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派詩人 蔣偉棠
2016年完結(jié)的時候,我曾不無沮喪地把那一年形容為“積讀之年”,所謂“積讀”是日語,就是“把很多書買回家卻沒有讀”的意思。誰知2017年隨著兒女長大,我的自由時間更少,積讀差點變成了無讀,我心有不甘,決定改變以往那種系統(tǒng)讀書法,采取任性的“閃讀”方式,也就是游擊戰(zhàn)式閱讀,想讀就讀、讀到那兒算那兒,讀完就跑……
這樣的閱讀,非功利性,會有更大樂趣。比如說,我一貫愛讀古詩,尤其是冷門的古詩,像遺民詩——臺灣學者高嘉謙《遺民丶疆界與現(xiàn)代性》是我去年讀的第一本學術(shù)著作,然后就乘興繼續(xù)讀顧隨先生的種種經(jīng)典講習——他可能是遺民當中最有精氣神的。
2017年最浪漫的,是給一個女孩讀古詩,女孩是一歲的女兒,古詩是一冊精裝《簡齋詩集》,陳與義是所謂宋詩一祖三宗里最少人理解的一位,高度精練又深情沉重,與搖籃中女兒的稚氣相映成趣:簡齋其實心性清麗。此外讀了不少華東師大出版社的清代名家詞選刊系列,都是罕見好書。
讀詩是這喘不過氣來的生活里最大的享受,多虧了詩人們的惺惺相惜,他們估計也猜不到他們的寫作能給予一個同行這么大的力量,甚至不在乎是否詩觀相符、詩風相投,只要想及在同一個孤獨的星球上,有一些人像自己一樣沉醉在文字的魔法中,以此魔法抗衡虛無的命運、缺乏想象力的現(xiàn)實,驕傲難免充溢胸懷。
因此值得記下2017年我讀過他們詩集的這些名字:
凱洛·安·達菲
蒙塔萊
布羅茨基
達維許
布考斯基
格林拜恩
莎朗·歐茨
大岡信
金子美鈴
高村光太郎
喬治·西爾泰什
艾呂雅
普雷維爾
薩巴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阿赫瑪托娃
貢薩洛·羅哈斯
策蘭
巴赫曼
瓦烈赫
西蒙·阿米蒂奇
費林蓋蒂
翁達杰
鮑勃·迪倫……
還有華語詩人:
周云蓬
席亞兵
灰娃
徐蕪城
陳李才
梁莉姿
曾淦賢
黃岡
唐捐
楊澤
黃粱
AI小冰……
有些詩人,必須讀全集,才能驚嘆她的偉大。比如安娜·阿赫瑪托娃,以前只道她是神秘的抒情女神,但完整地讀了她中后期的大型組詩,才知道她如何在曼德斯塔姆、帕斯捷爾納克等男詩人被噤聲之后,如何肩負起整個俄羅斯苦難的命運。
全年讀得最舒暢,也最為依依不舍不想讀完的,是非虛構(gòu)文學,西爾萬·泰松的《西伯利亞森林中》,那樣徹底離群索居的貝加爾湖畔的隱居生活,和我這一年的家居日常最為大相徑庭,恰恰因為這樣它吸引我沉浸其中,試圖找出我生命中本應(yīng)存在的寂寞冷峻。
讀小說感觸最深的,是讀波拉尼奧,《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的每一篇小說都把人心絞碎,讓人突然明白了他所謂的“現(xiàn)實以下主義”是什么??墒遣ɡ釆W也是我今年最大遺憾,他的詩集《未知大學》幾經(jīng)波折,無論出版社的贈書,還是我自己購買的,都沒有來到我手上。
因而2017年我最后的閱讀獻給了一套八本的鮑勃·迪倫詩歌集,波瀾起伏,簡直像目擊美國半個世紀的精神史,也更為了解這個我青年時的絕對偶像的十八重人格。他在42歲時已經(jīng)好像經(jīng)過了好幾個人的生命,這么看來,我還得再加折騰,才能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