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毅
甘孜州人民醫(yī)院康巴眼科中心,四川甘孜州 626000
弱視是兒童常見、多發(fā)的眼科疾病,研究表明,在我國弱視發(fā)病率為學齡前兒童總數(shù)2%~4%[1],此類患兒立體視覺建立、雙眼單視功能均將受到一定影響。該文將選取該院于2013年1月—2014年8月期間收治的94例弱視患兒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探討弱視患兒正確治療方法及對立體視覺的康復效果,為提高患兒生活質量提供可靠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94例弱視患兒(共94眼)中男53例、女41例,年齡 3~12 歲、平均(6.35±0.51)歲,發(fā)病部位:左眼 49例、右眼45例,疾病類型:斜視性弱視11例、屈光不正性弱視55例、屈光參差性弱視16例、形覺剝奪性弱視12例,病情程度:輕度弱視(矯正視力在0.7~0.8范圍內)47例、中度弱視(矯正視力在0.2~0.6范圍內)33例、重度弱視(矯正視力不超過0.1)14例。經單雙數(shù)字法(就診單雙序號)將該次入選的弱視患兒(n=94)隨機均分為研究組(n=47)、對照組(n=47),上述相關數(shù)據(jù)研究組、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1 對照組(傳統(tǒng)綜合療法)①配戴眼鏡:根據(jù)弱視患兒實際情況提供科學配鏡,中度、低度遠視球鏡減+1.50DS,眼位正高度遠視球鏡+2.00DS,散光均全部矯正,合并外斜視遠視眼按照一般原則配鏡、內斜視遠視眼足矯;②藥物治療:此法僅限于經遮蓋法治療依從性較差的弱視患兒,經阿托品壓抑療法代替遮蓋法治療,中度弱視、重度弱視者則提供思利巴口服提高治療效果;③增視訓練:利用后像、光刷、紅光閃爍儀治療旁中心注視弱視患兒,目的在于改變其注視性質,利用同視機訓練促進其雙眼單視功能改善,2次/d;④精細目力訓練:指導患兒實施拼版、描圖、穿針或穿珠訓練,1次/d、20 min/次;⑤遮蓋法:雙眼弱視且兩只眼矯正視力相近者無需遮蓋,單眼弱視者需全天將健眼遮蓋,雙眼弱視且矯正視力相差2行及以上者需每天遮蓋視力較好一側眼4~6 h。
1.2.2 研究組 (傳統(tǒng)綜合療法+多媒體視覺訓練系統(tǒng))傳統(tǒng)綜合療法同對照組。多媒體正文視覺訓練系統(tǒng)由廣州視景醫(yī)療軟件有限公司提供 (型號:SJ-RS-GP),治療前首先將弱視患兒相關信息(姓名、性別、年齡、矯正視力、眼位、屈光度、同時視功能、立體視功能等數(shù)據(jù))輸入該系統(tǒng),之后其將根據(jù)患兒上述資料自動生成治療方案,涉及融合訓練、同時視訓練、刺激訓練、精細訓練等項目。臨床醫(yī)師需根據(jù)患兒實際情況設定訓練具體模式:①雙眼矯正視力均不超過0.4者應分別訓練單眼、15 min/次、2次/d(兩次訓練間隔5 min);②雙眼矯正視力在0.4以上且雙眼矯正視力相差小于3行者需提供雙眼同時訓練,15 min/次、2次/d;③治療前或經治療提高到矯正視力0.6及以上者,雙眼矯正視力相差不超過2行者,應在刺激訓練、精細訓練基礎上增加融合訓練、同時視訓練、立體視訓練,若外斜視者則提供融合加輻輳訓練,若內斜視則應分別給予融合、輻輳訓練;④矯正視力在0.6及以上、雙眼矯正視力相差3行及以上者,應只治療弱眼且觀察弱眼治療效果。
1.2.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根據(jù)弱視患兒治療前、后視力變化情況結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2]制定的相關標準判斷其療效:①痊愈:矯正視力恢復至0.9及以上,隨訪3年視力未降低;②有效:治療后矯正視力較之前提高2行及以上;③無效:治療后視力較治療前未提高2行甚至下降,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該組弱視患兒治療痊愈率、有效率之和;(2)立體視覺:①遠立體視和融合范圍:將放有立體視差圖片、融合圖片的同視機檢查弱視患兒融合范圍、遠立體視,需注意應雙眼同時檢查,遠立體視檢查結果為“有”或“無”,融合范圍正常值為(-40)~(+150),超出范圍即認定為融合范圍異常;②近立體視:包括交叉視差、立體視銳度、非交叉視差,于自然光線下指導弱視患兒佩戴左紅右綠檢查眼鏡對檢查圖片予以辨認,檢查圖與眼相距33 cm且需雙眼同時看圖,立體視銳度正常值為15~61'(超過此范圍均為異常,其中不小于3 000為無立體視銳度)、交叉視差及非交叉視差正常值均不小于 100'(未達到 100'即為異常,其中 30''以下為無交叉視差)。
數(shù)據(jù)經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給予統(tǒng)計學分析(傳入Excel表),上述研究所得兩組弱視患兒治療前后近立體視、遠立體視、融合范圍檢查結果及臨床治療效果均經[n(%)]表示,并實施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弱視患兒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1.49%)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70.21%),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兩組弱視患兒治療前立體視覺異常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立體視覺異常率低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弱視是指雙眼相互作用異?;颍ê停┮曈X剝奪所致視力減退情況(單側或雙側),目前臨床已有研究表明高原地區(qū)外界環(huán)境對弱視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2-3]。
表2 兩組立體視覺康復效果分析[n(%)]
遮蓋法、增視功能訓練、精細目力訓練等均屬于以往臨床常用的兒童弱視治療方法,但視功能訓練、精細目力訓練需弱視患兒保持注意力集中,且訓練過程單調乏味,部分患兒缺乏治療積極性;遮蓋法則需患兒具有較高自控力,加之此法將對患兒外表造成一定影響,其依從性也將隨之降低[4-6]。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醫(yī)療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眼科醫(yī)生證實多媒體視覺訓練系統(tǒng)對弱視治療具有顯著優(yōu)勢[7-8]。該文研究可知,研究組經傳統(tǒng)治療基礎上加用多媒體視覺訓練系統(tǒng)后,其立體視覺相關指標異常率下降幅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1.49%)顯著高于對照組(70.21%),此結果與林夕梅等人[1]研究資料相符。
綜上所述,應用常規(guī)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多媒體視覺訓練系統(tǒng)可顯著提高弱視患兒療效及立體視覺康復效果,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值得今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