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悅
畢業(yè)季到來,學子們的就業(yè)問題成了熱中之熱。在古代,十載寒窗的學子們也面臨著就業(yè)的問題。而且,這一問題并不局限于普通學子,甚至對于出身名門的讀書人來說,就業(yè)也是一大難題。那么,如何解決呢?
科舉源于隋朝,但隋朝太短,通過科舉做官的人還很少。到了唐代,科舉成了士子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徑。當然,除了科舉,唐代也不乏通過其他途徑當官的人,所以,唐代的官場中,有進士出身和非進士出身兩大派。一方面,科舉出身的人在唐代勢力大增,儼然成了一個派別:另一方面,科舉制畢竟發(fā)展時日不長,還未能像后來那樣壟斷整個官場。
但科舉一盛行,“官二代”就笑不出來了??婆e之前,選拔官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一直牢牢控制著當官的途徑。這制度,說白了不是比文,更不是比武,而是比“爹”。誰的爹夠牛,門第夠高,后人哪怕不學無術,也能有官當:反之,要是沒有一個響當當的“爹”,一輩子拼死拼活,頂多也就能混個小官當當。
可到了唐朝,通過科舉當官的人多了,“爹”的官再大也沒啥用處,兒子還是得參加科舉。在糊名制的科舉中,老爹是誰不重要,而且家境優(yōu)越的人求學欲望不強,在學問上反倒處于劣勢。
這么一來,除了真正的豪門旺族,其他的“官二代”可就愁死了。大批的“官二代”待業(yè)除了會對社會治安造成不利影響外,也不利于社會和諧!于是,朝廷為了解決這批人的就業(yè)問題,絞盡腦汁,最后總算找到了對策。
這對策,就是讓“官二代”去抄書。說是“抄書”,其實名頭要好聽得多,畢竟也是在天子腳下抄書,有正式的公務員編制,旱澇保收,怎么說也是個在京城端鐵飯端的:二來,“抄書”的也有一定的等級,等于一只腳踏進了官場。
先把編制弄到手,再利用老爹的關系,日后一步步往上爬,這就是當時“官二代”的就業(yè)之路。不管怎么說,不能明目張膽地靠著老爹當官,也是時代的進步了。
當然,在客觀條件上,唐朝時的印刷術還不成熟,無法大量推廣,更談不上普及。所以,書籍的發(fā)行還得靠人工來抄寫,而當時多數人以農為本,讀書人是少數,因此,這也為解決“官二代”的就業(yè)難題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當然,在唐代以后,“官二代”們就連抄書都沒得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