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萍 薛娟 楊莉
(寧夏銀川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寧夏 銀川 750001)
強制性脊柱炎患病區(qū)域主要集中于患者脊柱、中軸骨骼、四肢大關節(jié)等部位,作為慢性炎癥性疾病,其主要特征為關節(jié)強直、患者椎間盤周圍結締組織纖維化或骨化[1]。強直性脊椎炎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且亦有可能引發(fā)殘廢畸形。本文將就中醫(yī)針灸綜合治療在強制性脊柱炎中的應用療效進行實驗分析,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強制性脊椎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范圍22~58歲,平均年齡為(32.3±5.6)歲;病程范圍1.5~6年,平均病程(4.3±1.5)年。納入標準:均在臨床中被確診為強制性脊柱炎,實驗前患者與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伴有嚴重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排除實驗前1月內(nèi)服食糖皮質(zhì)激素藥物患者;排除患過敏藥物史者。
給予所有患者中醫(yī)針灸綜合治療,主要內(nèi)容如下。
其一,取仰臥位,針刺患者腎俞、大椎、環(huán)跳、氣穴、風市、承扶、橫骨、腰陽關等穴位。其中,腎俞采取捻轉補法,大椎穴則使用針尖斜刺法,針尖刺入深度為1寸,其余穴則均運用提插瀉法。以上所有穴位留針時間均為30分鐘。此療法每隔2日進行一次,每次選于日中時分進行治療。療程持續(xù)30天。
其二,針刺后,進行艾灸療法。取白芍、熟地、沒藥各12g,杜仲、桂枝、狗脊各15g研磨成粉,與艾柔充分混合。取仰臥位,將混合藥物粉末放在以上穴位后進行艾灸。此療法每日2次,一次于早晨5~9點,一次于傍晚18~21點。每隔2日進行一次艾灸,療程持續(xù)30天。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生化檢查指標和臨床體征變化。生化指標主要包括血沉和C-反應蛋白。臨床體征主要包括肢體功能和改良Schober評分,其中,肢體功能主要有晨僵時間、臀地距測(即取下蹲位,臀部與地面垂直距離)、脊柱和胸廓活動范圍;改良Schober評分則指取雙髂后上棘連線重點、脊柱相交處為兩定點,后測其身體行前屈動作后兩點間直線距離。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影像學檢查結果判定患者治療后效果。其中,無效:生化檢查指標無任何改善,臨床體征無緩解甚至加重,影像學檢查仍顯示骨質(zhì)異常;有效:生化檢查指標有所改善,臨床體征有所緩解,影像學檢查骨質(zhì)有所改善;顯效:生化檢查指標恢復正常,臨床體征好轉,影像學檢查骨質(zhì)正常。
其中,治療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治療后患者血沉、C-反應蛋白等各項生化指標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晨僵時間、臀地距測、脊柱和胸廓活動范圍、改良Schober評分等各項指標較治療前均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生化檢查和臨床體征各項指標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患者生化檢查和臨床體征各項指標對比(±s)
治療前 治療后 tP血沉(mm/h) 36.4±23.1 17.2±10.7 4.13 <0.05 C-反應蛋白(mg/h) 1.8±0.8 1.1±0.9 3.18 <0.05晨僵時間(h) 33.7±14.7 11.4±8.3 8.29 <0.05臀地距測(cm) 18.3±9.8 11.4±6.5 3.21 <0.05脊柱活動范圍(cm) 33.5±13.8 45.3±12.4 3.48 <0.05胸廓活動范圍(cm) 3.3±1.5 4.9±1.3 4.41 <0.05改良Schober(cm) 3.6±1.0 4.8±1.7 3.33 <0.05
采用中醫(yī)針灸治療后,無效患者4例(13.3%),有效10例(33.3%),顯效16例(53.3%),即治療干預后總有效例為26例,總有效率為86.7%。在本次實驗中,未出現(xiàn)肝腎功能異常等并發(fā)癥患者。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對強直性脊柱炎的發(fā)病機制進行研究,然而,收效頗微,仍未能確定其病因。當前部分學者將強直性脊柱炎的發(fā)病原因歸到免疫、遺傳、理化、感染等范疇。而西醫(yī)則將其歸為基因學一類,并從此角度進行用藥治療,即采取類固醇激素、非甾體抗炎藥等藥物治療方式,然而,經(jīng)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該種用藥方式僅限作緩解臨床癥狀之用,而無法從根源上阻止病情發(fā)展。因此,在臨床治療中,相當部分患者由于無法進行長時間藥物治療而導致其病情反復發(fā)作,嚴重損害身體機能。
綜合以上原理,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針對強直性脊柱炎,應依照通絡祛邪氣,補腎填精,采取針灸療法。通過有效刺激穴位,針灸治療可促進患者體內(nèi)血液循環(huán)流動,從而起到疏通筋骨、補腎益氣的目的。
中醫(yī)針灸綜合治療中,通過針刺腎俞、大椎、環(huán)跳、氣穴、風市、承扶、橫骨、腰陽關,達到平衡陰陽、活絡痛經(jīng)的療效,從而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其中,轉捻腎俞、斜刺大椎可達到補陽固腎的作用,而針刺氣穴、橫骨兩穴,可幫助患者疏通腎經(jīng),達到補腎的目的;針刺環(huán)跳穴則可幫助患者祛邪去濕,化瘀活血[2]。此外,通過針刺,可有效刺激患者神經(jīng),進而平衡體內(nèi)神經(jīng)體液,在增加β-EP、亮啡肽含量同時減少PGE含量,從而起到止痛鎮(zhèn)痛的作用[4]。
本次實驗顯示,將中醫(yī)針灸納入強制性脊柱綜合治療中,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同時在本實驗中,未出現(xiàn)任何因用藥而損傷肝腎病例,可知中醫(yī)用藥安全性高,可有效降低用藥風險,有臨床推廣價值。
[1]陸貴中.探討強直性脊柱炎采用中醫(yī)針灸綜合治療的機理及臨床效果[J].心理醫(yī)生,2017,23(13):140-141.
[2]高紀林,王俊平.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效果分析[J].健康前沿,2017,5(26):221-221.
[3]宋洪堰,李霞.中醫(yī)針灸用于強直性脊柱炎治療的效果研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7,9(19):23-24.
[4]喬羽,吳學英.中醫(yī)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研究進展[J].養(yǎng)生保健指南,2017,2(20):18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