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依雯
在心理學中,虐待兒童的行為符合心理壓力在群體中流動的規(guī)律。只要有社會群體存在,就一定會產(chǎn)生心理壓力。而心理壓力一旦產(chǎn)生就絕不會固定在某一個人身上,它會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流向群體的“弱者”。任何人——
不敢面對內(nèi)心的負面情緒或者不知道如何正確疏解內(nèi)心困難和痛苦——都可能尋找弱小的個體發(fā)泄負面情緒。這里所說的“弱小的個體”,指的是群體中心理能量最弱的一方。街頭的流浪漢,殘疾人,體弱多病的老年人,小動物、兒童、未成年人都是社會心理能量最弱的群體,這也是虐童、虐待小動物事件屢屢發(fā)生的重要原因。
社會生活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每個人都在這種壓力中找尋自己的疏解方法。但有一些人對于疏解壓力太不在行,或著曾經(jīng)嘗試過很多種減壓途徑但都沒有成功,最終只能找到最沒有反抗能力的孩子下手。虐童的人自信水平很低,以至于他并不相信自己可以通過正常人的表達方式表達壓力和憤怒,也不相信自己的負面情緒可以被理解被包容。
此次事件的幼兒教師沒有采取打罵這種外顯的攻擊,可以看出,她們的自信水平更低,無能感更強。她們可能很難信任別人,也很少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他們無法像成年人一樣正確理解社會的壓力,選擇攻擊弱小或報復社會是他們應對壓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次事件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類似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見。班級是一個群體,很多班級中都有被大家孤立的同學;大學的宿舍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小群體,總會有一些同學因為和舍友合不來而出現(xiàn)心理問題;家庭也是一個群體,父母也很容易將自己的心理壓力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不合群的同學和家中最小的孩子都扮演著群體“弱者”的角色,也都成為了疏解群體壓力的出口。
缺失的愛與支持
人生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任務。在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看來,人生的心理發(fā)展可以劃分為8個階段。其中12~18歲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階段,需要弄明白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18~30歲的主要任務是尋找伴侶建立親密關系。其中12~18歲的階段至關重要。如果自我同一l生建立得比較好,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氣質(zhì)類型等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將他人的評價和期待整合到自我認識中,我們就可以比較順暢地走進下一階段,也更容易面對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困擾。18~30歲階段的人需要建立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在這段關系中我們愿意為他人付出,也能得到他人回饋。關系中的互動讓我們獲得能量,以應對外界的壓力。
在這次事件中,涉事的老師正處在這兩個心理發(fā)展階段中,自我同一性建立得不好或沒能從親密關系中汲取能量,都可能導致他們面對外界壓力時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在經(jīng)受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時,出現(xiàn)虐童的行為。
幼兒園如果能建立起定期的內(nèi)部培訓l及督導機制,則可以大大減少類似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薪酬和工作強度都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幼兒園如果能在教師群體當中建立良好的團體動力,利用教師間的相互支撐和理解,也能化解很多壓力。例如,定期舉辦團體成長小組,關注教師的情緒、職業(yè)發(fā)展、家庭狀況,在教師教學育兒技能方面提供培訓l和支持。在教師之間營造相互關心、支持、安慰的氛圍和溫暖的團體動力,教師的內(nèi)心感受會有很大提升。
升華與傾訴:應對壓力的兩種方式
如此說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某個群體中心理能量最弱小的人。對于群體轉(zhuǎn)架到自己身上的壓力,我該如何應對呢?
心理學家阿德勒自幼體弱多病,還曾經(jīng)歷兩次車禍,但他將所有這些經(jīng)歷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動力,創(chuàng)立了個體心理學,并撰寫了著名的《自卑與超越》。大家熟知的《我與地壇》也是史鐵生在雙腿殘疾之后寫出的對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海倫·凱勒用她的一生治愈著生命帶來的痛苦和創(chuàng)傷。古今中外,類似的實例并不少見。不僅悲憤可以化為力量,傷痛、鄙視、自卑、痛苦等負性心理能量同樣都可以被化作積極正向的力量。這是一種成熟的壓力應對方式:升華。
當然,如果你的傷痛還沒有強烈到可以化為動力,也可以用一些積極的方式來化解,如:傾訴。傾訴,代表著可以信任他人,也代表著相信自己可以被包容被理解,這種信任和自信是一種復原力,可以療愈創(chuàng)傷。此外,運動、聽音樂、吃吃吃、買買買都能起到類似的效果。雖然這些方式不如“升華”那么積極向上,但至少可以把你從壓力中拯救出來。自己的壓力被化解掉了,當然就不用施虐于人了。
幼兒園,那是很遙遠的記憶了,在那里我們年少不知愁滋味。幼兒園,也是很切近的經(jīng)歷,因為它象征著我們內(nèi)心中一直沒有長大的“弱小又柔軟”的部分。當我們伸出援手去幫助那些受傷害的“弱小”的個體時,其實也是在幫助內(nèi)心中幼小的自己。
TIPS:
不管我們內(nèi)心經(jīng)歷了多么大的恐慌和震驚,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第二、這只是我們成人要面對的事情,請不要把這些負面的情緒傳遞給幼小的孩子;
第三、保護好孩子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細心的觀察孩子的身體和情緒變化,積極與老師溝通,多角度增加對老師和照顧者的了解以判斷他們是否值得信賴;
第四、外面世界的險惡還需要我們成人來勇敢地抵擋,而不是過早地把自我保護的責任給到太小的孩子,這些畢竟是非常規(guī)事件,別因為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破壞了孩子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第五、請家長朋友勇敢地站起來戰(zhàn)勝我們的焦慮和恐懼,勇敢地做好孩子童年的保護傘,繼續(xù)在家里營造充滿愛與信任的氛圍,讓孩子無憂無慮地度過童年。外面的世界越是驚險,越需要我們保護好孩子稚嫩的身心,不要讓他們在完全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時候去了解這些惡性事件;
第六、要對家里的老人進行心理疏導,告訴他們不要用這些新聞嚇唬孩子;
第七、這樣嚴重的社會事件是需要對公眾做緊急心理干預的,否則會有大量的心理危機因此產(chǎn)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們要保護好孩子,不要讓他們有機會暴露在危險里。
責任編輯: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