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曹放
近代 齊白石《清供圖》
沒有名花,沒有佳果,花瓶里插些啥呢?插上一桿雞毛撣子吧。哎,你說太單調了,那就再加個撓癢癢的“不求人”吧。齊白石鋪展開宣紙,濡了濡畫筆,兼工筆帶寫意,畫下了一幅《清供圖》。這是1922年的農歷七月。是年,歲在壬戌。六十歲的齊白石喜憂參半。喜的是,他這個木匠出身的畫家闖蕩京師十多年后,終于站穩(wěn)了腳跟。6月20日,把家眷從湖南湘潭老家接到了北京,定居在西四大院胡同三道柵欄,再也不用單身一人寄居在南城的寺廟里了。憂的是,剛剛安頓定居下來,不到一個月,長孫卻因以往的貧病交加,熬不住,走了。
齊白石對求作者說,字里行間盡顯真性情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一道景致,略通文墨的人,或者家境殷實的人,每到年節(jié)都要繪制或懸掛一張《清供圖》。6月20日,家眷來了,終于能在北京定居下來了,齊白石有點小小的興奮,于是,繪制了這幅《清供圖》。但畢竟,家中并不寬裕,沒有名花,沒有佳果。于是,花瓶里,他就畫上了雞毛撣子和撓癢癢的“不求人”。再添上一個陶壺一只陶杯吧,可以酒可以茶,一遣愁腸。年底了,朋友榮軒是幫襯過他的鄰居,送他一幅畫吧。于是題款,題寫的是:“榮軒仁兄雅正,時壬戌同居京師,此畫前七月為君制,今冬題。白石贈?!本攀赀^去了。今天,丁酉隆冬時節(jié),細品白石先生這幅畫作,在平?,嵭贾?,我有了一種深沉的感動,有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給了我寒風中的溫暖。
雞毛撣子,家常的什物,什么寓意呢?表層上看,是清貧,是日常生活的煙火氣。往細里想,哦,是要掃蕩塵埃??!撓癢癢的“不求人”,怎登得了大雅之堂?居然,白石先生也將它入畫,也是別有深意嗎?哦,“不求人”,是“莫向外求”??!冷眼看世,掃蕩塵埃;內力自定,莫向外求,一種傲岸不屈的風骨??!但,并不是去做苦行僧,還要一壺酒或是一壺茶呢,詩酒趁年華。
畫面上雖是素樸的家常什物,但卻呈現(xiàn)出一種難得的美感。你看,既氤氳著人間煙火,又升騰著君子清氣。它是平常的,又是新奇的。平常的是,雞毛撣子、“不求人”、土陶壺,這都是些土得掉渣的東西;新奇的是,這些從來就不可能是歲朝清供的物品,在白石先生的筆下,居然成了歲朝清供圖這種文采高致博古畫的題材。誰曾見過呀?沒有!前無古人。
齊白石晚年書法作品
平常的是,用色自然真切,還原了家常的景致;新奇的是,他采用的是沒骨畫法,以色做墨,筆線墨暈,筆意看似簡潔,實則渾厚。平常的是,他的構圖如同家居擺設一樣,是生活場景的真實還原;新奇的是,畫面上這種高低錯落,卻有一種抱樸懷真、泰然自若、自得其樂的人格境界。
齊白石,我真心喜愛他!最喜歡的,就是他將人間煙火與君子清氣交相融匯在一起了。“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這是他1930年的《庚午直白》。有人說他小氣、摳門、愛財,但是他也要安身立命呀,這樣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錯了嗎?沒錯呀!而且,他是那么的真率坦蕩,而不偷雞摸狗,更不矯揉做作……“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边@是1940年齊白石先生的《八十老人拜白》。如果你了解這篇拜白的歷史背景,我相信,你會同我一樣,向白石老人脫帽、鞠躬、致敬。那是日寇侵華的年代,日本侵略者,不見!綿里藏針,這是怎樣的風骨,這是怎樣的浩然正氣。
辭舊迎新的鞭炮聲漸漸炸響了,讀罷白石先生這幅《清供圖》,我拿起了雞毛撣子,新的一年,如同往年一樣,時不時,掃一掃塵埃吧。又拿起撓癢癢的“不求人”,仔細地端詳了好一會兒,對,莫向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