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張丹+張仲良
1 引言
目前江蘇省雖然在農村環(huán)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還十分落后。據不完全統(tǒng)計,江蘇省全省20余萬個自然村中,僅建有6000多個村級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僅為2.57%;而已建成的村級污水處理設施中,能正常運行的不到10%。
為了盡快提高農村污水處理水平,近年來江蘇省加大了對農村污水治理的投入,特別是對于距離城鎮(zhèn)建成區(qū)較近的村莊盡量納入城鎮(zhèn)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tǒng)。但分布在城鎮(zhèn)建成區(qū)附近的村莊畢竟只占少數,而且農村聚居一般都是以自然村為單位,村莊人口從幾十人到幾千人不等,村莊間的距離從幾公里到幾十公里,不同村莊的村民生活方式、經濟結構等相對比較獨立;以上情況決定了大多數村莊仍然需要建設(獨立建設或合作建設)污水處理設施。
由于農村污水治理權責不清、管理混亂,多個部門(市住建局、農林局、環(huán)保局、各屬地鄉(xiāng)鎮(zhèn))各自為戰(zhàn),分別建設了一大批農村污水收集、處理工程。由于缺乏統(tǒng)籌考慮和系統(tǒng)規(guī)劃,污水處理設施布局方式不盡合理,經常出現大馬拉小車(一個自然村建幾個污水處理設施,規(guī)模遠超所需)或者大馬拉空車(污水處理設施選址不當,部分生活污水未能收集)的情況,不但影響了污水處理效果,也影響了污水處理設施的長期維護運行。因此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模式往往決定了后期運行的成敗。
2 建設模式分析
江蘇各地村莊布局模式主要分為魚骨式、行列式和簇團式。魚骨式一般是村莊沿道路延伸擴張或者圍繞河塘擴張;行列式一般沿路渠延伸,從不連續(xù)到連續(xù),從單列到雙列;簇團式沿道路延伸或在臨近的崗地形成新的團塊,緩崗地區(qū)的相鄰聚落可融合為更大團塊。
筆者在參與江蘇農村環(huán)境綜合整治的過程中,對若干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布局進行了總結,歸納出不同的村莊布局模式和不同的人口規(guī)模所對應的污水處理設施的布置方式,具體如下表所示:
3 建設案例應用
根據江蘇省村鎮(zhèn)建設統(tǒng)計年報,大于1000人的大型村莊比例約為6.65%,201-1000人的中型村莊比例約為46.19%,小于200人的小型村莊比例約為47.16%;其中大、中、小型村莊總人口分別約占全省村莊總人口的22.3%、61.9%和15.8%。即200-1000人村莊無論在村莊數量和人口比例上都是最多的,應是農村污水處理關注的重點。以下提供三種不同布局的中型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實際案例。
4 結論和建議
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管理水平,對于改善農村水環(huán)境和提高農村人居環(huán)境,尤為迫切和重要。由于歷史欠賬過大,江蘇農村污水設施建設標準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還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針對江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除了理順體制、優(yōu)選工藝以外,應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分類處置”的指導原則,根據村莊地理位置、人口規(guī)模、聚集程度、地形布局、排水基礎設施等具體情況,由所在市(縣)住建局統(tǒng)一編制村莊污水處理規(guī)劃,合理布局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收集管網,不但可以提高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和實際處理效果,而且保證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長期穩(wěn)定妥善運行。
作者簡介:陳凌(1978.7-)男,漢族,湖南湘潭人,博士研究生學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主要為城市市政工程設計、海綿城市、黑臭河道、生態(tài)修復等。
作者單位:江蘇省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