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胡玉峰
進入臘月,有種味道一直縈繞在心頭,那便是家鄉(xiāng)疊紅薯糖的味道。思緒回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豫東地區(qū)多種植紅薯,一來糊口,二來過年時疊紅薯糖招待客人。
疊糖,既是一種食品加工方法,又指一種當?shù)丶彝プ灾频奶枪?,是春?jié)期間北方地區(qū)傳統(tǒng)的甜類零食。
雪花紛紛飄落時,不知哪個調(diào)皮的孩子燃起一支鞭炮,在雪地里炸響,濃烈的火藥味伴隨著雪花在村莊中彌漫開來。老人們扳著指頭算算日子,年關了,該熬紅薯糖疊糖了。
熬紅薯糖前,人們要趁幾天陽光充足的日子,將紅薯從地窖里拎出來。孩子們?yōu)榱四茉琰c兒過過口癮,不顧紅薯窖里黑暗潮濕、老鼠驚嚇,倒樂意承擔此項“任務”。將紅薯在陽光下暴曬把紅薯內(nèi)的淀粉轉化為糖,婦女們將大麥芽用饃筐提前淘洗干凈。熬紅薯糖,大麥芽必不可少,因為它利水,要將大麥早晚一次用溫水沖洗,飯后放進鍋里加溫促使生長,待長出一寸多長的嫩芽時,就可以熬糖了。
熬糖時,人們要將紅薯刮洗干凈,切成薄片,放入地鍋中大火蒸煮,徹底蒸透后,要邊用棍子將紅薯攪拌成糊狀,邊摻入水和搗碎的大麥芽。接下來,就是出糖了。那是男人們的“重頭戲”,將長凳的一頭洗凈擦干,用稀布做的布兜把原料從鍋里“請出來”,放在長凳上反復揉壓,紅薯槳便緩緩地流出來,這就是糖汁,往往一大鍋紅薯才能擠出兩盆,然后將擠出的糖汁放入鍋中繼續(xù)添柴熬煮,邊熬邊攪動,這時候全憑多年經(jīng)驗,待汁液拉成絲狀,就要迅速熄火出鍋。婦女們早已將炒熟的面粉在案板上攤開鋪勻,同時要把出鍋的糖稀和著面粉迅速地揉按,分成均勻的糖塊,一層面粉一層糖反復揉,拉扯成長條,快刀切成小塊,面糖便成了;摻入炒熟的芝麻、花生仁,摻勻揉搓,利刀切成薄片,芝麻糖、花生糖便大功告成了,整個過程就一個“慌”字。因此人們形容做事慌張,就常說“慌得像疊糖一樣”。
疊糖的時候,孩子們是不能近前的,總是邊流口水邊眼巴巴地望著,等疊好糖后好“賞賜”幾塊,也有“不安分”的“搗蛋鬼”在長輩們的呵斥聲中已將疊好的糖塊塞進口中,跑遠了……長輩們總是將疊好的糖塊放進木箱的最深處,不到過年客人到來,是不會拿出的,以至于每次放學回到家中都會忍不住多看木箱幾眼。
現(xiàn)在每逢過年,“大白兔”“阿爾卑斯”等各種糖果早已擺滿桌子,家鄉(xiāng)的疊糖又有幾人記得呢?那個因一塊疊糖被長輩們呵斥、追趕的“搗蛋鬼”是你、是我,還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