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梅
?
高校教師混合式學習接受度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創(chuàng)新擴散的視角
劉 梅
(臨沂大學 教育學院,山東臨沂 276005)
文章選擇了4所本科院校的340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基于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借助結構方程模型對高校教師接受混合式學習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高校教師接受混合式學習的因素是相對優(yōu)勢、兼容性、易用性、學校支持和傳播渠道,并且各因素和使用意愿之間的關系會受到教師創(chuàng)新類型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高校應加強對混合式學習的支持、開展常態(tài)化的教師混合式學習培訓、積極創(chuàng)建混合式學習校園文化和按照教師創(chuàng)新類型分階段逐步推廣的提升策略。
混合式學習;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結構方程模型
當前隨著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興起,混合式學習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所接受。國外學者Graham等[1]認為混合式學習是傳統(tǒng)面對面教學和基于技術媒介教學的結合。我國學者何克抗[2]認為混合式學習是傳統(tǒng)學習方式和網絡學習方式的結合?;旌鲜綄W習既能發(fā)揮傳統(tǒng)課堂教師言傳身教、啟發(fā)誘導、師生深度交流的優(yōu)勢,又能發(fā)揮在線學習具有的共享學習資源、自主選擇步調、不受時空限制等獨特優(yōu)勢。國務院印發(fā)《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指出:“要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水平、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利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方式,形成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網絡化泛在學習新模式。”[3]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預言混合式學習將成為高校教學的“新常態(tài)”[4]。有關混合式學習的研究已開展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混合式學習效果等方面,而關于教師對混合式學習接受度的研究卻很少。眾所周知,教師是教學的最終決策者和實施者,高校在推廣混合式學習的進程中,教師會起到關鍵作用。只有教師從思想觀念上認可并積極應用,混合式學習才能如預期的那樣,成為“新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5]。本研究將基于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探究高校教師接受混合式學習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關提升策略,為高校管理者推進教師群體接受混合式學習提供可行的建議。
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的提出者Rogers[6]認為創(chuàng)新是一種被個人或其他采用單位視為新穎的觀念、實踐或事物。創(chuàng)新擴散是創(chuàng)新在特定的時間段內,通過特定的渠道,在特定的社群中傳播的過程。根據(jù)人們采用創(chuàng)新產品的先后時間,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將采用者劃分為五組(如圖1所示):①創(chuàng)新先驅者——富有冒險精神,最早接受創(chuàng)新;②早期采用者——備受尊敬,在創(chuàng)新先驅者之后接受創(chuàng)新;③早期大眾——深思熟慮,比創(chuàng)新先驅者和早期采用者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接受決策;④后期大眾——謹慎多疑,只有在系統(tǒng)內部的大部分準則都明確支持后,才會接受創(chuàng)新;⑤落后者——是社會系統(tǒng)中最后接受創(chuàng)新的群體。這5組人群所占總體的比例分別為2.5%、13.5%、34%、34%和16%。
圖1 以創(chuàng)新性為基礎的采用者分類
圖2 高校教師接受混合式學習影響因素理論模型
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認為影響創(chuàng)新產品的擴散速度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①相對優(yōu)勢,指創(chuàng)新相比被其取代的現(xiàn)有觀念或技術優(yōu)越的程度;②兼容性,是指創(chuàng)新和目前的價值體系、過去的經驗以及潛在采用者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③復雜性(易用性),指理解和使用某項創(chuàng)新的相對難度;④可試性,指創(chuàng)新可以在有限的基礎上被試驗的程度;⑤觀察性,指創(chuàng)新成果能被其他人看到的程度。另外,接受者的創(chuàng)新類型、傳播渠道和社會支持等也會影響創(chuàng)新的擴散。當前,基于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研究較多的是微信的使用、APP移動支付的使用、移動圖書館的使用等,在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視角下研究高校教師接受混合式學習的相關成果尚不多見。
本研究參考了學者Porter、Graham[7]、蔡建東[8]和徐成歡[9]所撰寫的文獻,并征求了專家意見,排除了可試性和觀察性,把相對優(yōu)勢、兼容性、易用性、傳播渠道和學校支持作為自變量,采用者創(chuàng)新類型作為調節(jié)變量,使用意愿作為因變量,從而建構出如圖2所示的“高校教師接受混合式學習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并提出相關研究假設:
H1:高校教師對混合式學習相對優(yōu)勢的感知顯著影響其使用意愿;
H2:高校教師對混合式學習的兼容性感知顯著影響其使用意愿;
H3:高校教師對混合式學習的易用性感知顯著影響其使用意愿;
H4:傳播渠道顯著影響高校教師對混合式學習的使用意愿;
H5:學校支持顯著影響高校教師對混合式學習的使用意愿;
H6:采用者創(chuàng)新類型顯著影響著各因素和使用意愿之間的關系,起到調節(jié)作用。
以上述建構模型為基礎,參考Moor等[10]、Porter等[11]在文獻中所使用的調查問卷,改編形成本研究中的高校教師接受混合式學習影響因素調查表,如表1所示。問卷分為基本數(shù)據(jù)和影響因素兩部分,采取李克特5點量表,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同意,3表示不確定,2表示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
在正式調查之前,研究者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檢驗。本問卷總的信度Cronbach’s 系數(shù)為0.901,各個維度的Cronbach’s系數(shù)介于0.724和0.902之間,證明本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內部一致性高。此外,對問卷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等于0.870,Bartlett球形檢驗P=0.000<0.05,表明問卷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抽取出6個因素,每個因素中各題項的因素負荷量都在0.502以上,和事先設計基本一致,表明該問卷的效度良好。
表1 高校教師接受混合式學習影響因素調查表
本研究使用網絡和紙質兩種方式發(fā)放問卷:網絡問卷選擇了山東2所高校的QQ群和江蘇的1個高校QQ群;紙質問卷選擇山東某高校進行發(fā)放,共100份。回收網絡問卷242份,紙質問卷98份,共340份。剔除對混合式學習選擇不了解的75份問卷,有效問卷共265份。
在保留的265份問卷中,填寫問卷的男教師有112位,女教師有153位。年齡30歲以下的教師占12.1%,30~40歲的占39.5%,41~50歲的占38.3%,51~60歲的占10.1%。選擇應用過混合式學習的教師有75位,選擇經常應用的有72位。教師在選擇創(chuàng)新類型時,表現(xiàn)出偏高估計,本研究根據(jù)是否應用過混合式學習、課程上網時間、應用混合式學習時間長短等選項進行了調整,使其數(shù)值基本和圖1保持一致。
運用Amos22.0對結構方程模型檢驗,評估模型的擬合度。從表2中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各項均達適配指標,研究模型的擬合效度較好。
表2 研究模型的擬合指數(shù)
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如圖3和表3所示。從中可以看出,高校教師使用混合式學習的意愿受到相對優(yōu)勢(?=0.20,P=0.035)、兼容性(?=0.35,P=0.009)、易用性(?=0.37,P=0.007)、傳播渠道(?=0.17,P=0.041)和學校支持(?=0.51,P=0.000)的共同影響,顯著性均達0.05顯著水平。
圖3 高校教師接受混合式學習影響因素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圖
表3 高校教師接受混合式學習影響因素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
注 ***<0.001,**<0.01,*<0.05。
其中,學校支持對混合式學習使用意愿的影響最大,反映學校支持的四個觀察變量中IS1的均值(M)為3.80,說明當前學校設施已能支持混合式學習的開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其它三個觀察變量M值都高于4.0,說明教師非常希望學校能夠給與資金時間等方面的支持。易用性是影響混合式學習的第二重要因素,影響系數(shù)為0.37,從三個觀察值來看有很多教師認為實施混合式學習并非易事,仍需增加技術和教學法的培訓。兼容性對使用意愿的影響系數(shù)為0.35,其中C3的M值為4.03,表明多數(shù)教師認為以前的課堂教學經驗能夠借鑒到混合式學習。相對優(yōu)勢對混合式學習使用意愿的影響系數(shù)為0.20,四個觀察變量中的三個M值均在4.0以上,表明多數(shù)教師對混合式學習的優(yōu)勢表示認可。傳播渠道對混合式學習使用意愿的影響系數(shù)為0.17,多數(shù)教師認為同事推薦對自己使用混合式學習的影響最大,M值為4.02。
對采用者的不同創(chuàng)新類型分別做結構方程模型處理,得到如表4所示數(shù)據(jù)。本研究把創(chuàng)新先驅者和早期采用者看作一類,相對優(yōu)勢和兼容性顯著影響他們使用混合式學習的意愿,影響系數(shù)分別為0.48(P<0.001)和0.41(P<0.01)。說明對這類人群而言吸引他們接受新事物的主要原因是新事物本身具有的優(yōu)勢和他們對創(chuàng)新的興趣。而對早期大眾來說,相對優(yōu)勢、易用性、學校支持和傳播渠道對他們的影響達到顯著,影響系數(shù)分別為0.17、0.19、0.25和0.27。影響后期大眾的顯著因素是易用性、學校支持和傳播渠道,影響系數(shù)分別為0.27、0.35和0.20。而對落后者來說,目前還沒有一個因素能夠顯著影響混合式學習使用意愿。
表4 采用者創(chuàng)新類型對各影響因素和使用意愿之間關系的影響
注: ***<0.001,**<0.01,*<0.05。
根據(jù)以上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的6個假設全部得到驗證,現(xiàn)總結如下:
①學校支持、易用性、兼容性、相對優(yōu)勢和傳播渠道五個因素顯著影響高校教師對混合式學習的使用意愿,其影響性由高到低,影響系數(shù)分別為0.51、0.37、0.35、0.20、0.17。這個結論和之前他人進行的研究(如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下的微信、移動支付使用等)結論有所不同,之前的研究一般是“相對優(yōu)勢”的影響最為明顯,這可能是因為混合式學習是線上線下的結合,尤其網絡課程的建設要花費教師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如果沒有學校技術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僅僅依靠混合式學習本身所具有的優(yōu)勢,不足以讓大多數(shù)教師接受,學校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②不同創(chuàng)新類型的采用者會影響到各因素和混合式學習使用意愿之間的關系。對創(chuàng)新先驅者和早期采用者來說,相對優(yōu)勢和兼容性對混合式學習使用意愿有顯著影響;對早期大眾和后期大眾來說,創(chuàng)新事物的易用性、學校支持和傳播渠道都對其使用意愿有顯著影響,不同之處是后期大眾更為謹慎,相對優(yōu)勢對早期大眾有顯著影響,而對后期大眾影響不顯著;而落后者總是對創(chuàng)新持懷疑和抵制態(tài)度,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迫于周圍壓力不得不接受創(chuàng)新,所以對落后者來說,上述5個因素都不能顯著影響他們的使用意愿。
學校支持是影響高校教師混合式學習使用意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應從技術設備和激勵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①技術設備方面,除了常規(guī)的硬件設施,學校要建設網絡學習平臺,并保障該平臺運行的穩(wěn)定性和功能的多樣便捷性,師生上傳和下載學習資源順暢,網上交流方便快捷。此外,學校要實現(xiàn)整個校園WiFi全覆蓋,便于學生使用手機、Pad、筆記本等移動終端進行在線學習。②政策方面,學校要出臺關于混合式學習的指導性文件,對混合式學習模式、評價標準、時間安排等進行說明,使教師實施混合式學習時有據(jù)可依;同時,學校要出臺混合式學習的鼓勵政策,對使用混合式學習的教師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減少教師課程之外的工作負荷,保證他們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在評聘職稱時,也可以適當加分。
易用性是影響高校教師使用混合式學習意愿的重要因素,如果高校教師不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和教學法方面的知識,實施混合式學習的難度會增大,從而影響其使用意愿。因此,高校要對教師進行混合式學習培訓。在培訓內容上,主要包括信息技術和教學法兩方面:①在信息技術方面,培訓內容以在線學習平臺的使用及微課制作技術為主;教師要能夠熟練掌握在線學習平臺的各個功能,熟悉微課制作軟件的操作,能夠自己錄制微課。②在教學法方面,注重教師的網絡課程設計能力、混合式學習課堂設計能力以及網絡學習和課堂教學進行無縫銜接能力的培養(yǎng)。在培訓方式上,可以請專家培訓,也可以請混合式學習實施得比較好的教師進行培訓。在培訓形式上,可以采取面對面培訓或網絡培訓。
文化是向著共同目標一起奮斗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頻繁地被大家效仿并取得成功。如果學校能夠形成一種混合式學習的文化,將極大地提高教師應用混合式學習的熱情。高校管理者要積極塑造混合式學習文化:首先,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加強混合式學習的宣傳,通過會議宣講、專家報告等方式,讓教師了解混合式學習的優(yōu)勢及開展混合式學習的必要性等;其次,要充分發(fā)揮院系基層單位的作用,鼓勵以院系為單位積極開展混合式學習的教研活動;再次,要發(fā)揮骨干教師的作用,對積極開展混合式學習的骨干教師給予一定的表揚和獎勵,鼓勵他們發(fā)揮帶頭作用,全校上下形成一種積極接受和應用混合式學習的氛圍。
高校在推廣混合式學習時,要遵循擴散規(guī)律,由創(chuàng)新先驅者和早期采用者向早期大眾、后期大眾和落后者逐步擴散。早期大眾和后期大眾所占比例達到總體的近70%,因此應是學校管理者重點關注、重點支持、重點培訓的對象。根據(jù)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早期采用者一般是群體中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受人尊敬,是別人效仿的對象;又由于傳播渠道中人際傳播的效果最好,最有說服力。因此,應充分發(fā)揮早期采用者(一般都是教學骨干)的作用,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全校教師,影響、引領早期大眾和后期大眾,加快混合式學習的擴散過程。對于落后者來說,他們人數(shù)較少,隨著群體中接受混合式學習人數(shù)的增多,最后他們也會接受。
[1]Graham C R, Woodfield W, Harrison J B.A framework for institutional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3,(18):4-14.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5-10.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的通知[Z].北京:國務院,2017:23.
[4]Norberg A,Dziuban C D, Moskal P D.A time-based blended learning model[J].On the Horizon,2011,(3):207-216.
[5]Ross B, Gage K.Global perspectives on blended learning: Insight from WebCT and our customers in higher education[A]. Bonk C J, Graham C R.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C]. San Francisco.CA: Pfeiffer,2006:155-168.
[6]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10:14.
[7][11]Porter W W, Graham C R. Institutional drivers and harriers to faculty adop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6,(47):748-762.
[8]蔡建東,段春雨.高校教師網絡教學的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2):46-53.
[9]徐成歡.基于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的移動圖書館采納實證研究——性格和學科背景的調節(jié)作用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5,(7):45-53.
[10]Moore G C, Benbasat I.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1,(3):192-222.
編輯:小西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ollege Teachers’ Acceptance Towards Blended Learn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LIU Mei
A total of 340 teachers from four universitie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and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ollege teachers’ acceptance towards blended learning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tatistic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relative advantage, compatibility, ease of use, institute support,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factors and the willingness to use is affected by teachers’ innovation types. Several promotion strategies are suggested,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institutes’ support to the blended learning, developing routine training of blended learning, actively creating blended learning campus culture and individually phasing in according to teachers’ innovation styles.
blended learning;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G40-057
A
1009—8097(2018)02—0054—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8.02.008
本文為山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高校‘慕課+課堂’混合式教學探究”(項目編號:ZC15087)、山東省社科項目“基于社交平臺的學習共同體共創(chuàng)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6CJYJ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梅,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與學,郵箱為liumeilinyi@163.com。
2017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