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長江流域規(guī)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設計與論證工作全面開展。
1956年,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主任林一山發(fā)表了《關于長江流域規(guī)劃若干問題的商討》,著重論述了三峽工程在治理和開發(fā)長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年9月,燃料工業(yè)部水電總局局長李銳發(fā)表了《關于長江流域規(guī)劃的幾個問題》。此后數(shù)年間,三峽工程“主上派”和“緩上派”論爭不斷。
1958年1月黨中央南寧會議期間,毛澤東聽取了“主上派”和“緩上派”的意見,提出了三峽建設要秉持“積極準備,充分可靠”的方針,并要周恩來負責抓這項工作。
1958年2月底至3月初,周恩來親自組織各部門各地區(qū)主要負責人及中外專家100余人從武漢乘船溯江而上,視察荊江大堤、三峽壩址和庫區(qū)。周恩來指出“從國家長遠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技術兩個方面考慮,三峽工程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應當采取積極準備、充分可靠的方針進行各項有關的工作”,并對規(guī)劃設計研究工作作了全面的具體安排,還提出加強組織領導和規(guī)劃設計審查工作。
1959年5月,武昌會議一致通過選用三斗坪壩址,大壩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設計。
1960年4月,水電部組織蘇聯(lián)專家及國內(nèi)專家在三峽察勘,研究選擇壩址。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廣州召開經(jīng)濟協(xié)作會,討論在“二五”期間投資4億元、準備1961年三峽工程開工。后由于當時經(jīng)濟困難和國際形勢影響(8月蘇聯(lián)政府撤回專家),三峽工程建設止步“擱 淺”。
1970年,中央決定先建葛洲壩工程。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批準興建葛洲壩工程。
1. 勘探船在中堡島江段鉆取巖芯。2. 1983年5月,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會。
中堡島壩址實地勘測 供圖/長江委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壩工程開工。葛洲壩工程是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峽工程的實踐準備。
葛洲壩工程之所以被提出,是緣于三峽大壩距西陵峽出口南津關長達30多公里的河道,會發(fā)生水流波動,影響航運安全 ——三峽電站低負荷運行時,下泄水量很小,過往峽谷的船只會因水深不足難以行駛;而一旦三峽電站滿負荷運行,下泄水量陡增,無異于一場小洪水。為了改善這一區(qū)間的航運條件,專家們提出在南津關下游修建葛洲壩低壩,抬高水位20余米,使其成為“反調節(jié)水庫”,既保航運亦可發(fā)電,兩全其美。
原來設想是先修三峽,再建葛洲壩。因此,主要科技力量集中在攻克修建三峽的重大技術難題上。葛洲壩工程倉促上馬,勘測不充分,設計工作沒有做到應有的深度,工程進行兩年之后,不得不停工,重新設計。
1974年修改設計工作基本完成,1975年修改的初步設計報告經(jīng)審查通過。隨后,經(jīng)過將近7年的艱苦奮斗,葛洲壩工程加快了建設步伐。1981年初大江勝利截流,1994年全部工程完成。
作為實戰(zhàn)準備,葛洲壩工程成功地解決了三峽工程的主要技術問題。三峽工程的建設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2. 1993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攝影/新華社
1979年,水利部上報關于建設三峽水利樞紐的建議,提請盡早決策。
1982年,鄧小平在聽取三峽工程的匯報時果斷表態(tài):“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1983年5月,國家計委組織350多位專家和領導審查了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提出的壩頂高程165米,正常蓄水位150米的方案,1984年10月國務院原則批準了“150米方案”,只是將壩頂高程從165米提高到175米,以便遇到特大洪水時超額攔蓄,減輕中下游洪災。
正當150米方案進入初步設計階段時,重慶市政府對這一方案提出了不同意見,建議將正常蓄水位抬高到180米,以便有足夠的水深使萬噸級船隊直抵重慶。交通部也持有同樣看法。
國務院對重慶市政府的意見給予高度重視,指示組織專家進一步討論三峽工程的水位問題。1984年至1986年,關于三峽工程上或不上、早上或晚上,壩高方案和開發(fā)方式,以及對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水庫移民、經(jīng)濟影響等問題的討論十分活躍。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責成水電部重新組織三峽工程的全面論證工作,并重新編制可行性報告供中央決策。
三峽工程專題論證工作由專家組承擔,論證專題共有10個,根據(jù)專題成立了14個專家組,共聘請了412位專家。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組長為錢正英。水電部還聘請了21位特邀顧問。
三峽工程專題論證組從1986年5月成立,到1988年底,經(jīng)過一年半的時間,全面完成了論證工作,達到了工程設計可行性要求的深度。
經(jīng)過論證,第一個結論是:三峽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建議早作決策”。第二個結論是:三峽工程應“一級開發(fā),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xù)移民”。
1989年,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重新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壩高為185米,蓄水位為175米。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