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實
夔
夔乃舜時的樂官(約前22世紀左右)。
舜說:“夔,命汝典樂”,也就是他任命夔負責(zé)音樂和舞蹈。
夔之前有沒有比他更早的音樂家呢?據(jù)《呂氏春秋·古樂》記載,黃帝時有伶?zhèn)悾呿湑r有飛龍,帝嚳時有咸黑,堯時也有質(zhì)。如伶?zhèn)?,能夠根?jù)鳳凰的鳴叫定出高低不同的樂音,質(zhì)也能夠模擬山谷發(fā)出的聲音譜寫曲調(diào)。可惜的是,記得太少,只留下了“一鱗半爪”。
《尚書》(又稱作《書經(jīng)》,儒家六部經(jīng)典之一。儒家的六部經(jīng)典為:《書》《詩》《禮》《樂》《易》《春秋》)對夔也有記載,一段在《堯典》,一段見于《皋陶謨》,兩段文字的大意是:舜叫夔掌管樂舞之事,要他教導(dǎo)年輕人,為人正直而溫和,氣量宏大而莊重,剛強而不暴虐,簡樸而不傲慢。并說,詩是表達志向的,歌是詠唱感情的,曲調(diào)要依詠唱的需要,音律要合聲調(diào)的高低。音樂應(yīng)該追求和諧,不要沖突,亂了次序,要起到溝通神人的作用。夔說,好,那就讓我敲響石磬,大家也就隨著磬聲,扮成百獸,起舞吧。待到《簫韶》九段奏畢,神鳥鳳凰也會飛來,百姓貴族也會融洽。相傳就是這部《簫韶》一直傳到千多年后,孔子聽了也贊嘆道:“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夔是來自民間的?!秴问洗呵铩ど餍姓摗份d:“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贝蟾刨缭瓉硎巧钤诒容^邊遠的地區(qū),其才受到舜的賞識才提拔到“典樂”的位置上。
夔對后世的影響也大。王充《論衡》載:“唐虞時,夔為大夫,性知音樂,調(diào)聲悲善。當時人曰:‘調(diào)樂如夔,一足矣。世俗傳言,夔一足?!币蛸潛P夔而引起的誤會,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就發(fā)生了。魯哀公曾問孔子:“樂正夔一足,可信乎?”幸虧博學(xué)多才的孔子對此作了正確的解釋,他說:“舜以夔為樂正。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fēng),而天下大服……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辈贿^,由此也可證明夔對當時音樂的規(guī)范以及各地民歌的交流是起了重要的作用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有一些音樂家,比如三國時(220-265年)的杜夔,隋時(581-618年)的蘇夔,宋時(北宋至南宋,960-1279年)的姜夔,都是用夔字命名的。這些如果不是巧合,就有可能確實出于對于夔的仰慕了,由此亦可見出夔對于我國音樂文化有著怎樣的影響了。
師曠
春秋時期的師曠是晉國(約今山西之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及陜西一角)的音樂家。
師曠從事音樂的年代大約是在晉悼公和晉平公的執(zhí)政期間(前572-前532年)。
師曠是個“瞑臣”“盲臣”,他自己也這樣自稱,當時的樂師也大多如他這樣雙目失明。這也許是那時記譜手段還不完善,于是也就自然利用盲人較強的記憶能力來從事音樂的演奏了。對此,先秦的《逸周書》曾有非常清晰地說明:“瞑臣無見,為人辨也,惟耳之持”。這意思就是說:我眼睛雖然看不見,但卻能夠用耳朵辨別各式各樣的人物。
師曠當然就是這樣,聽覺,辨音,既靈又敏。
《呂氏春秋》的《長見》曾經(jīng)載有他的事跡:“晉平公鑄為大鐘,使工聽之,皆以為調(diào)矣。師曠曰不調(diào),請更鑄之。平公曰:‘工以為調(diào)矣。師曠曰:‘后世有知音者,將知鐘之不調(diào)也,臣竊為君恥之!”這件事也清楚地說明,相比晉國的鑄鐘樂工,師曠不但耳更靈敏,而且表明他是一位面對事實忠于藝術(shù)敢于直諫的音樂家。
師曠還彈得一手好琴,《史記·樂書》也有記載:“……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壽。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師曠曰:‘有。昔者黃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義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聞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fēng)至而雨隨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懼,伏于廊屋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边@則故事最早見于《韓非子》的《十過》一節(jié),據(jù)說,師曠演奏的琴曲名為“清商”,為“清徵”,為“清角”。想想,如果剔除文中那些神話般的夸張,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不正是師曠那彈琴的奇妙魅力嗎?
寫到這里,忽又想起劉向《說苑·建本》的一句:“盲臣安敢戲君乎?”
盲臣當然不敢戲君,或者,雖然不敢戲君,明目者卻還是有的,比如濫竽充數(shù)的南郭就是一個恰好的證明。
伯牙
伯牙破琴絕弦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的。
他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前475-前221年,西漢末劉向編《戰(zhàn)國策》始作為時代的名稱)。
據(jù)《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足復(fù)為鼓琴者?!边@個故事還記載在《列子·湯問》《荀子》《韓詩外傳》《淮南子》《說苑》《風(fēng)俗通義》《五知齋琴譜》《大別山志》《琴臺紀略》等史籍中,真可謂是史不絕書。尤其是明代馮夢龍所編撰的《警世通言》以及后來的《今古奇觀》則更將這故事通俗化,使它流傳百姓人家。
伯牙的琴學(xué)自成連,《樂府題解》這樣記錄:“成連善鼓琴,伯牙從之學(xué),三年而成,然猶未能精妙也。成連曰:‘吾師方子春在海中,能移人情。乃偕至蓬萊山,曰:‘吾將迎吾師。刺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但聞海水汩沒崩嘶之聲,山林窅寂,群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曲終,成連刺船還。伯牙遂為天下妙手。此曲即名《水仙操》?!边@段文字相傳出于東漢(25-220年)蔡邕《琴操》的佚文,相去伯牙生活的時代可以說是還不太遠,相對來說也可說是比較真實可信的記錄。
伯牙彈琴,即興創(chuàng)作,高山流水,終遇知音,而在我國傳下來的上千首的琴曲之中,就有這么兩首曲名。明代《神奇秘譜》記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shù)。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庇纱丝梢姡@兩支曲確是來源甚古的琴曲。目前傳播甚廣的《流水》,雖有三十多種傳譜,但其主題或旋律卻是非常相似的,由此亦見它們的形成確是有所依據(jù)的。endprint
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日,美國發(fā)射了兩艘宇宙飛船,希望某天能夠遇到地球以外的人類知音。宇宙飛船上帶著有鉆石唱針、瓷唱頭以及噴金的銅唱片。唱片上錄著有兩個小時的節(jié)目,四分之三是音樂。在入選的音樂中,就有中國的琴曲《流水》。推薦《流水》的國外專家認為它“足以代表中國”,認為它所描寫的“是人的意識與宇宙的交融”。
人在世上,知音少矣。
李延年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年)對他的賞識,是樂府設(shè)立的第二年了,也就是在元鼎六年(前111年),“其年,既滅南越(即今廣東),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史記·孝武本紀》)從此,他就與樂府結(jié)下了生死不解的機緣。
關(guān)于他,《漢書》中的《佞幸傳》載:“李延年(?-約前90年),中山人(今河北唐縣、定州一帶),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都以樂舞為職業(yè))。延年坐法腐刑(割除或損害其生殖器),給事狗監(jiān)中(當了太監(jiān),在宮中管理獵犬)?!庇捎谒靶灾?,善歌舞,武帝愛之”(《漢書·外戚傳》),被封為了協(xié)律都尉,佩了二千石的印綬(石為古代糧食重量單位,讀音為shí。二百五十市斤為一石。二十五市斤為一斗。二斤半為一升)。
李延年歌唱得好,史稱“延年善歌”,“每為新聲變曲,圍者莫不感動”。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舞臺上出現(xiàn)了“閹人歌手”(Castrato),即男唱女聲的歌唱家,李延年也就是我國兩千來年以前的最好的閹人歌唱家了。史載,他曾在武帝面前唱了這樣的一支歌:
北方有佳人,
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
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這個佳人不是別人,正是他“妙麗善舞”的妹妹,曾經(jīng)得寵于漢武帝,立為李夫人。李夫人早卒,漢武帝思念,某夜,還請方士少翁招來其魂再度相見,并作一詩,以表其情:“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又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漢書·外戚傳》)。
李延年長兄李廣利曾為武帝的貳師將軍,后因征大宛(今屬烏茲別克斯坦),立得有戰(zhàn)功,封為海西侯。李氏家族在朝廷,當時,確實顯赫,威風(fēng)。
李延年還擅長作曲,《史記》和《漢書》也都記載了他為漢武帝祭祀天地而作《郊祀歌》十九章。十九章的那些文字現(xiàn)在讀來古奧難通,但其中的《日出入》,為祀日神而寫的,卻是一首抒情詩,其辭云:“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為何?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diào),使我心若。訾黃為何不徠下?!?/p>
更為令人欽佩的,是李延年還善于吸收外來的音樂營養(yǎng)進行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晉書·樂志》載:“張博望(張騫,曾被封為博望侯)入西域……惟得《摩珂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用一支胡曲為素材,翻出新曲二十八首,無才能,不敏捷,想來肯定不行的。李延年可謂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善于運用外來音樂進行加工創(chuàng)作的人了,他的這種加工創(chuàng)作對于民族的文化交流實在是作出了貢獻的。
李延年后來命運很慘。其妹李夫人死了后,他也漸漸失寵了,再加上李廣利投降匈奴,其弟李季“奸亂后宮”,他也被牽連,全家被處死。李延年的無辜被殺,也是有才華的藝人在那時的一個縮影。在獨裁者的眼里看來,他們就是再有才華,也不過是“玩物”而已。
萬寶常
在隋代(581-618年),他被譽為“識音人”?!侗笔贰贩Q贊他:“聲律之奇,足以追蹤(伯)牙、(師)曠,一時之妙也?!薄端鍟とf寶常傳》也載:“開皇之世,有鄭譯、何妥、盧賁、蘇夔、蕭吉,并討論墳籍,撰著樂書,皆為當世所用,至于天然識樂,不及寶常遠矣。安馬駒、曹妙達、王長通、郭令樂等能造曲,為一時之妙,又習(xí)鄭聲,而寶常所為,皆歸于雅。此輩雖公議不附寶常,然皆心服,謂以為神?!边@位似神的萬寶常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萬寶常(?-約595年),江南人(在江南的什么地方,目前只能說是不詳)。其父萬大通原在南朝(420-589年)的梁國(502-557年)任職,梁亡時投北齊(550-577年),那時寶常尚幼小。數(shù)年后,其父又欲返回江南,卻因事情泄露被殺,寶常也被“配為樂戶”,成了一個卑賤的樂工(他很小就學(xué)習(xí)音樂,“妙達音律,遍工八音”,表現(xiàn)出極高的音樂天賦,曾經(jīng)師事當時的名家北齊的尚樂典御祖珽)。然而,就是這個樂工曾“造玉磬以獻于齊”(不會精密的音律計算,沒有敏銳的辨音能力,是不可能造玉磬的),曾在與人吃飯的時候,談音論樂,見無樂器,就用竹筷敲擊碗盞,奏出和諧動聽的曲調(diào),博得“識音人”的美名。
然而,即便就是如此,他的命運也很悲慘,一生經(jīng)歷四個朝代(梁、北齊、北周、隋),仍舊只是一個“伶人”,而且不會見勢跟風(fēng)。有次,隋文帝(楊堅,541-604年)召見他,問他對于雅樂的看法,他卻不看文帝的臉色,直說“此為亡國之音,豈陛下之所宜聞?”于是,使得文帝不悅。他在“開皇樂議”之中(一場長達幾年的有關(guān)音樂制度的討論)所提出的許多建議也被擱置而未采用。他不但受到了沛國公鄭譯的排擠壓制,而且還遭到了蘇威父子的嫉妒打擊,“夔父威,方用事(權(quán)傾一時),凡言樂者,皆附之而短寶?!薄L幵谶@樣的環(huán)境之中,才能自然無法施展,生活也是極其艱難。他貧病交加,無兒無女,其妻在他重病之時又卷走了家中財物,最后竟被活活餓死。臨死之際,他將自己所寫下的音樂著作,一張,一張,付之一炬,痛心地說:“何用此為?”
概括起來,根據(jù)史料,可以這樣看他一生:一,他是音樂理論家。《隋書·萬寶常傳》載:“寶?!⒆稑纷V》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弦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diào),一百四十四律,變化終于一千八聲?!比f寶常的八十四調(diào)理論,是在龜茲(今新疆庫車)音樂的影響之下,通過琵琶彈奏實踐而創(chuàng)新的樂律理論,是他一生藝術(shù)生涯所付出的心血凝結(jié)。二,他是優(yōu)秀的作曲家?!端鍟とf寶常傳》關(guān)于其音樂創(chuàng)作的記述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至是試令為之,應(yīng)手成曲,無所礙滯,見者莫不驚嘆”,卻已生動地描繪出了他樂思敏捷的作曲才能。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是“其聲淡雅”,而其“淡雅”的這種特色可從祖珽創(chuàng)作的《廣成樂》“始具宮懸之器,仍雜西涼之曲”中得知是將西域音樂和中原音樂相融的音樂。三,他是樂器改革家?!端鍟とf寶常傳》說他“損益樂器,不可勝紀”,透露了他對隋代樂器作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因為“八十四調(diào)”體系,需要相應(yīng)的樂器適應(yīng)。他對琵琶所作的“改弦移柱”之變化,就是一個確鑿的不需考證的例證。endprint
溫庭筠
詩為讀而寫,詞為唱而作。詞在晚唐的發(fā)展,使它有了自己的大家,也就是這位溫庭筠。
溫庭筠,本名歧,字飛卿(812-870年),太原祁人(今山西祁縣)。其先祖為溫彥博,當過唐初的宰相。除善鼓琴吹笛外,尤其擅長于詩詞。詩與李商隱齊名,《商山早行》之不朽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清婉精致,時人并稱為“溫李”?!侗眽衄嵮浴吩u述他:“才思艷麗,工于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在我國,歷史上,文思敏捷者,能數(shù)步成詩,而像他這樣只須八叉手就能完成八韻者,似乎再無第二人。然而,即便他如此,數(shù)舉進士仍不第。
徐商鎮(zhèn)襄陽(今屬湖北襄樊),用他為巡官(僚屬),不得志,歸江東(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徐商入朝執(zhí)政后,想要提拔他,不料卻又被罷相,他也隨著被宰相楊收貶為方城(今屬河南)尉(縣公安局長),后又貶為隋城(今屬山西)尉。《花間集》稱他為助教,必是徐商執(zhí)政時,他曾進過國子監(jiān)(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學(xué),中國古代的最高學(xué)府)。相傳當時的宣宗李忱(810-859年)非常愛唱《菩薩蠻》,宰相令狐绹就請他代作,并囑勿泄漏,而他卻將事傳開,弄得上下很尷尬。此說真假且不論,但他終身官場不順,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溫庭筠是第一個專力于“倚聲填詞”的詩人,曾有詞本《握蘭》《金荃》,可惜均已散佚了?,F(xiàn)存之詞,約數(shù)十首,具見選本《花間集》等。
若說溫詞之風(fēng)格,確實可用艷麗二字,無論寫容色,還是寫景物,還是服飾與器用,大都愛用藻麗的辭句。比如寫容色:“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保ā镀兴_蠻》)比如服飾與器用:“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保ā镀兴_蠻》)比如寫景物:“芙蓉凋嫩臉,楊柳墮新眉。”(《玉蝴蝶》)如果刻薄點,我們可以說,溫庭筠的詞,好多都是依仗著錦繡金玉來維持。清代詞人詞論家周濟(1781-1839年)曾經(jīng)這樣評溫詞:“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介存齋論詞雜著》)這段評話雖可說是深于詞者的吐屬,但還不是十分精確,因為“嚴妝”這個比喻,只代表了溫詞的優(yōu)點,未能點明它的弱點。王國維(1877-1927年)也曾論溫詞:“‘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保ā度碎g詞話》)這確實是的評?!敖稹焙汀爱嬈痢惫倘豢墒埂苞p鴣”顯得十分富麗,但是同時也足以斬喪“鷓鴣”的生氣,溫詞的成功與失敗都在這五字里面了。
當然,以上的這些評論,只能算是大體立論,實際上,溫詞中,也有清新淡雅的,如:“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保ā稇浗稀罚┯秩纾骸拔嗤?,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保ā陡┳印罚┒际枪J的佳作。
溫庭筠最獨特的,是他能以全力為詞,詞到溫這里才變得顯著。劉毓盤(1867-1927年)在《詞史》中曾經(jīng)這樣評論他:“其所創(chuàng)各體,如《南歌子》《荷葉杯》《蕃女怨》《遐方怨》《訴衷情》《定西番》《思帝鄉(xiāng)》《酒泉子》《玉蝴蝶》《女冠子》《歸自謠》《河瀆神》《河傳》等,雖自五七言詩句法出,而漸與五七言詩句法離,所謂解其聲,故能制其調(diào)也?!边@段話可說是論得極其到位的。溫詞中,如《訴衷情》《河傳》《更漏子》諸調(diào),其句法之參差,葉韻之繁變,唐詩中絕難找出先例。溫詞不獨其句法與詩顯得有差異,其意境也與詩有了很大的不同。如:“花落子規(guī)啼,綠窗殘夢迷。”(《菩薩蠻》)“回首兩情蕭索,離魂何處漂泊?!保ā逗訛^神》)這樣的意境很顯然更加適宜詞的體裁。
溫以后的許多詞人,如牛嶠(約890年前后在世)和魏承班(約930年前后在世)等,遣詞,煉字,都與溫近。清俊如韋莊(約910年前后在世),其詞似也有效溫處。王士幀(1634-1711年)在《花草蒙拾》曾經(jīng)這樣論溫詞:“溫李齊名,然溫實不及李。李不作詞,而溫為《花間》鼻祖。”此論斷,頗中肯。
姜夔
姜夔的七絕《過垂虹》是文人雅士們喜歡的:
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這首詩仿佛是姜夔一生寄情音樂、流離漂泊的一段縮影:他攜著詩人范成大贈與他的侍女小紅(何等美好清香的禮物)乘船而行,一路上那小紅唱著他剛自作的新詞,他則吹著洞簫伴奏,一曲終了,船已行過好長一段路程了,回頭再看,那些虹橋,早已消失在煙波之中。
姜夔,字堯章(約1155-1221年),饒州鄱陽人(今江西鄱陽)。他在南宋(1127-1279年)詞壇上是最為講究音律的,“音節(jié)文采,并冠一時”,在詞與音樂的結(jié)合上,稱得上是獨樹一幟。他曾經(jīng)在浙江苕溪白石洞天附近住過,因此又號白石道人。
姜夔出身官宦人家,幼時隨父住在沔州(今湖北漢陽)。十四五歲,父親過世,便靠出嫁的姐姐生活。雖“少小知名翰墨場”,卻“十年心事只凄涼”。三十多歲時,游歷到瀟湘,結(jié)識了詩人蕭德藻,蕭氏賞識他的文才,并把侄女嫁給他。淳熙十三年(1186年),隨蕭德藻回湖州(今屬浙江),又結(jié)識了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人,今江西吉水人)、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人,今江蘇吳縣人)、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今山東濟南人)等名重一時的詩人,從此不斷來往于湖州、杭州(今屬浙江)、蘇州、無錫、揚州(今屬江蘇)、金陵(今江蘇南京)、合肥(今屬安徽)等地,因人作客,浪跡江湖,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多才多藝,工于詩詞,精通音樂,擅長書法,卻得不到任何任用。南宋大將張俊(被他稱作“十年相處,情甚骨肉”的朋友)的后人張鑒打算為他買官,他又清高地拒絕了。
姜夔的著述今存有《白石道人詩集》和《白石道人歌曲》等。就音樂方面的價值而言,主要是他的自度曲。所謂自度曲,即為自制新曲之意,突破了傳統(tǒng)的“依聲填詞”,全由姜夔先成文辭,然后再隨詞制曲譜。他在《長亭怨慢》的序中,闡述了他的想法和追求:“余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xié)以律,故前后闕多不同?!彼倪@些自度曲,流傳至今的,有《暗香》《疏影》《角招》《征招》《秋宵吟》《凄涼犯》《翠樓吟》《揚州慢》《淡黃柳》《石湖仙》《杏花天影》《長亭怨慢》等,《揚州慢》可為代表作:endprint
淳熙丙申正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余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v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四十多歲的時候,曾先后向朝廷進獻過《大樂議》一卷、《琴瑟考古圖》一卷、《圣宋饒歌鼓吹曲》歌詞十四首,可惜他的這些建議(整理古樂)以及他的音樂作品都被上面拋棄了。他一生漂泊,生活困苦,晚年定居在臨安(今浙江杭州)。病死后,由朋友幫助,才得以埋葬在杭州錢塘門外的栽種藥草的西馬塍。
郭沔
北宋(960-1127年)政和年間(1111-1118年)成玉磵的琴論云:“京師、兩浙、江西,能琴者極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師過于剛勁,江西失于輕浮,惟兩浙質(zhì)而不野,文而不史?!贝苏摳爬怂未膸讉€琴學(xué)流派的風(fēng)格,尤為推重浙派的細膩,而浙派的琴人琴曲又以郭沔和他作的《瀟湘水云》最可代表。
郭沔,字楚望,永嘉人(今浙江溫州),生卒年不詳。一生主要活動于南宋(1127-1279年)淳祜、咸淳年間(1241-1274年),曾為光祿大夫(重臣的加官,從二品)張巖的門客(有某種特長的參謀或顧問),其間還曾整理過抗金名將韓侂胄的祖?zhèn)飨聛淼亩喾N古譜。他所創(chuàng)作的《瀟湘水云》最早刊于明代(1368-1644年)朱權(quán)所編撰的《神奇秘譜》(1425年)。解題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云所蔽,以寓倦倦之意也。”此后,琴家多襲用此說。瀟水和湘江乃湖南境內(nèi)的兩條河流。九嶷山也位于湖南(今湖南寧遠縣南),據(jù)傳舜即葬于此地,在人們的心目之中是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征。元兵入侵,百姓南遷,郭沔也曾遷居于湖南衡山的附近。樂曲細膩地表現(xiàn)了作者泛舟瀟水湘江,想要眺望九嶷山,卻被云霧遮住了,于是,不禁觸景傷情,無比的惆悵和憤慨。
現(xiàn)存《瀟湘水云》的琴譜,據(jù)查,多達五十種。明代為十段,《神奇秘譜》的標題為:一、《洞庭煙雨》,二、《江漢抒情》,三、《天光云影》,四、《水接天隅》,五、《浪卷云飛》,六、《風(fēng)起水涌》,七、《水天一碧》,八、《寒江月冷》,九、《萬里澄波》,十、《影涵萬象》。清代(1636-1911年)發(fā)展為十八段。全曲可分為包括引子和尾聲的四大部分。
引子是全曲的序奏,圓潤的泛音,跳宕的節(jié)奏,描繪出了瀟水湘江云霧繚繞的優(yōu)美意境,這也是貫串于整個曲子的核心音調(diào)。第一部分含二三兩段,引子中的核心音調(diào)在這里發(fā)展成極其完整的音樂主題,眼前一片云水蒼茫,融匯了作者的傷痛苦悶。第二部分含四至八段,開始是滑奏的“水云聲”,使人隨著水蕩云移,目睹山河分裂破碎,從而發(fā)出呻吟之聲,接著,樂曲變得急促,猶如起伏不停的波濤,將人的情緒推向高潮。第三部分包括了第九段至十六段,樂曲利用散音、按音以及泛音的不同色彩,還有大音程的跳躍、大幅度的吟音手法,成功地展示了奔騰翻涌的奇?zhèn)ゾ跋?,也酣暢地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情。第四部分則包括十七、十八兩個段落,這時,曲調(diào)趨向舒緩,平穩(wěn)低沉的音調(diào)中滲出陣陣凄涼的情緒,末段連續(xù)出現(xiàn)的“打圓”,給人進入新調(diào)的感覺,猶如燃燒著的火焰熄滅之前閃現(xiàn)的亮光。尾聲是一串清亮的泛音,下行的音調(diào)似乎是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象征著無限的愛國熱忱終于被無情的現(xiàn)實擊碎,曾經(jīng)怒濤洶涌的水云至此也就風(fēng)平浪靜,惟有絲絲感情的余波尚在微弱無力地蕩漾。
有人說寫作應(yīng)“一本書主義”,郭沔是“一支曲主義”?!稙t湘水云》流傳至今,七百多年,仍在演奏,仍是被人喜愛的名曲,歷代琴家也十分贊賞它所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汪芝的《西麓堂琴統(tǒng)》(1549年)就曾這樣地評論它:“播弄云水,有扁舟五湖之思。撫弦三嘆,不覺胸次洞然?!碧K璟的《春草堂琴譜》(1774年)亦曾如此地感嘆道:“鼓瀟湘則天光云影,容與徘徊,個中情景,當作何如體會,鼓者聽者兩不知也?!?/p>
魏良輔
魏良輔,字師召,號此齋,晚年號尚泉(1489-1566年),原籍江西南昌人。人奉他為“昆曲之祖”,有曲藝界“曲圣”之稱。嘉靖五年(1526年)中進士(通過科舉考試的最后一關(guān)),歷官工部(掌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官辦工業(yè)等)戶部(掌戶籍財經(jīng))主事(中央官吏的最低一級)、刑部(掌司法刑獄)員外郎(相當于現(xiàn)今的副廳級)、廣西按察司副使(協(xié)理一省之刑獄)、山東左布政使(掌一省的財政或人事),后致仕(辭職)流寓江蘇太倉。而太倉,在元代,已是“天下第一碼頭”,因了漕戶番商的需要,南戲吸收當?shù)孛窀枰约案鞣N各樣的小調(diào),創(chuàng)造了所謂“昆山腔”(到清代又稱為昆曲)。昆山腔在發(fā)展中,與南戲的其他聲腔(如浙江的余姚腔、海鹽腔,江西的弋陽腔)和北方的雜?。ū鼻┙涣?,情形就像祝允明在《猥談》中所說的:‘數(shù)十年來,所謂南戲盛行,更為無端……今遍滿四方,輾轉(zhuǎn)改易,又不如舊”。魏良輔住在太倉南關(guān),他想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
根據(jù)清代余懷所寫的《聞歌記》中的文字記載,最初與他合作的,有吹簫著稱的張梅谷,有以笛聞名的謝林泉,還有太倉的老曲師過云適等音樂人。當時他們改造的新腔可能還是不太成熟,伴奏的樂器也仍然是南曲清唱用的笛簫以及月琴的原有規(guī)模,因此,魏良輔曾感嘆:“伎人將南曲配弦索,直為方底圓蓋也”(《南詞引正》),認為用北曲的伴奏樂器來伴奏南曲是行不通的。好在他“知天命”之后,擅長北曲的張野塘(安徽壽縣人)發(fā)配太倉當“戍卒”,他替魏良輔的新腔“更定”了“弦索音,使與南音相近,并改三弦之式,名曰‘弦子”,換句話說,也就是,對符合北曲的“弦索”樂隊進行了比較大的改良,使之符合南曲的特點,糾正了“方底圓蓋”的毛?。ㄇ濉と~夢珠《閱世編》)。至此,魏良輔等人所創(chuàng)的新腔才與樂隊相得益彰。endprint
魏良輔等人多年的對于昆山腔的革新,主要是把原來的“平直無意致”的南曲變?yōu)椤凹毮佀?,一字?shù)轉(zhuǎn),清柔婉折,圓潤流暢”的新聲。在唱法方面,強調(diào)“聲則平上去入(字的聲調(diào))之婉協(xié),字則頭腹尾音(咬字)之畢勻,功深溶琢,氣無煙火,啟口輕圓,收音純細”(明·沈?qū)櫧棥抖惹氈罚偌由弦缘褳橹鞯捏?、簫、管、三弦、琵琶、月琴、鼓板等樂器的運用,在當時確實使昆腔的面貌煥然一新。
魏良輔革新昆腔后所上演的第一個劇本,是嘉、隆間(1522-1572年)的梁辰魚依據(jù)魏良輔的格律所寫成的《浣紗記》。此劇根據(jù)吳越爭霸、越終滅吳的歷史故事,著重表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是如何在“狡兔死”后繼而開始“走狗烹”的。此劇的音樂,從內(nèi)容出發(fā),絕不因為行腔清柔而忽略人物的內(nèi)心悲憤。此劇的上演使得昆腔在明代社會(1368-1644年)日益盛行。
魏良輔,“瞽而慧”,晚景凄涼,雙目失明,他的命運也代表了大多數(shù)民間曲師的命運。
朱載堉
沒想到這散曲《黃鶯兒·求人難》竟然會是他寫的:“跨海難,雖難猶易;求人難,難到至處。親骨肉深藏遠躲,厚朋友絕交斷義。相見時項扭頭低,問著他面變言遲。俺這里未曾開口,他那里百般回避。錦上花爭先填補,雪里炭誰肯送去?聽知,自己跌倒自己起,指望人扶耽擱了自己!”
他,朱載堉,字伯勤,號句曲山人(1536-1611年),朱元璋的九世孫。其父朱厚烷,襲封鄭恭王(王府設(shè)在懷慶的河內(nèi),也就是今日的河南沁陽,載堉也是出生于此)。史稱“厚烷自少至老,布衣蔬食”,為人忠厚,性情剛直,對朱載堉影響很深。
載堉少年時,自號為狂生,對數(shù)學(xué)有濃厚的興趣,對此,他曾這樣自述:“余為人無所長,惟算術(shù)是好,因其所好,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保ā堵蓪W(xué)四物譜序》)他對數(shù)學(xué)刻苦鉆研,首創(chuàng)了珠算的開方之法,還創(chuàng)造了以珠算進行律度方面的十進制與九進制的小數(shù)換算的方法。他這兩種方法的創(chuàng)造,對他再度深入思考,創(chuàng)立十二平均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載堉雖然出身貴族,命運卻是極其多舛。十五歲時,父親厚烷因向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1566年)進言,奉勸嘉靖“修德講學(xué)”,不要盲目信奉神仙和大興土木而觸犯龍顏,接著又被親族誣告,削去王爵,軟禁鳳陽十八年。載堉“痛父非罪見系,筑土室宮門外,席藁獨處者十九年”(《明史·諸王列傳》),埋頭研究數(shù)學(xué)、天文以及歷法和樂律,飽嘗世俗之炎涼。他在這個階段的生活,可見他的《山坡羊》,此曲題為《富不可交》:“勸世人,休結(jié)交有錢富漢。結(jié)交他,把你下眼來看??诶锱捕抢飻€,與他送上禮物,只當沒見。手拉手往下席安,拱了拱手,再不打個照面。富漢吃肉,他說天生福量。窮漢吃肉。他說從來沒見。似這般冷淡人心,守本分,切不可與他高攀。羞慚,滿席飛盅,轉(zhuǎn)不到俺眼前。羞慚,你總有銀錢,俺不稀罕!”嘉靖死后,隆慶元年(1567年),朱厚烷才恢復(fù)爵位,載堉得以搬回王府。萬歷十九年(1591年),厚烷薨,載堉七次上疏請求,堅決放棄了鄭王爵位。
載堉一生共寫有《樂律全書》《嘉量算經(jīng)》《呂律正論》《瑟譜》等二十多部著作。他的《樂律全書》是一部劃時代巨著,共四十七卷,由十四種著作匯集而成。書成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其中包括樂律、樂經(jīng)、樂譜、舞譜、算術(shù)、歷法等專著。而新法密率的計算成果(即十二平均律,或稱十二等程律),一般認為最早載于萬歷十二年(1584年)完成的《律學(xué)新說》一書中。李純一先生則根據(jù)《律歷融通》的書序記述,推測當在萬歷九年(1581年)以前即完成了此法的理論以及計算的一切工作(李純一《朱載堉十二平均律發(fā)明年代辯證》)。而有關(guān)此法的詳盡闡述,卻是見之于《律呂精義》(1596年的序)。
載堉的新法密率的理論,不僅在我國律學(xué)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解決了黃鐘還原的難題),在世界的律學(xué)領(lǐng)域也有很高的科學(xué)價值,據(jù)有很大的領(lǐng)先地位,比歐洲的律學(xué)家們要早完成一百多年?,F(xiàn)代英國的科學(xué)史家李約瑟曾這樣估計是載堉的研究成果啟發(fā)了歐洲的律學(xué)家。西方十八世紀起,已將十二平均律用之于音樂的創(chuàng)作實踐,德國的作曲家巴赫就曾于一七二二年和一七四四年分別寫成了上下兩卷《平均律的鋼琴曲集》。然而,七十一歲的載堉將其畢生心血的著作進獻朝廷結(jié)果卻是束之高閣不了了之。萬歷皇帝(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的批示是:交禮部處理(禮部主要管理朝廷的禮儀、祭祀、宴餐、學(xué)校、科舉和外事活動),“宣付史館,以備稽考”。中國許多的科學(xué)成果就是這樣糟蹋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