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
北魏王朝對敦煌的直接統(tǒng)治,為敦煌地區(qū)帶來了中原的佛教文化,許多信奉佛教的高官到敦煌任職并開鑿大型佛窟,給當地各階層的民眾做了榜樣,禮佛鑿窟成了紅極一時的社會時尚。
在東方中國,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隨著儒家學說的推展,文化藝術打破官府壟斷,由學在官府擴散到民間,同時由于本土宗教的缺乏,在藝術的發(fā)展上呈現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路徑。隨著佛教的傳入,宗教藝術直接與世俗相融合,開始了宗教的世俗化進程。另一方面,歷史上的各代王朝,也不遺余力地搜集收藏傳世藝術品,同時建立宮廷機構供養(yǎng)藝術家為皇室和政權服務。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天下大亂,不少名門望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紛紛來到河西以避戰(zhàn)亂,促使中西交往的要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先后建立的五涼王朝也集中了大批人才。中原世家大族的到來,以及當地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為本地區(qū)接受外來文化提供了知識基礎,也令向中原輸送外來文化成為可能。漢末魏晉時期,隨著中原士族的到來,佛教很快在敦煌傳播開來。西晉時期,有世居敦煌的月氏高僧竺法護率領大批弟子在這里譯經布道,修建寺廟,開鑿洞窟。加之后來東來西去的僧侶多如牛毛,給敦煌的佛教不斷注人活力。北魏王朝對敦煌的直接統(tǒng)治,為敦煌地區(qū)帶來了中原的佛教文化。一時間,當地和中原的豪門顯宦紛紛在敦煌開鑿洞窟。許多信奉佛教的高官都曾到敦煌任職并開鑿大型的佛窟,上行下效,給當地各階層的民眾做了榜樣,禮佛鑿窟成了紅極一時的社會時尚。
隋朝統(tǒng)一南北后,中國又開始走向兩漢以來的全盛時期,在崇佛浪潮的推動下,敦煌各階層民眾在短短三十多年時間里,僅僅在莫高窟一處就開鑿了七八十個洞窟,掀起了一個興建石窟的高潮。進入唐代以后,民族進一步融合,疆域不斷開拓,佛教不斷傳入中原并日益興盛起來,經濟發(fā)展和絲綢之路的暢通,也豐富了敦煌文化的內容。大量的宮廷寫經從長安輸送過來,給敦煌這座佛教圣城進一步注入了漢地佛教的影響,多位皇帝都親自下令在長安等地興建寺廟大力弘揚佛教。在此背景下,唐代時,敦煌的望族仍然在持續(xù)不斷地開鑿家窟,到了極力崇信佛教的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莫高窟已經持續(xù)開鑿了1000多座洞窟,而且修建了模仿武則天形象的彌勒像(第96窟北大像)。
供養(yǎng)人畫像,是東方石窟藝術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所謂供養(yǎng)人即為出資發(fā)愿開鑿洞窟的功德主、窟主、施主及與其有關的如家族、親屬或社會關系成員,當然并不表示他們是洞窟開鑿的工匠等人物。供養(yǎng)人有敦煌歷代大族、地方長官、僧界大德,也有一般下層平民百姓。他們是活躍在敦煌歷史上的人物,因此這些畫像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供養(yǎng)人畫像在敦煌石窟的大多數洞窟中都有,是研究洞窟營建時代及窟主等課題的第一手資料,也是敦煌服飾研究的寶貴實物資料。
供養(yǎng)人畫像從十六國北朝至元,由小到大,到五代宋時和真人大小一般,且是一個家族人物同處一窟,有家廟祠堂之性質。佛教傳播很重視造像,認為信眾面對佛、菩薩圖像如見其真容,可以專心致志供奉。所以,佛經中專門有一部《造像功德經》宣揚造像的好處。因此,無論官紳富豪還是平民百姓,都來開窟造像、畫像題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