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君
(浙江科技學院體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
運動猝死是指與運動有關的猝死的簡稱,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病學會的有關資料,我們將運動猝死定義為:運動相關急性癥狀的發(fā)生或24h內的意外死亡。運動猝死長期以來受到國內外相關專家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對大學生運動猝死的事件。本項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實例調查法、數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針對高校2005—2014年可收集范圍內的72個運動性猝死案例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其致因,其目的是為我們高校采取有效防范大學生運動猝死措施,以及為促進高校體育教育理念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
我國大學生運動猝死致因及預防策略。
利用文獻資料法、實例調查法、數理統(tǒng)計法等方法,對可收集高校范圍內的72名運動性猝死案例進行了詳細調查、分析。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猝死時間及地點、所在高校名稱、猝死診斷依據、猝死診斷結果等信息進行收集,最后對調查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
本項研究收集2005—2014年運動猝死的病例共有72例,其中男生66例,女生6例。男生所占比例遠大于女生,為91.6%。其中,最早1例是在2005年,最近1例是在2014年6月,60例是發(fā)生在2005—2013年的,范圍波及北京、上海、南京、廣東、廣西、山西等16個省市的40所大學。
由表1可知,大學生的年齡大多數都是在19~23歲之間,其中以19歲猝死率是最高的,共40例,占全部大學生猝死事件的55.55%。
表1 大學生運動性猝死病例年齡分布及性別狀況 n=72
在72例病例中,猝死者參加長跑的有40例、健身10例、足球9例、籃球5例,其他項目8例。通過表2分析,參加體育長跑者的猝死案例是最多的,占到55.55%,可能原因是長跑對大學生的身體要求相對較高。
表2 運動性猝死的運動項目n=72
本調查的72例病例中,最常見的運動性猝死的原因為心源性猝死,其類型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共25例(70.5%);其次為天氣原因中暑共10例,占13.8%;原因不明有7例,占9.7%。沒有發(fā)現(xiàn)腦源性猝死的病例。(表3)
表3 運動性猝死的死亡原因分析n=72
2.4.1 心血管疾病和器質性異常是誘發(fā)大學生運動性猝死的內在原因 在運動性猝死案例中心源性猝死的人數最多,此外,還有中暑或天氣炎熱、原因不明等因素。根據本項研究調查,在高校發(fā)生大學生猝死的病因中,心源性猝死病因約占76.3%,其在個案調查中所占的比例極大。心源性猝死當中最為常見的猝死病因依次為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和心力衰竭。本研究結果與Ades P A(心源性疾病占82%)、李之俊等人(心源性疾病占87.50%)的調查結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2.4.2 運動量超負荷是誘發(fā)大學生運動性猝死的外在原因 在本項研究中的72個大學生運行猝死病例中,有超過半數以上與田徑運動相關的猝死,并以長跑運動中或后續(xù)發(fā)現(xiàn)生的猝死最多。此結果說明運動時間長或過高的負荷可能與高校運動性猝死有一定的聯(lián)系。
2.4.3 誘發(fā)大學生運動性猝死的潛在誘因心理應激反應、時間節(jié)律性等因素是引起大學生運動性猝死一個重要誘因。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在早上9:00— 11:00或醒后3 h 以內運動猝死的發(fā)病情況較多。本課題收集的相關案例與張開滋的季節(jié)性猝死時間特點研究結果相符。
在大一入學體檢過程中,學校務必把好體檢關,并建立學生心臟健康卡片。另外,平時體育教師上課時注意觀察學生冒虛汗、臉發(fā)青等現(xiàn)象,并記錄在案。為預防大學生運動猝死事件的發(fā)生建立關鍵資料。
學生進行大運動量的運動,要循序漸進;應防止“重力性休克”等癥狀出現(xiàn)。由此,學校要加強學生運動保健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大學生因高負荷運動出現(xiàn)運動猝死的事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責任心。課前了解學生當天的身體狀況,特別是體質較弱的學生身體狀況。課中教師要善于及時注意觀察學生身體表象反應,以避免學生猝死的發(fā)生。另外,教師還要根據氣溫、場地等客觀條件,應及時調整學生運動強度、運動量,并做到及時排除有安全隱患的危機因素等。
運動猝死病程短,發(fā)病突然,防不勝防。一旦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及時搶救和開展心肺復蘇是降低猝死率最為有效的措施。因此,學校在教育中要堅持對師生不斷強化運動性猝死的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術相關技能知識。
[ 1 ] 劉青健,王清生,劉永祥.我國大學生運動猝死調查及教學對策研究[ 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5).
[ 2 ] Ades P A.Preventing sudden death:Cardiovascular screening of young athletes[ J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1992,20(9):75-89.
[ 3 ] 李之俊,馮曙明,陳文堉,等.上海和華東地區(qū)運動猝死調查研究[ J ].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9,18(3):211-217.
[ 4 ] Koskenvuo K.Sudden deaths among Finnish conscripts[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76,23(2):1431-415.
[ 5 ] 王學農.運動與猝死[ J ].體育學刊,2003,10(1):67-69.
[ 6 ] 馮大志,沈雁飛.高校內發(fā)生運動猝死的原因調查及預防對策[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
[ 7 ] 徐昕,張麗申,王忠勇,等.我國運動猝死調查研究[ J ].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9,18(2):65-72.
[ 8 ] 何振強.高校大學生猝死原因分析和對策 [ 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06,19(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