軍閥割據(jù)中國。北洋三系:皖系 (段祺瑞)、直系 (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奉系 (張作霖)。1920年7月,直皖戰(zhàn)爭后,皖系衰落,剩三大軍閥:吳佩 孚(直系)、孫傳芳 (直系)、張作霖 (奉系)。
民初,中國學美國,紛言“聯(lián)省自治”?!奥?lián)省自治”等于軍閥割據(jù),首先提出者是梁啟超。
毛澤東說,“辛亥革命后,一切軍閥,都愛兵如命,他們都看重了‘有兵則有權的原則”,“中國也有些不要軍隊的政黨,其中主要的一個是進步黨,但是它也懂得必須靠一個軍閥才有官做”(《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問題》)。進步黨是梁啟超的黨。
革命,離不開錢和槍。中國的政客都是從西方列強借錢籌款買軍火。
列強選擇代理人,從來都是強者優(yōu)先,誰有實力承認誰。
弱國無外交。同樣,弱國內(nèi)部的政治勢力也如此,沒有實力的政黨和政治家,不可能得到列強承認。凡是失去控制能力的政客,說蹬就蹬。
中國的北方挨著俄國,西邊是新疆,中間是蒙古,東邊是東北。四大邊疆占了三個,兩國有漫長的邊境線。這決定了中國與俄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清朝的理藩院,除了負責處理與蒙、回、藏三族有關的民族事務,還負責處理與俄國有關的外交事務。
中國的東北方向有日本,日本是靠打中國(甲午戰(zhàn)爭)、打俄國 (日俄戰(zhàn)爭)起家。其稱霸世界的野心主要瞄準兩個方向,一是奪取臨近中國沿海的第一島鏈,二是奪取中國的滿蒙,前者對英美的利益有直接威脅,后者對俄國的利益有直接威脅。
俄、日、德,利益偏重北方,英、法、美,利益偏重南方。
俄、日都在北方,俄國和日本互為克星。英、美寧愿坐山觀虎斗,讓它們死磕。
抗戰(zhàn)初期,德國一度幫助中國,目的是阻止日本南下,誘使日本打蘇聯(lián),但諾門罕戰(zhàn)役(1939年)后,日本改為南下,劍鋒直指英美。英美見死不救,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蘇聯(lián)支持中國革命,既有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考慮,也有戰(zhàn)略安全和地緣政治的考慮。孫中山說,中國之革命必以俄為師,國共兩黨都曾師事之。但中國革命反而有點像美國革命。
中國革命的目標:第一是民族獨立 (中國的獨立戰(zhàn)爭),第二是國家統(tǒng)一 (中國的南北戰(zhàn)爭),這是國共兩黨的共同目標。
美國歷史學家認為,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chǎn)黨,它們領導的革命都是民族主義 (或國家主義)性質(zhì)的革命,跟蘇聯(lián)的革命不一樣。其實,被壓迫民族一直是世界的大多數(shù),民族解放運動比社會主義運動更有基礎,也更有普遍意義。
中國早期,重心在西北。西北是個“高壓槽”,風是上風,水是上水。
中國有四京,西京 (長安) 比東京 (開封) 早,北京 (燕京) 比南京 (金陵) 早。
兵法,西北為陰,東南為陽,講究“右倍 (背)山陵,前左水澤”(見 《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引《兵法》)。兵家一向以西北伐東南為順勢,以東南伐西北為逆勢。
武王克商、周公東征是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tǒng)。周人是從陜西崛起。
秦滅六國和東西周是中國的第二次大一統(tǒng),還是從陜西征服中國。
歷史上的統(tǒng)一,成事者皆以西北伐東南,只有項羽的反秦復楚和朱元璋的反蒙復漢是例外。項羽麾師北上,一把火把咸陽燒了,定都彭城 (徐州),一心想的是衣錦還鄉(xiāng),不足成大事。劉邦興于蜀漢,以長安為都城,才是明智之舉。朱元璋取天下,從安徽起事,定都南京,但燕王朱棣發(fā)動政變,還是遷都北京。
南京是六朝古都,在南方,位置突前,守著長江天塹,對江浙很重要,對東南沿海很重要,從孫權起就是南方最重要的古都。朱元璋之后,洪秀全、孫中山、蔣介石都曾把首都定在南京,但沒有一位真正統(tǒng)一過北方。
古人說金陵有天子氣,被始皇東巡鎮(zhèn)住,500年后才能抬頭 (《晉書·元帝紀》)。500年后,正好是晉室南渡,定都建康。南京不能統(tǒng)一北方,這不是因為秦始皇把它鎮(zhèn)住了,而是因為中國的重心,早期一直在西北,周秦漢唐都是從陜西、山西取天下。它的北方有個非常廣闊的騎射游牧帶,時刻威脅著整個中國,離它太近不行,離它太遠也不行。宋以來,中國的經(jīng)濟中心不斷朝南方(南京、蘇杭) 轉移,但政治中心反而往北挪,最后竟然挪到長城線上。此不可不察也。
中國的版圖不是一下子形成,而是靠通婚通商、文攻武衛(wèi),長期來往逐漸形成。種地的安土重遷,不愛主動出擊,但騎馬的時來襲擾,總得備戰(zhàn)應急。
中國的領土擴張多半是被動擴張。特別是元代和清代,漢地被滿蒙兼并,領土是這樣被擴張的。
蒙古人和滿人統(tǒng)治中國時期,中國版圖最大,那時誰最想獨立,肯定是漢族。但蒙古人也好,滿人也好,都不讓漢族獨立。反過來,道理一樣。
孫中山靠會黨起家,會黨志在反清復明,因而提倡“種族革命”?!短K報》 案,鄒容 《革命軍》 的革命就是這種革命。我記得,章太炎在日本演說,慷慨激昂。他說他打小就知道明亡之恥。排滿,南人比北人更激烈。同盟會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一口號出自朱元璋 《喻中原檄》,據(jù)說是宋濂起草,很符合“漢胡不兩立”的思想傳統(tǒng)。但滿去則蒙離,蒙離則回、藏去,等于自動放棄四大邊疆。這對模仿滿蒙統(tǒng)治模式的日本來說,可謂正中下懷。
中國不等于漢區(qū),但直到今天,很多西方人仍堅持認為,中國的版圖只限內(nèi)地十八省 (他們叫China Proper),四大邊疆應從中國分離,像奧斯曼帝國那樣,干脆大卸八塊。
1911年,孫中山倡五族共和,其 《臨時約法》宣告中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不僅包括青海省和東三省,也包括內(nèi)外蒙古、新疆和西藏[《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宣布,中國的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和三大屬地,十八行省之外加四個行省東三省和新疆省,三大屬地是蒙古 (內(nèi)蒙古和外蒙古)、西藏和青海。今之五大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西藏是來自三大屬地,廣西、新疆是改省為自治區(qū),寧夏是從甘肅分出]。
北方的口號是“打倒列強,打倒軍閥”,“列強”代替“韃虜”,“軍閥”等于“列強”的幫兇,深入人心。雖然中國的軍閥,無論新舊,都是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頭,但在內(nèi)心深處,他們幾乎都恨日本,也未必愛西方。(如吳佩孚、張學良、閻錫山、楊虎城、盛世才都恨日本,蔣介石對德國的魏采爾、英國的丘吉爾和美國的史迪威都很有意見。)
長征,既擺脫了蔣介石的圍追堵截,也擺脫了過去的革命思路。從此,革命從南方轉到北方。
長征,蔣介石希望,紅軍和沿途的割據(jù)勢力互相消耗,有助于他的統(tǒng)一大業(yè)。但紅軍轉一大圈,先是從東到西,去 《禹貢》 梁州,后是從南到北,去 《禹貢》 雍州,離開的是現(xiàn)代的風水寶地,去的是古代的風水寶地,終于脫離險境。
毛澤東說,“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
三國時期,劉備為“帝室之胄”,諸葛亮 《隆中對》勸他模仿漢高祖,割據(jù)蜀漢,從蜀漢取天下,講得很好。但付諸實踐,他為什么失敗了?史念海先生 (1912年生人,山西平陸人,歷史地理學家) 說,一是無用關羽,大意失荊州,不能東出三峽,從荊州北上襄陽、南洋、洛陽,奪天下,被吳國堵在里面,出不來;二是六出祁山,不能越秦嶺,向秦川,東出崤函,奪天下,被魏國堵在里面,出不來。
紅軍重獲生機,關鍵是從四川去了陜北,又從陜北進了山西。
陜北是秦代的上郡。黃河兩岸一帶,漢代叫西河郡。
陜北進山西有六個黃河渡口。
1.陜西府谷,對面是山西保德。這是山西人走西口的渡口。
2.陜西佳縣,對面是山西臨縣。1948年3月,三大戰(zhàn)役前,毛澤東從陜西去山西,就是從佳縣、吳堡之間渡河,從臨縣去五臺,從五臺去西柏坡。
3.陜西吳堡,對面是山西柳林和呂梁。
4.陜西清澗,對面是山西石樓。1936年2月,紅軍東征西山,就是從清澗渡河。
5.陜西韓城,對面是山西萬榮。1937年8月,八路軍東渡黃河,就是從韓城渡河,進入山西。
6.陜西大荔 (蒲津關),對面是山西永濟 (蒲津渡)。
利瑪竇說,中國人很怕倭寇。日本人,陸軍學德國,海軍學英國,走在中國前面。中國近代學軍事的,很多都負笈東瀛,如蔣百里、閻錫山、蔣介石。
1927年7月25日,田中義一 《田中奏折》 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全面征服中國在十年后。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中國正式對日宣戰(zhàn)是1941年,中間過了整整十年。蔣介石一味忍讓,認為中國肯定打不過日本。東北丟就丟了吧,華北保不住也不用保。“安內(nèi)攘外”,主要是安東南沿海。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中國北方的軍閥,感受不一樣,張學良、楊虎城的最初考慮是聯(lián)閻 (閻錫山)、聯(lián)共 (共產(chǎn)黨)、聯(lián)俄 (蘇聯(lián)),在陜西、山西成立抗日的北方聯(lián)合政府,這跟共產(chǎn)黨的想法正好撞在了一塊兒。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8月13日,“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當時,蔣介石押寶于國際干涉,英美無動于衷。宋美齡游說美國,淚灑而還。1937—1941年,除了蘇聯(lián),沒有一個強國施以援手。
有一個例外,大家想不到,德國曾援助中國抗戰(zhàn) (德國幫助中國抗戰(zhàn),可以拖住日本,吸引日本北上,從東面包抄蘇聯(lián)。1939年的諾門罕戰(zhàn)役粉碎了日本北上派的選擇。1941年,《蘇日中立條約》 簽訂,使蘇聯(lián)免于分兵作戰(zhàn),專注于西線。日本終于南下,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
蔣介石有五個德國顧問,最后一位是亞歷山大·法肯豪森將軍。此人當過駐日武官,對日本了如指掌。1935年8月20日,他在 《關于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 中曾提出忠告,中國政府“斷無不抵抗而即承認地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氣即是千百萬抵抗,故不容輕視。茍領袖無此種意志,則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他考察過中國的海防江防,參加過臺兒莊會戰(zhàn)和淞滬會戰(zhàn),對中國抗戰(zhàn)有全面部署。北方,務必先保滄州、保定一線,次保黃河、隴海一線。北方守不住,可決黃河阻敵。南方,封鎖長江,退守南昌、武漢、長沙,最后撤到重慶。
日本滅亡中國路線圖:先取東北、華北,然后沿海路和津浦、平漢二線,分三路南下。
蔣介石想隔江而治,不可能,結果是東西對峙。日本占了中國東部的半壁江山,潼關以西未能入,四川未能入。
這場戰(zhàn)爭是千軍萬馬大會戰(zhàn),但同時也是蔣介石和毛澤東這兩位戰(zhàn)略決策者之間的大博弈。蔣的方針是“由點來控制線,由線來控制面”,點是城市,線是鐵路,基本上是鬼子掃蕩的辦法。毛的方針是“集中優(yōu)勢兵力,消滅敵有生力量”,其戰(zhàn)略切割和包圍是圍繞這個目標,不斤斤于一城一地之得失。
1926—1927年,共產(chǎn)黨是傍著國民黨的核心地區(qū)在江浙,共產(chǎn)黨的根據(jù)地在湘鄂贛,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1927—1936年,國民黨圍追堵截,把共產(chǎn)黨從湘鄂贛攆到云貴川,再攆到陜甘寧,共產(chǎn)黨是因禍得福。
1937—1945年,日本從華北南下,把蔣介石趕到云貴川。日本占中國東北,國民黨在中國西南,共產(chǎn)黨在中國西北。
1945年,日本投降后,鹿死誰手,關鍵在戰(zhàn)后接收。中國的接收是以世界的接收為背景,這是冷戰(zhàn)的序幕。張恨水的 《五子登科》 就是講接收。國難之后,很多人發(fā)國難財,國民黨成了發(fā)財黨。
戰(zhàn)后,兩黨爭天下,美國調(diào)停國共,希望在中國搞兩黨制,但條件是繳槍,加入國民黨領導的聯(lián)合政府。當時,美蘇爭霸,制約全局,前途未卜。作為底線,毛澤東也不是沒有考慮過法國共產(chǎn)黨的道路,但形勢比人強,美國支持國民黨,中共的選擇只能一邊倒,倒向蘇聯(lián)。
共產(chǎn)黨在北方接收,有地利之便。八路軍從四川進陜甘寧,從陜甘寧進山西,以山西為中心,向河北、察哈爾、山東、河南、東北擴軍,這是古代王者取天下的路線圖。
周取天下、秦取天下、漢取天下,莫不如此。
共產(chǎn)黨取天下,大體上是從西到東,從北到南。
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占領北京;4月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
占領南京后,毛澤東寫下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說“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與他的 《菩薩蠻·黃鶴樓》 形成強烈對比。毛澤東 《菩薩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边@是寫1927年春的武漢,“四一二”“七一五”之前的武漢,意境蒼涼。作者自注說,當時的他,情緒低落,不知如何是好。
1927年,他才34歲。他根本想不到,22年后,中國會翻天地覆。
解放戰(zhàn)爭重復了日本占領中國的路線:東北—華北—華南,蔣介石再次退守西南,希望從西南打回老家,像抗戰(zhàn)中一樣。但這回不一樣,他被徹底趕出中國大陸。
新中國為什么把首都定在北京,關鍵是華北背后有東北,東北背后有蘇聯(lián),蘇聯(lián)對美國有威懾力。共產(chǎn)黨是依托北方,從北方統(tǒng)一中國。
中國革命是一場南北戰(zhàn)爭。革命從南方到北方,又從北方到南方,轉了一大圈兒。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離開成都,從飛機上往下瞧,萬水千山,不勝依依,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蔣介石去臺灣,共產(chǎn)黨說要打臺灣。蔣介石怕臺灣守不住,曾考慮流亡菲律賓或日本 (日本有他的很多戰(zhàn)犯朋友),宋美齡勸他上美國或瑞士,他覺得丟不起這個人。朝思暮想,還是踩著東南沿海的小島,有一天打回老家去。
國民黨遷臺,不是一兩個人流亡,而是軍警憲特一大批,連同他們的眷屬,約兩百萬人出逃,除了臺灣,沒一個地方可以收留這么多人。
抗戰(zhàn)中,蔣介石不聽話,丘吉爾和羅斯福就想干掉他?,F(xiàn)在大勢已去,失了人心,丟了江山,美英等國不可能支持他。宋美齡求杜魯門,被拒絕;求馬歇爾,也被拒絕?,F(xiàn)有檔案材料為證,美國中情局策劃的孫立人兵變,原定動手時間是1950年6月底。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他才絕處逢生,前后只差三五天。
現(xiàn)在,蔣介石仍端坐在臺北的中正堂里,面朝北方,腳下刻著他的遺囑,念念不忘反攻大陸,但他再也沒有踏上大陸的一寸土地。
司馬遷說“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史記·六國年表》)。辛亥之后,山河破碎,中國的再統(tǒng)一,竟然還是從北方統(tǒng)一南方,再次應了司馬遷的話。
常任俠先生有詩,“東南王氣沉幽家,西北浮云隱玉關”。
徐悲鴻先生有詩,“山河百戰(zhàn)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
(選自《我們的中國·思想地圖》/李零 著/生活·新知·讀書三聯(lián)書店/ 2016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