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堯翔
由于習慣,人們往往向前尋找希望、尋找美景。所以我們常說:希望在前、曙光在前。殊不知,有時當你回頭的一剎那,也能看到你之前竭盡全力卻不能看到的風景.
記得上次去廬山爬五老峰,我們一行人拼命向前,一心想上去看那三疊泉??僧斘覀兙A邅淼饺B泉時.并沒看到我們想象中的恢弘之美,心中自是有些悵然。就在此時.站在峰頂?shù)奈覀兓仡^一望.遠處長江滾滾,鄱湖淼淼——腳下絕山獻爭高,峭壁森然;萬壑流響,懸泉飛瀉。此時此刻,先前的那點悵惘早已一掃而空,萬千豪邁之情油然而生。唐朝王勃筆下“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鏡頭配上小橋流水的聲音,輪番播放起來。此刻在我的心里,五老峰已成了巨人,成了天神。于是隨即口占一絕:“廬山五老守天門,不懼薩得不信神。但愿南海添巨艦,長劍在手衛(wèi)和平。”
回頭是一種智慧。當年面對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好不容易渡過赤水的紅軍.在毛主席的指揮下三次回頭,四渡赤水,弄得敵軍暈頭轉向。原來每一次渡河成功后,只要向前,等待紅軍的都將是滅頂之災。正是當年這三次巧妙的回頭.讓正處絕境的紅軍找到了戰(zhàn)機,贏得了勝利。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小覷回頭.認為只有一往無前才是勇氣.只有百折不回才見精神。其實不然,回頭不僅值得肯定,更重要的是回頭還是一種法則。
試想一下,長江大河以其不可擋的氣勢,沖開一座座大山之后.如果不迂回九曲.而是一瀉而下.那情形恐怕就不是“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而是地沒有東南了呀。因為那一瀉千里之威早就裹挾一切沖向大海了.哪里還有東南之地呀。然而,大自然的法則并不允許這樣.而是讓這些大江大河在沖開巨缺之后.來一個回旋.來幾個蜿蜒曲折.讓這些脫韁之水收斂那一往無前的野性,在回旋中變得溫順馴良,從而澤惠山川萬物。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只知一味向前,不知進退,不知回頭,自然免不了“頭撞南墻”。就連大自然都懂得回頭,我們更應該在生活中知進退,在該回頭的時候學會回頭。
點評
早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意思就是文章要反映時代的心聲,符合時代的要求。本文作者雖然還只是一個中學生.可他這篇隨筆散文將自己登山的感受與南海的緊張局勢聯(lián)系在一起。與四渡赤水的歷史聯(lián)系在一起.俯拾之間.自然成文.既反映了作者選材于信手之間.更體現(xiàn)了作者胸懷之廣闊。文章布局自然.條分理析之間.將回頭的作用剖析得情、理、趣皆備,不能不說這是一篇非常優(yōu)秀的中學生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