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翔
在古代,想當文官,必須讀書。
這些人里讀書最辛苦的要算孫康和車胤。孫康是晉國人,少時酷愛讀書,很想夜以繼日地讀,但家境貧寒,無錢買燈油,到了冬天,晝短夜長,漫漫長夜只有默默背誦或回憶白天讀過的書。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寒冷,一連下了幾場大雪。夜晚,他擁著單薄的被子,聽著呼嘯的寒風,正在床上背書,突然發(fā)現(xiàn)窗口越來越亮,披衣出門一看,原來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孫康突然靈機一動,借著雪光是否可以看書?拿竹簡出來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小油燈還強。從此以后,孫康經(jīng)常夜里蹲在雪地里映著雪光苦讀。晉朝的車胤與孫康類似,沒錢買香油點燈讀書,夏天的夜晚,就用白絹做成透光的袋子,裝幾十只螢火蟲照著書本讀。小時候,我讀了“螢囊映雪”的典故,很不以為然,這樣讀書不是很快就將眼睛看壞了嗎?以后還怎么讀呢?夏夜我愛捉螢火蟲玩,有一晚我捉了幾十只裝進透明塑料袋里,拿書本靠近看,根本看不見字,我疑心“螢囊映雪”是古人編出來的。
讀書最輕松的可能是陶淵明,因為他最沒有功利心。用他自己的話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最欣賞這種讀書的態(tài)度。
讀書最下得了狠心的要算蘇秦。他頭次出山,灰頭土臉大敗而回,形容枯槁,衣衫襤褸。家人對他很冷淡,妻子不理他。嫂子也看不起他。他下定決心,要發(fā)奮讀書,做一番大事。他晝夜苦讀,讀書到深夜時,非常疲倦,常常打盹。為了克服困乏,他想出一個辦法,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使自己保持清醒,繼續(xù)讀書,最后鮮血都流到了腳上。再次出山時想必他的大腿早已錐痕累累,以后周游列國,配六國相印,得到的榮譽未必有大腿的傷疤多。
讀書最靜得下心的也許是狄仁杰和范仲淹。狄仁杰少時,家中有個門人被害,衙門里來人調(diào)查,家里吵得厲害,他若無其事地念書。小吏上前責問他,狄少年答日:“我正在書中與圣賢對話,哪有閑工夫跟你這俗吏說話?”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時,一次宋真宗路過,諸院生爭往觀望,唯獨他坐誦如舊。同窗很奇怪,說:“皇帝來了,你還不去看?”他說:“日后再見,也未必晚?!焙眉一?,比有人乘軒冕過門而仍然讀書不顧的管寧更厲害。
(暮春摘自《邵陽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