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芳
一.要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問題
2014年全國新課標第一套: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發(fā)現(xiàn)并買下一塊晶瑩別透、大如蛋黃的鉆石。他請專家檢驗,專家大加贊賞,但為鉆石中有道裂紋表示惋惜,并說:“如果沿裂紋切割成兩塊,能使鉆石增值;只是一旦失敗,損失就大了?!痹鯓忧懈钸@塊鉆石呢?商人咨詢了很多切割師,他們都不愿動手,說是風險太大。后來,一位技藝高超的老切刻師答應試試。他設計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導年輕的徒弟動手操作。當著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鉆石切成兩塊。商人捧起兩塊鉆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師說:“要有經(jīng)驗、技術,更要有勇氣。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fā)抖?!币筮x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難度確實不大,而且立意——材料最后一句話,鮮明,積極。
但是,我們看一則常見作文練習材料:有人問三個砌磚工人:“你們在做什么?”第一個工人不假思索地說:“砌磚?!钡诙€工人想了想說:“我在賺工資?!钡谌齻€工人卻說:“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焙髞?,前兩個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磚工人,而第三個工人卻成了有名的建筑師。
立意并不難確定:你在做任何瑣碎的小事時都要想到它遠大的價值。也很積極、健康,但是否與高考立意矛盾?
可見,任何事理只要它有一定依據(jù),而且符合當時的情境與條件,那么,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任何道理,都絕不會是真理!所以,我們對任何事物都要學會辯證的看,學會一分為二。也就是說,對任何一件事,或一種道理,我們都要仔細考慮,它正確的方面在哪里,而它有沒有錯誤、不足之處。
二.有時,要會合二為一
比如,某位交警嚴格執(zhí)法,對酒駕、毒駕、隨意停車等行為,毫不留情;但同樣是他,在病人垂危、孕婦臨產(chǎn)等緊急情況下,對其闖紅燈行為毫不在意,甚至親自開警車開道。這些現(xiàn)象看似矛盾,但從本質說,都是一樣的:嚴格打擊力度,才能有效震懾錯誤行徑,保障大多數(shù)民眾安全。而某些權宜之舉,也是為人民的生命負責。所以,他所有的行為,都是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的善舉。
有時,從矛盾中看到統(tǒng)一,也是辯證的根本方法之一。
三.運用辯證論證的基本方法
(一)開拓思路,要學會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
我們說任何一種道理都有它適合實際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所以,任何道理,任何材料,就不可能只有絕對的唯一利益;最起碼,我們要會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例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對這種精神我們如何看待?①他兢兢業(yè)業(yè),事必躬親,所以蜀國繁雜錯綜的朝局才一件件被理順。②但另一方面,他事事親力親為,只是想給劉禪一個和諧、平定的局面,而沒有從根本上教會這個當朝統(tǒng)治者應有的治理方法,更沒有培養(yǎng)他的領導責任意識,所以,在自己死后,也就終結了這個費盡心血的王朝的命運。同時,他事事追求完滿,因而,他選用的人才也正直完美,但水至清則無魚,怎么會有各種人才匯聚,蒸蒸日上、百花齊放的常新局面?可以說,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二)正面也好,反面也罷,針對實際的,才是深刻的。
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下面,我們看看正反兩方面的評價:
正面:持肯定態(tài)度
人們往往嘲笑東郭先生,認為他不分好人壞人。但當一個人向你伸出手求救時,你不可能說:我先去調查一下,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一味的責備東郭先生糊涂,只能給那些見死不救的人提供借口——他們會振振有詞的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要是所救的人是一個壞蛋,我豈不是助紂為虐。令人悲哀的是,生活中確實有像狼那樣的人,人家救了他,他非但不感恩,反而恩將仇報——你真難以區(qū)分這人是人還是狼。但這不是說,像東郭先生那樣救助別人就是錯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對需要援助的人,還得伸出援助的手。所以,我們與其嘲笑東郭先生,還不如譴責并懲治那些喪盡天良的恩將仇報之徒。
反面:持否定態(tài)度
東郭先生之所以救狼,因為它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擴展開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對于植物也堅持不殺生的仁慈原則,那么,人也只有餓死了。如果我們把這種仁慈原則絕對嚴格的推廣到自然界,那么,不僅人類會餓死,狼虎等食肉動物也必須餓死。
比較上面兩段論述,雖然各有道理,但明顯的,正面論述就更有感染力。因為它針對了社會上最熱點的問題之一:老人倒了,扶還是不扶!他給出了明確答案,而且對人性論述透徹,震撼人心。
四.學生作文
這其實是個昏官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qū)中學
郝泰宇
“一錢斬吏”的故事流傳甚廣,其中的縣令張乖崖歷來被人評為疾惡如仇、執(zhí)法嚴明的清官。我今天重讀一次,倒是越想越氣。怪了!這種人怎么能算清官呢?分明是個昏官嘛!
故事說:張乖崖在崇陽當?shù)胤焦佟S幸粋€庫工從庫房出來,張乖崖看見他的頭巾下藏有一錢,就責問他,查出錢是庫房中拿出來的,張乖崖就命令下屬棍棒懲罰。那個庫工狡辯,說:“一文錢,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殺我.”張乖崖提筆評判道:“一日偷一錢,千日偷千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彼妥约鹤呦屡_階,用劍就將那個庫工斬了。然后到府中詳細說明經(jīng)過揭發(fā)自己的罪行。崇陽人至今還在贊揚這件事。
乍一看,張縣令確實執(zhí)法嚴明,尤其是“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說得相當精彩??上?,許多人就是被這句話所蒙蔽,才沒有看到張縣令的真面目。
其一,張縣令辦案受自己的情緒控制。當小吏偷錢后,張縣令只是把他責打了幾杖,這時心情還可以,并不想置他于死地。但小吏不服,大叫:“我只偷了一文錢,你竟然這樣打我!”張縣令就火了,他可能認為:你的身份這么卑微,居然敢頂撞我,不把你殺了,我的官威何在?張縣令僅僅因為小吏的一句話,便將其殺掉,可見,這是位喜怒無常、全憑感情用事的人。這怎能說是真正的清官?
其二,張縣令辦案全憑主觀臆斷。他為了斬小吏,便找個借口:“一日一錢……”大家想想看,張縣令并沒有仔細審問,憑什么斷定他會每日都偷?很可能小吏家有急事,萬不得已,只好出此下策;又不敢多偷,便拿了一文?!熬退闼浅醴赴桑伤院竺刻於紩档?!”好個“英明”的張縣令啊!
其三,假定張縣令說的是真的,“千日千錢”就真能夠得上死罪嗎?按宋代最嚴苛時的律法,也只有到三貫(三千錢)才可以處死,那這個小吏至少要盜竊十來年后才可以斬殺!張縣令這是把死刑提前了十年嗎?恐怕只是他為自己草菅人命、濫殺濫刑的遮羞布吧!
算了,我不想再說這個“清官”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