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林界會頂功的人很多,但腿上綁著高蹺,能從二十多個臺階上往下爬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于崇貴在妙峰山表演的蝎子爬轟動北京城,被譽為京城民間頂功第一人。
在朝陽門城墻還沒拆時,15歲的他在幾十米高的城墻上垛子之間頭朝外拿頂,用現(xiàn)在人的話說簡直不要命了,但他練得從容、練得鎮(zhèn)定。那時候朝外踩高蹺、練摔跤的習武人,流傳一句話:“城墻上拿頂——于三爺”(他在家兄弟中排行老三)。他家有一張在北海游船上他拿頂的黑白照片,小船在水中盡管漂浮,但他穩(wěn)穩(wěn)的倒立起來。他也曾在朝陽門橋欄桿上拿頂,頤和園十七孔橋欄桿上拿頂。用他的話說:走到哪兒拿頂拿到哪。
為練真功夫,虛心求教訪名師。于崇貴青少年時,出于對頂功的愛好,遍訪武術界高手,5歲時和朝外觀音寺豆腐房李九山(俗稱狗子,他是練縮骨功李連貴的老伯)一起,在朝外壇口跟開膏藥鋪的洪三巴(俗稱膏藥洪)學練倒立(頂功);在北大院和開茶館的鳳子(鳳子功夫好,常去天橋幫場),跟關玉和(原中國雜技團團長,俗稱關麻子)學頂功;在日壇公園西門內,他與“包子金”金萬元、金萬通一塊練,向朝外大街東順興飯館黑二巴請教;他和李九山跟朝外觀音寺居住的、京城名醫(yī)宛海宏的父親,俗稱“宛鐵兒”的老人學習,宛老個不高,頂功特別好,他不僅言傳身教教于崇貴頂功,而且講述自己年輕時拿頂的經歷,告訴于崇貴要苦練基本功,掌握頂功的穩(wěn)定性、力量性、動作技巧。比如頭朝下拿大頂時,雙腿相互扇動100次,練穩(wěn)定性。在長條板凳上拿頂,然后從凳子上蹦下去繼續(xù)爬行,隨后爬回來再上凳子上;練壓旱水,單手支撐身體的重量,堅持五六分鐘;練大胳樓,也是單手,膝關節(jié)靠著胳膊,堅持十幾分鐘。反旱水、睡旱水,橫著走,倒手走,五指頂、香爐頂(3個手指)、假八字頂、二指禪,以及“活頂”即在人頭頂上、腳上、肚子上疊羅漢拿頂,這些高難度頂功,于崇貴沒少吃苦練。于崇貴15歲時,他的頂功已技術嫻熟,被雜技團長關玉和看中,關團長在天橋等地表演雜技時,總邀請于崇貴參加,讓于崇貴表演頂功,每天給于崇貴一塊錢。練頂功掙錢,在朝外南下坡地區(qū)他是第一人。
練武,于崇貴的身體條件不是太好,11歲時跟大哥趕車運輸,裝木料時一根直徑1尺多的圓樹干,砸在了他的腿上,大哥于崇福見到后搬開了樹干,于崇貴的右腿骨斷了三截,雖然骨頭接上了,但兩條腿一長一短,于崇貴以過人的毅力刻苦訓練。于崇貴練摔跤,家門口就有摔跤場,大哥于崇福是京城摔跤名家金寶生的弟子,1957年,于崇福擔任朝陽區(qū)摔跤教練,培養(yǎng)了近百名徒弟。于家哥五個個個會摔跤,于崇貴摔跤的姿勢十分好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崇貴三哥退休已多年,由于每天堅持鍛煉,吃嗎嗎香躺下就著,身體什么毛病都沒有,好身體好心態(tài)令我們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