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凱勛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心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1400)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h內出血量超過500ml,約80%產后出血發(fā)生在分娩后2h內,是產科的嚴重并發(fā)癥,也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發(fā)病率約占分娩總數(shù)的2%~3%[1-2]。因此,分析產后出血的原因及其危險因素,從而做好提前預防是降低產后出血發(fā)生率以及孕產婦死亡的關鍵之一。本研究通過對在我院進行分娩的180例產婦進行回顧性研究,進而對產后出血的原因及其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研究。
選取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發(fā)生產后出血的60例患者作為試驗組,以及同期未發(fā)生產后出血的12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試驗組患者年齡在20歲~39歲之間,平均年齡(29.03±8.02)歲;對照組患者年齡在21歲~39歲之間,平均年齡(28.79±7.9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試驗組患者在胎兒分娩后24h內出血超過500ml,出血量在500ml~3900ml之間,平均出血量為(716.86±110.03)ml。
自然分娩產婦在胎兒娩出后2h內通過塑料聚血盆容積法、2~24h用會陰墊稱重法收集并測量24h出血量。剖宮產產婦術中去除羊水后采用負壓瓶法,術后用會陰墊稱重法收集并測量24h出血量。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顯示,試驗組與對照組宮縮乏力、血小板減少、胎盤植入、胎盤粘連、產道裂傷、會陰側切、體重指數(shù)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產后出血與宮縮乏力、血小板減少、會陰側切顯著相關(P<0.05),其中宮縮乏力與血小板減少是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會陰側切是產后出血的保護因素,見表2。
由于產后出血可導致產婦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對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傷害和打擊,婦產科產后出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有研究發(fā)現(xiàn)[3-4],多胎妊娠、異常產程等導致的宮縮乏力、胎盤植入、前置胎盤等是導致產后出血的常見危險因素,并且產前緊張焦慮也是導致產后出血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結果的單因素分析顯示,宮縮乏力、血小板減少、胎盤植入、胎盤粘連、產道裂傷、會陰側切、體重指數(shù)與產后出血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產后出血與宮縮乏力、血小板減少、會陰側切顯著相關(P<0.05),其中宮縮乏力與血小板減少是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會陰側切是產后出血的保護因素。有研究顯示[5]會陰側切是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但本研究顯示為保護因素,可能與我院醫(yī)護人員會陰側切操作熟練,減少了產程進而減少產后出血量有關。
綜上所述,對存在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應及早預防,嚴密監(jiān)測產程,如發(fā)現(xiàn)產后出血則需及時處理,以降低產后出血死亡率。
表2 產后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1]劉興會,陳錳.全球產后出血指南異同[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7,33(6):556-559.
[2]唐海燕,王炎.米索前列醇聯(lián)合縮宮素預防產后出血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5(1):96-97.
[3]Fyfe E M,Thompson J M,Anderson N H,et al.Maternal obesity and postpartum haemorrhage after vaginal and caesarean delivery among nulliparous women at term: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c Pregnancy & Childbirth,2012,12(1):112.
[4]Kaya B,Tuten A,Daglar K,et al.Balloon tamponad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uterine hemorrhage.[J].Journal of Perinatal Medicine,2014,42(6):745-753.
[5]羅雯.產后出血危險因素循證及干預對策探討[D].蘭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