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開河引黃灌溉管理局,山東 濱州 256600; 2.黃河河口管理局,山東 東營 257091; 3.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48)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世界上最為復雜難治的河流。黃河干流河道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km2。黃河具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征,其安危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在長期治理黃河的實踐中,許多學者提出和實踐過多種設想和對策。治河思想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和黃河水沙關(guān)系的改變,治河思想也相應發(fā)生變化。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庫的投入運用,改變了進入黃河下游的水沙條件,導致黃河下游防洪形勢發(fā)生了相應變化,研究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的黃河下游河床沖淤演變特征,可以及時掌控小浪底水庫運用后的防洪形勢,不斷完善小浪底水庫運用方式,是進一步黃河治理和可持續(xù)開發(fā)的基礎(chǔ)[1]。本文在分析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2000—2015年)黃河下游水沙特征的基礎(chǔ)上,研究了相應時期黃河下游河道沖刷特征,試圖為小浪底水庫運用后的下游河道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2000—2015年),年均進入下游水量223.10億m3,較多年均值偏少44%,年均進入下游沙量0.648億t,較多年均值偏少94%,屬于枯水枯沙系列。其中汛期平均水沙量分別為82.10億m3和0.63億t,較多年同期均值分別偏少62%和94%。年平均含沙量2.9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7.7kg/m3,與多年年均值(29kg/m3)和多年汛期均值(48kg/m3)相比,大幅度減少。
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2000—2015年),汛期下游水流過程以1000m3/s流量級以下的小流量為主。汛期花園口小于500m3/s流量級的歷時為49.7d;500~1000m3/s流量級歷時為51d。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1999—2015年),花園口洪峰流量大于2000m3/s的洪水僅16場,年平均僅2.4場,較多年平均偏少60%;沒有洪峰流量大于4000m3/s的洪水,多年平均3.6場,洪水場次明顯偏少。7年中花園口最大洪峰僅3970m3/s,洪峰流量明顯減小[2]。
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2000—2015年),年均入海(利津站)水量131.85億m3,較多年均值偏少59%,年均入海沙量1.562億t,較多年均值偏少81%,也屬于枯水枯沙系列。其中汛期平均水沙量分別為68.69億m3和1.062億t,較多年均值分別偏少66%和85%。年平均含沙量11.5kg/m3,汛期平均含沙量15.5kg/m3,與多年年均值(25kg/m3)和多年汛期均值(35kg/m3)相比,大幅度減少。
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2000—2015年),水庫除調(diào)水調(diào)沙和洪水期間外,以下泄清水為主,下游河道全程持續(xù)沖刷,河道淤積萎縮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3]。根據(jù)實測大斷面資料計算,16年下游累計沖刷量為8.895億m3,其中汛期沖刷量為5.993億m3,占全年沖刷量的67%,14次調(diào)水調(diào)沙沖刷1.954億m3,占汛期沖刷量的33%。16年中,除2002年調(diào)水調(diào)沙期間灘地淤積0.477億m3外,其余沖淤均發(fā)生在河槽。16年中,主槽累計沖刷量為9.373億m3,其中汛期占69%。從年際沖刷量看,2003年沖刷量最大,為2.62億m3,占16年總沖刷量的29%;2000—2002年3年沖刷相對較少,均在0.8億m3左右,3年合計占沖刷總量的26%。
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2000—2015年),黃河下游河道實現(xiàn)全程沖刷。從沖刷量沿程分布看,全年呈現(xiàn)出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其中高村以上河段沖刷量占沖刷總量的78%,濼口—利津河段占沖刷總量的9%;孫口—艾山和艾山—濼口河段沖刷量僅占沖刷總量的3%~4%。非汛期孫口以上沿程沖刷量逐漸減少,沖刷主要在夾河灘以上,其沖刷量為3.133億m3,孫口以下沿程淤積量逐漸增加,濼口—利津河段淤積量達0.368億m3。汛期全程沖刷,沖刷量與年沖刷量表現(xiàn)一樣,也呈現(xiàn)出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花園口—夾河灘河段主槽持續(xù)累計沖刷3.267億m3,占全下游主槽沖刷量的35%,是下游沖刷量最多的河段;孫口—艾山河段主槽累計沖刷0.304億m3,占全下游主槽沖刷量的3%,是下游沖刷量最小的河段[4],參見下圖。
黃河下游河道2000—2015年沖刷沿程變化特征圖
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2000—2015年),黃河下游河道沿程沖刷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向下游發(fā)展。從沖刷發(fā)展過程看,2000年為小浪底水庫運用后的第一年,夾河灘以上河段發(fā)生沖刷,夾河灘以下均發(fā)生淤積。2001年沖刷發(fā)展到高村,高村以下河段處于微淤狀態(tài)。2002年由于調(diào)水調(diào)沙沖刷集中在兩頭,即高村以上和濼口以下兩個河段,高村—濼口河段發(fā)生淤積,主要是因為該河段在洪水期發(fā)生漫灘,部分泥沙落淤到灘地上。2003年由于調(diào)水調(diào)沙和秋汛期洪水持續(xù)沖刷,基本上達到全程沖刷。2004—2015年,全下游各河段均發(fā)生沖刷,且均以孫口—艾山河段的沖刷量為最小。2015年沖刷主要集中在孫口以上和濼口以下河段,孫口—艾山基本沖淤平衡,艾山—濼口河段發(fā)生淤積;初步分析認為,孫口以下河段沒有發(fā)生沖刷,甚至發(fā)生淤積,主要是由于汛期水量少,特別是洪水的量級很小,只有調(diào)水調(diào)沙的平均流量在3000m3/s以上,其他洪水的平均流量均在1500m3/s以下。
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2000—2015年),黃河下游花園口洪峰流量大于2000m3/s的16場洪水中,花園口水量占16年總水量28%,沙量占16年沙量的59%,歷時占16年總歷時的10%,利津以上沖淤量占16年總沖刷量的42%。各河段洪水沖刷量占相應河段的沖刷比例分別為花園口以上37%、花園口—夾河灘20%、夾河灘—高村36%、高村—孫口97%、孫口—艾山243%、艾山—利津29%(見右表)。由于部分洪水期間沒有考慮引沙,實際沖淤量可能更大。高村—艾山河段沖刷主要發(fā)生在洪水期間,洪水沖刷量占相應河段的沖刷量比例超過95%,特別是孫口—艾山河段達到243%。高村—孫口和孫口—艾山河段14次調(diào)水調(diào)沙沖刷量分別占相應河段的45%和94%。高村—艾山河段主要依靠洪水沖刷[5]。
16場洪水沖刷量占相應河段總沖刷量的比例表
小浪底水庫運用初期(2000—2015年),黃河流域歷經(jīng)枯水少沙系列年,大洪水較少,僅2003年秋汛期水量較為豐沛。這16年來小浪底水庫運用以蓄水攔沙為主,期間進行14次調(diào)水調(diào)沙試驗,絕大多數(shù)中粗泥沙攔在庫里,進入黃河下游的泥沙明顯減少,一般情況下,小浪底水庫下泄清水,洪水期間水庫以異重流為主排出細泥沙,從而使得下游河道發(fā)生持續(xù)的沖刷,河道淤積萎縮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根據(jù)實測大斷面資料計算,16年下游累計沖刷量為8.895億m3,其中汛期沖刷量為5.993億m3,占全年沖刷量的67%,14次調(diào)水調(diào)沙沖刷1.954億m3,占汛期沖刷量的33%。2000—2015年的16年中,除2002年調(diào)水調(diào)沙期間灘地淤積0.477億m3外,其余沖淤均發(fā)生在河槽。
[1] 胡春宏.黃河水沙過程變異及河道的復雜響應[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尚紅霞,孫贊盈.小浪底水庫運用以來下游河道沖淤效果分析[R].鄭州: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2007.
[3] 潘賢娣,李勇,張曉華,等.三門峽水庫修建后黃河下游河床演變[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6.
[4] 胡春宏,陳建國,郭慶超,等.黃河水沙調(diào)控與下游河道中水河槽塑造[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5] 李文學,李勇,姚文藝,等.黃河下游河道行洪能力對河道萎縮的響應關(guān)系[J].中國科學E輯,2004,34(增刊):12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