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爽
每個人到家停車以后喜歡待在車里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歸根結(jié)底,僅有在這種“看不見自己,也不被他人所見”的時刻,一個人才能獲得內(nèi)心的自由
和往常一樣,老張已經(jīng)在車里磨蹭了一小時。那些來自上世紀90年代的經(jīng)典老歌放了一遍又一遍,劉德華、張學(xué)友、蔡琴,甚至還有鄧麗君。有時候,老張都不好意思讓別人知道他在聽什么歌,特別是車里坐著年輕同事時,那些老派的鼓點和旋律一響起,老張的表情就不自然起來?!斑^十幾年,這幫孩子聽的歌也一樣過時?!崩蠌埌腴_玩笑地說。
年近五十的老張在一個三線城市的事業(yè)單位里干了二十多年,用他的話形容,叫“曾經(jīng)輝煌”。十年前,他就已經(jīng)爬不上去了,一直在不高不低的位置上混著。從那之后,老婆的臉變了,同事的臉也變了,他的地位一落千丈,現(xiàn)在連孩子都敢跟他嚷嚷了。
“我能怎么辦?”老張覺得生活面目可憎,他討厭回家,也討厭上班。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他熱愛起車里的這段短暫時光。盡管城市不大,到單位也就十五分鐘的路程,老張卻開得樂在其中,有時候巴不得能堵會車?!氨本┖冒?,城市那么大,上班開車要一小時呢!”
有時候,他為了能在車上多待一會,甚至?xí)琰c出門,故意走點彎路?!暗搅藛挝荒悴荒茉谲嚴镒藖砣送寄芸匆?。”可是,每到回家的時候,這點顧慮就煙消云散了,這讓他特別期盼著下班的時刻。
“一下班,我就直奔我那車,進去就不想出來。”隨著年齡逐年增長,加上一切毫無起色,老張更離不開他那輛車了。他迷戀在里面的時光,沒人打擾,沒人說話,隨你怎么折騰,都不會有半點回應(yīng)。
說起這輛車,和老張如今的境遇倒是有幾分相似,平凡中加點可憐。這是一輛灰撲撲、看上去忠厚老實的車,跑在馬路上,沒人會多看一眼。只有一種時候,他這輛車會“惹人注目”。“稍微開慢點后面的人就使勁按喇叭,要么就是‘噌’一下別到我前面。開什么車,你就是什么人,大家都明白?!崩蠌堛卣f。
他深知,自己不能臊眉耷眼地活著,更不能顯出倦怠來,因為妻子會馬上指責(zé)他不思進取,一事無成;他也不能在單位對那些曾經(jīng)諂媚、現(xiàn)在驕橫的前下屬表露出絲毫的憤慨或不滿,別人會認為他嫉妒——這也是事實。
他不僅要表現(xiàn)得不在乎,還要展現(xiàn)出快樂、積極、大度。如今,一刻不停地給自己打雞血成了他的工作?!吧钫孀屓瞬桓?,但你又必須‘甘’。難以下咽不算什么,難以下咽還要叫出好來,太難受?!?/p>
只有在車里,他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疲憊和茫然不知所措。有時他什么都不想,沒頭沒腦地摸摸車上的按鍵,試圖搞明白它們有什么用處,有時候卻思緒萬千,總覺得自己有很多事沒想明白,但后來發(fā)現(xiàn),他根本明白不了。
車門內(nèi)外,就像一條分界線,雖然外面的才是生活,可里面的“生活”卻更讓老張魂牽夢繞。只要推開車門,他就必須擺出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派頭來,想想就覺得累。
張愛玲在《半生緣》中寫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p>
郝青和老張不一樣,他喜歡待在車里不是為了躲避別人,而是為了躲避自己。郝青今年25歲,一個人住在租的房子里,他討厭回家,“一推門就是黑的,一點兒人氣都沒有”。
他不明白自己回家有什么必要性,飯要自己做,衣服要自己洗,電視要自己看,獨居兩年,他甚至染上了自言自語的毛病。他想念老家的父母,那些熱情的、煩瑣的日常生活,羨慕那些沒來北上廣的老同學(xué),以及他們龐大的交際圈。唯一讓他感到安慰的,就是自己月入過萬的工作了。
郝青之前在北京談了一個女朋友,那個時候他從不需要在車里放空,每天到家,他都會用最快速度離開車里,好像這是他最不需要的空間一樣??涩F(xiàn)在,車成了他的避難所。
“作為一個男人,我很不好意思承認,她在的那段時間我都是用最快的速度回家,路上堵一會兒都著急?!彼兆碛谕崎_門的煙火氣,燈是開的,飯做好了,有人跟他有一句沒一句地搭著話,一切都是流動的、活的。而現(xiàn)在,推開門就能聞到一股停滯的氣息。
剛分手的那段時間,他整日昏昏沉沉,從那時起,他喜歡上車里這片小天地。最長的一次,郝青在車里待了五個小時,等下車已經(jīng)快夜里十二點了。他把之前談戀愛時經(jīng)常聽的《南山南》單曲循環(huán)了一百多遍,伴隨著十幾聽啤酒下肚,泣不成聲?!败嚧耙魂P(guān),音樂開大,哭多大聲都沒事?!?/p>
不論是老張還是郝青,都表示目前還不打算從車里出去,至于什么時候戒掉這個習(xí)慣,老張表示“不太可能”,郝青則是“等有生活了以后”。
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而言,過于空曠的空間會使人焦躁不安,就好像鮮有人喜歡在巨大的房間中入睡或醒來。此外,參加派對的人幾乎不會選擇站在場所里的中間位置,而是待在邊角。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和其他動物一樣,對于醒目、突顯自我的環(huán)境感到惶恐不安,因為這意味著不安全。除了小部分有幽閉恐懼癥的人群以外,喜歡較為狹小的空間在心理學(xué)上被視作人類的本能。
而車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狹小空間的心理需求。這個不足5平方米的空間竟然讓很多人獲得了自由,并學(xué)會對孤獨泰然自若,盡管大多數(shù)人的初衷無非是逃避,就像保羅·奧斯特所寫的那樣,“成功地使自己與生活保持一段距離,以免深入事物的核心”。
很多人會大肆抨擊這種無為之舉,但雞湯之所以沒營養(yǎng),就在于它從不展示現(xiàn)實的殘酷一面,比如——不是所有問題都能解決。
哪怕我們深入了“事物的核心”,如相信神祇般認同“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這種鬼話,并使盡渾身解數(shù),但仍然有很大可能被生活擊敗。這時候能做的不多,不如就待在車里盡情享受這個無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