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貴,朱玉磊,馮樹生
成都骨科醫(yī)院骨科,四川成都 610000
踝關節(jié)骨折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的一種骨折疾病,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脫位屬于高能量損傷導致,以扭轉暴力為主[1],該病多伴有嚴重的軟組織損傷,特別是下脛腓關節(jié)和內側三角韌帶斷裂的損傷[2]。該文中對該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2例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脫位的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收的112例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脫位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進行踝關節(jié)正、側位X線片以及CT掃描[3],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均>16歲;排除標準: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壓病史、合并開放性損傷以及其他部位損傷的患者。按照隨機方式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中男34例 (60.7%),女22例(39.3%),年齡 19~55 歲,平均年齡(37.1±12.1)歲,骨折部位:左踝23例,右踝33例,骨折分型:后脫位22例,外側脫位3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5例(62.5%),女 21 例(37.5%),年齡 20~57 歲,平均年齡(57.2±2.9)歲,骨折部位:左踝25例,右踝31例,骨折分型:后脫位21例,外側脫位35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部位以及骨折分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分析。
對照組進行擇期手術,患者入院后均進行消腫、脫水處理,若患者傷后2 d內在切口出現張力性水泡,則應積極換藥,傷后4~7 d水泡干燥,待患者軟組織損傷好轉后進行手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傷后6 h內進行急診手術,指導患者側臥位,在外踝關節(jié)部位做L型小切口,采用鋼板螺釘內固定,術后在C型壁透視下行應力外旋、外翻試驗,對內踝間隙增寬以及下脛腓不穩(wěn)定的患者進行加固,使其穩(wěn)定。術后第2天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促進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
采用改良Baird-Jackson功能評分系統(tǒng)[4]對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評分,優(yōu)(90 分以上),良(70~89 分),中(50~69 分),差(49 分以下),優(yōu)良率為(優(yōu)+良)/總人數×100.0%。記錄患者的住院時間、治療費用、手術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進行分析比較。
以上數據的分析處理選擇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對比展開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對比展開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為87.5%,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為83.9%,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96.8±34.2)min,住院時間為(4.1±1.5)d,治療費用為(48 700.3±15 026.4)元,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00.1±32.1)min,住院時間為(11.1±5.2)d,治療費用為(29 681.7±15 823.5)元,相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切口周圍軟組織紅腫的2例(3.6%),對照組患者術后切口周圍軟組織紅腫的7例(12.5%),經過高壓氧治療后均緩解,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踝關節(jié)骨折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對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5]。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脫位多是因為扭轉暴力導致的,最常見的是后脫位和脛距關節(jié)向外側,同時伴有內側三角韌帶斷裂以及下脛腓關節(jié)損傷。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脫位大部分屬于高能量損傷,患者短時間內會出現軟組織嚴重性腫脹[6]。若治療不當會引起活動受限、感染、關節(jié)炎以及慢性疼痛等,加上該類患者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常常對手術時機較難把握[7]。目前,臨床上對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脫位的手術時間和固定方法仍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臨床上手術時機的選擇與患者軟組織損傷程度有一定的聯系,同時軟組織損傷的恢復的重要因素為踝關節(jié)周圍正常的解剖關系。部分專家認為擇期手術的患者需要及時對脫位進行糾正和固定,因為脫位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就會促使軟組織的進一步惡化[8]。因此,若擇期手術無法將閉合復位技術達到滿意程度的,需要考慮采用急診手術進行糾正。目前,臨床上對高能量損傷導致的踝關節(jié)骨折的治療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對軟組織損傷的治療更是沒有治療的統(tǒng)一方法,一般由醫(yī)師的臨床經驗來判斷,但是有關報道顯示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的再手術率和醫(yī)師的經驗和級別沒有相關性。該文中對該院收治的112例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脫位的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為87.5%,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為83.9%,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急診手術和擇期手術在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脫位中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為(96.8±34.2)min,對照組的手術時間為(100.1±32.1)min,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急診手術和擇期手術對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脫位患者的手術時間沒有區(qū)別;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均為切口周圍軟組織紅腫,但是給予高壓氧治療后均緩解,相比差異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4.1±1.5)d,治療費用為(48 700.3±15 026.4)元,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1.1±5.2)d,治療費用為(29 681.7±15 823.5)元,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比于擇期手術來說,急診手術在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這兩個方面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這是因為擇期手術之前對患者需要采用制動、抬高患肢,對癥治療等,有專家稱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發(fā)病率較低,術中沒有使用抗凝藥物,但是術后5例患者出現深靜脈血栓,給予造影檢查和對癥治療增加了患者的治療費用,因此對于進行擇期手術的患者需要盡早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減少患者的經濟壓力。同時擇期手術時患者軟組織攣縮以及周圍瘢痕的形成使骨折復位較為困難,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尤其是踝關節(jié)骨折塊較大的患者,在急診手術中可通過下脛腓后韌帶的牽拉作用對后踝進行間接性復位,擇期手術中利用此種辦法達不到復位的標準。急診手術相比于擇期手術更容易使骨折復位從而簡化手術步驟,減少術中對軟組織的牽拉和暴露,對術區(qū)的血液循環(huán)進行完好的保存。該次研究中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與手術時機的選擇和治療效果之間有直接性的關系。同時由于患者身體狀況的差異以及骨折程度的不同,在選擇手術時機還需多加考慮,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患者身體的恢復。
綜上所述,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脫位的患者采用急診手術和擇期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相當,但是急診手術后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治療費用較低,臨床上還需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