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導讀:
上學期期末,我們在讀書課上將《小文》系列的繪本都讀完了。孩子們讀得很開心,都愛上了這個充滿了奇思妙想、敢想敢做、古靈精怪的小文。暑假前,我跟孩子們商量,假期里寫一篇《我家的小文》,寫一寫自己小時候做的有意思的事情。
《小文》作者講評:
《小文》的作者王若文老師說:“我很高興孩子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這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孩子們的聯(lián)想能力,表達欲望和對大人的信任。孩子寫作的技巧以后是可以慢慢引導的。比較西方的孩子,寫作不是我們的擅長,因為孩子和老師們都忙于應付應試考試。你能帶領孩子們在繪本故事的啟發(fā)下寫作,是孩子們的福氣,新教育的福音!”
中西思維差異:
在我表達了希望王老師說一說誰的比較出色的意愿時,王老師這樣回復我:“孩子們的故事各有千秋,比較誰的故事最好是西方教學中比較忌諱的。作為教師,我們只能針對每個孩子的故事指出來哪點好,為什么好。這是需要時間的,我目前趕著準備一批書的英文版,以后有時間和孩子們深度交流寫作。告訴孩子們好作品要反復打磨?!?/p>
老師的思考:
王老師的話也引發(fā)了我的思考。國內(nèi)的幾乎所有的學校和幼兒園,無不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比較、評比,孩子們往往會在被評判誰最厲害誰最能的評價中迷失了自己。接手這一批學生時,我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并盡力讓自己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上想到這一點,但是不可避免的,我還是會有隨著教育的導向隨波逐流的時候。今后我也會多想一想,不斷調(diào)整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