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_續(xù)慧穎
拋出問題的筆者其實也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回答不好還可能遭遇人身攻擊。但關(guān)于如何判斷鮮還是有跡可循的。
河鮮與海鮮更為接近,因為部分河鮮都有下海產(chǎn)卵的習性如河鰻,或者部分海魚會回河里產(chǎn)卵,如鮭魚,所以這兩者的口感差異可歸類。
海鮮的鮮,鮮在“新”上。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水的浮力不同,需要適應高壓強低海拔的海域,海魚的肉質(zhì)比河魚的筋道;而河鮮最大的問題在于泥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泥味,判斷一道河鮮鮮不鮮,處理得好不好,如何處理泥味是關(guān)鍵。生活在長江流域的人們,對于江鮮有一種神圣的仰望。其中長江三鮮(河豚、鰣魚刀魚)中的野生鰣魚更是魚中蛟龍。如果在魚類中必須選出一道殿堂級的菜肴,可能還是鰣魚。而江鮮和海鮮的最佳賞味期不同,海鮮取決于魚訊期,而江鮮則講究“嘗頭鮮”。
圍湖而居的江南人,則以湖鮮的精致著稱。說起“鮮”這個字,江南人是獨有一番見解的。比如我就聽江南老太太說過:“《紅樓夢》里吃的那些東西,說到底,還是粗糙。什么鵝油卷、豆腐皮包子、糟鴨掌,連條魚都不吃,哪里談得上‘精致’二字!”而相比之下,湖鮮中的殼類如大閘蟹最得人心,必須在此為湖鮮代表打個CALL。
豆腐腦到底吃甜吃咸,冬至到底吃餃子還是湯圓?問題還沒有回答清楚,那邊甜咸粽子已經(jīng)打起來了,另外一邊關(guān)于餛飩的混戰(zhàn)更是激烈,來自天南地北中五個門派的餛飩正在激戰(zhàn)。但如果我此刻拋出地大物博的中國到底哪里的水產(chǎn)最鮮?想必可以終結(jié)以上所有小型戰(zhàn)爭,畢竟,食鮮這件事情,是動物界的永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