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峰
(重慶三峽中心醫(yī)院 肝膽外科 重慶 萬州 404100)
脾臟屬于左上腹部實質性臟器,在外傷性腹腔實質器官損傷中,脾臟破裂具有極高的發(fā)生率,占全部腹部閉合性損傷的30%[1]。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過程中對患者機體及腹壁解剖結構產生嚴重損傷。因此,探究外傷性脾破裂的有效、微創(chuàng)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選取急診外傷性脾破裂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詳細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急診外傷性脾破裂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入選病例都經CT、B超確診,B超檢查結果顯示腹腔積液及脾破裂。排除標準:嚴重臟器疾病、腹膜炎等患者。對照組(n=55,傳統(tǒng)開腹手術)及研究組(n=55,急診腹腔鏡脾切除術)。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齡為24~77歲,均值(50.28±2.62)歲。研究組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齡為24~76歲,均值(50.55±2.43)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十分接近(P>0.05)。
對照組(n=55,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具體方法為:于患者左上腹直肌旁手術切口,切口方向為縱行,逐漸進入腹腔,行腹腔探查,將脾臟切除。
研究組(n=55,急診腹腔鏡脾切除術治療),具體方法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頭高腳低體位,左腰背部墊高約15~20°,并且保持斜臥體位。主刀醫(yī)師與持鏡助手站立于患者右側,一助站在另一側。首先在患者臍下緣行切口(長度為10mm),將其作為腹腔鏡觀察孔,構建氣腹,壓力保持13mmHg左右,將30°腹腔鏡插入,進行腹腔探查。將腹腔中的積血吸盡,先通過吸引器將脾下極托起,然后通過超聲刀將脾結腸韌帶離斷,逐漸向上游離,將脾腎韌帶及脾胃韌帶進行結扎并離斷,將脾蒂予以直線切割縫合器離斷。對于直徑小于2mm的分支血管,則通過超聲刀將其凝閉、切斷,最后將脾臟完全游離。分離血管中,遵循自下而上、由淺及深的原則,有效避免出血的發(fā)生。最后,把脾臟裝入打包袋,徹底沖洗脾窩及腹腔。若探查發(fā)現(xiàn)存在嚴重兇猛的血管性出血,則轉為開腹手術。
(1)觀察住院時間、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等[2]。(2)觀察術后并發(fā)癥,包括感染、血栓形成、腹腔出血等[3]。
本次研究選取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展開t檢驗;計數(shù)資料(n,%)表示,展開檢驗;P<0.05表示存在顯著差異性。
兩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兩組在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觀察住院時間、手術時間等
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82%(1/55),對照組為12.73%(7/55),(P<0.05)。其中,研究組感染、血栓形成、腹腔出血分別為1例(1.82%)、0例(0.00%)、0例(0.00%);對照組以上情況分別為2例(3.64%)、3例(5.45%)、2例(3.64%)。
脾臟具有豐富的血供,其實質組織結構極為脆弱,遭遇外力撞擊后極易發(fā)生破裂、出血,傷情危急。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手術切口較長,腹壁完整性損傷較大,而且腸功能恢復較慢不利于術后恢復。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發(fā)展,腹腔鏡在脾切除手術過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腹腔鏡手術具有顯著效果,需掌握急診腹腔鏡手術適應證:不存在嚴重臟器合并癥;不存在四肢骨折伴活動性出血;不存在血氣胸及多發(fā)肋骨骨折;生命體征穩(wěn)定。該項手術關鍵要點在于脾蒂的處理。如果脾蒂得不到有效處理,則會導致患者術中發(fā)生大出血,進而導致轉為開腹手術。本次研究中,在血管分離中,應保持動作輕柔,避免血管撕破、發(fā)生二次損傷,而避免術中發(fā)出血。本次研究中,研究組無中轉為開腹手術的病例。兩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82%(1/55),對照組為12.73%(7/55),(P<0.05)。提示急診LS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
綜上所述,急診腹腔鏡脾切除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具有術后恢復快、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點,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1]蔣能孟,胡鄧迪.急診腹腔鏡脾切除術在外傷性脾破裂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2,12(11):1003-1005.
[2]王蒙,杜曉宏,蔣超,等.急診腹腔鏡脾切除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7,32(2):116-118.
[3]李傲雷,王克勤,陳亞光.腹腔鏡脾切除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8例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8(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