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勤
(山西省農村信用聯(lián)社 山西 太原 030012)
1948年毛澤東發(fā)表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以下稱《談話》)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經(jīng)典文獻。70年過去了,這篇談話仍然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對指導新時代的新聞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既是革命斗爭的領導者,更是一位戰(zhàn)略思想的締造者和革命理論的開拓者。他在對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不同凡響的戰(zhàn)略布局中,不僅涉及政治、軍事領域,還包括宣傳思想領域,尤其重視黨報的重要作用。20世紀四十年代,毛澤東同志親自指導了《解放日報》的改版工作,使之成為完全意義上的黨報。
1948年3月24日,毛澤東從延安出發(fā)東渡黃河進入山西,4月1日到達呂梁興縣蔡家崖村晉綏分局所在地。4月2日毛澤東會見了《晉綏日報》采編人員和新華社晉綏總分社編輯同志們,并作做出了重要談話。談話內容主要圍繞當時晉綏邊區(qū)的土改宣傳問題展開,但談話的重要意義在于無產階級黨報如何加強黨和群眾的聯(lián)系。這篇談話是黨新聞思想承上啟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從較長的歷史期間看,當時全國解放戰(zhàn)爭已經(jīng)進入最后階段,黨正在從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轉變,黨的新聞輿論思想也開始向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轉移1。這篇講話是我黨新聞史上的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jīng)典文獻,代表著我黨對黨報性質、任務等新聞觀的基本成熟。
毛澤東在《談話》中指出,黨報的作用和力量非常強大,它能夠讓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以及工作方法迅速而廣泛地與群眾見面2,切實擔負起教育群眾的任務。
毛澤東非常重視調查研究,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3。因此,他在本次《談話》中同樣指出,“報社的同志應當輪流出去參加一個時期的群眾工作”4,這一提法明確了黨的新聞實踐觀,是對其一貫倡導的深入調查研究作風的繼續(xù)和發(fā)展。
《談話》指出,要通過報紙讓群眾認識到黨的政策和群眾利益的一致性,要“教育群眾,讓群眾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務和黨的方針政策”5,將群眾團結起來,為群眾自己的利益奮斗。只有“齊心來做”,才能夠把黨的政策落實好,貫徹好。
毛澤東特別強調黨和人民群眾對辦報的重要性,廣泛增加人民的參與度,不能關起門來少數(shù)人辦報,辦報紙就是進行群眾教育的辦法之一。“通過報紙加強黨和群眾的聯(lián)系,這是黨工作過程中不可小看且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p>
毛澤東強調:“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因此,提出了“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7的辦報風格,要求“把報紙辦得引人入勝”。
本次談話是在我黨由革命向執(zhí)政轉變的關鍵時期、黨的新聞輿論思想開始向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轉移階段形成的一篇經(jīng)典文獻,在中國新聞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本次談話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黨報理論基本形成。毛澤東同志本次談話從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對黨新聞事業(yè)的使命任務、功能作用、指導方針、工作原則、報道策略與方法以及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刻的闡述,其思想內涵極為豐富。
這次談話內容成為中國新聞史發(fā)展的重要文獻,被收錄于《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本次談話提出的中國共產黨人黨報思想的三大原則(堅持黨性原則、堅持真實性原則、堅持群眾性原則),成為我國新聞工作長期遵循的指導思想。
本次談話也是我黨領導下的新聞工作隊伍,進行的第一次職業(yè)精神與職業(yè)道德教育活動,對新聞隊伍建設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盡管毛澤東同志的這篇談話發(fā)表于70年前,但現(xiàn)今重溫談話依然具有指導意義。通過這次談話能夠深刻領會其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這對新時期學習和踐行習近平新聞思想,做好新聞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習近平指出:“黨的主要媒體闡釋黨中央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偉大實踐和精神風貌,唱響了主旋律,傳播了正能量,激發(fā)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這與毛澤東當年談話中強調的要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群眾、團結群眾,獲得群眾的認同、擁護與支持,激發(fā)強大革命力量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習近平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經(jīng)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9。這正是對毛澤東同志在《晉綏日報》談話中新聞思想的強調和重申,表明習近平總書記與毛澤東同志的新聞思想是統(tǒng)一的、一脈相承的。習近平強調做好宣傳就要“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10,這與毛澤東同志在談話中提出的“把報紙辦得引人入勝”是完全相符的。習近平總書記經(jīng)常使用非常生動鮮活的語言,其文風和講話風格也正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達到了“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
習近平強調新聞工作者要找準坐標定位,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毛澤東同志當年講“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11。盡管相隔68年,但兩次講話強調的對象完全一致,都是在明確新聞工作宣傳的對象是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12,要求新聞工作要依據(jù)事實反映事實,在報道個別事實的同時,也要把控全局并反映事件以及事實的全貌。這一表述也與毛澤東同志在當年談話中強調的“我們必須堅持真理”13完全吻合。
1.《談話》所提出的三大原則依然是新時代指導黨新聞事業(yè)的理論基石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毛澤東本次談話指出的“堅持黨性原則、堅持真實性原則、堅持群眾性原則”至今依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柱石,其科學內涵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有了更為充盈的內容。這篇談話所講的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強調的黨報和實際的關系、新聞工作者和群眾的關系等問題,對指導新時代新聞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談話》所提出的群眾路線仍然是當前新聞工作的方向
新時期黨的新聞宣傳工作仍然要將報道的空間留給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最大程度地反映群眾意愿,抓住密切聯(lián)系群眾這個著力點,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聽取群眾的意愿,書寫弘揚新時期主旋律的優(yōu)秀新聞作品,為現(xiàn)代化建設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3.《談話》指出的“實踐思想”仍然指導著新時代新聞發(fā)展的新課題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進入新時代,黨的新聞事業(yè)要不斷發(fā)展,必須要結合當下的實際,在新的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因此,毛澤東同志談話中提到的實踐精神,正是新聞工作者應當長期堅持的原則。我們要弘揚其黨報思想的實踐原則,研究時代變遷的實際,作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分析,永遠用實踐精神指導時代發(fā)展的新課題,總結新聞事業(yè)實踐的新經(jīng)驗。
4.《談話》所強調的文風問題仍然是新時代新聞風格的基本要求
在當前社會發(fā)展的新進程中,黨的新聞事業(yè)逐漸調整為黨報、黨刊、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多元化結構。媒體的形式極大豐富,輿論格局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但是從媒體服務對象來看,傳播呈現(xiàn)出更為明顯的分眾化、差異化、草根化趨勢。要更好地適應于今天的新聞宣傳形勢,毛澤東同志在70年前指出的風格要求就顯得更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文風問題,指出“要學會用群眾語言說話”,并用自己的實踐為新聞工作者做出榜樣。正因此,十八大以來,新聞宣傳工作在語言風格上有了顯著變化,明顯更加貼近群眾。
5.《談話》所提出的媒體人素質要求仍然適合新時代要求。毛澤東同志在《談話》中指出,報紙工作人要向群眾學習,要深入基層,通過工作實踐提高自身的經(jīng)驗和能力,“使自己成為有經(jīng)驗的人”。新時期新聞工作隊伍逐漸壯大,許多工作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管新聞事業(yè)如何發(fā)展,新聞工作者依然要俯下身、沉下心,向群眾學習,向基層學習,向實踐學習;依然需要把密切聯(lián)系群眾作為改進新聞報道的出發(fā)點、著力點和落腳點。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反映出時代特色的宣傳報道文章。
總之,毛澤東的這篇《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對我國新聞理論做出了重大的理論貢獻,在新聞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歷經(jīng)70年風雨,至今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對指導我國新時代新聞工作仍然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和指導價值。
[注釋]
(1)《70年,這篇談話仍熠熠生輝》,人民日報中央廚房,2018-04-11。
(2)《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第1318 頁。
(3)同上書,第109頁。
(4)同上書,第1320頁。
(5)同上書,第1319頁。
(6)同上書,第836頁。
(7)同上書,第P1322頁。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第332頁。
(9)同上書,第332頁。
(10)同上書,第333頁。
(11)《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第1318頁。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第333頁。
(13)《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3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