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杰 王 苗 李丞杰 賈 超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紅色文化,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造就,是超越時空傳承紅色基因的天然載體。我國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延安是全國紅色革命舊址數(shù)量最多、分布最廣、規(guī)格最高的地方。延安共有革命舊址445處,遍布全市13個縣區(qū),僅市區(qū)就有168處,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黨中央在延安時留存的重要舊址。延安革命遺址、瓦窯堡革命舊址、洛川會議舊址等5處18個單位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楊家?guī)X革命舊址等13處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
通過此次調研和結論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而“傳播成效”是弘揚和宣傳紅色文化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瓶頸”性難題。為了讓紅色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全國各地積極整合現(xiàn)有的紅色資源,結合新的時代特點,以新的傳播載體和平臺,將紅色文化講活用活,成為新時代激勵人們奮勇向前的一股強大精神力量。通過研究延安紅色文化基地,發(fā)現(xiàn)紅色精神的學習方式亟待改善。新媒體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載體、新平臺和新方式,合理利用新媒體,不僅有利于深入萃取紅色文化的基因密碼,而且有利于紅色文化在現(xiàn)代性境遇下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延安作為紅色旅游資源尤為豐富的地區(qū),成為各學校和政府機關組織紅色文化學習的重要目的地,然而,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超過30%的游客是通過集體學習的方式參觀紅色基地,學習紅色精神;在年齡分段中,超過60%游客年齡在35歲以上??梢缘贸?,延安作為紅色精神的重要發(fā)源地,游客群體年齡普遍偏大,同時,以集體學習方式的游客居多。
調查發(fā)現(xiàn),將近70%的游客來自陜西省內的各個地區(qū),5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以朋友推薦或者自行了解的方式獲得延安紅色文化學習方面的信息[2]。延安在打造“紅色旅游”城市中,始終未能在全國各地擴大宣傳范圍,同時,宣傳途徑單一,僅局限在紅色基地的參觀學習,未能吸引到青少年的眼球。
一方面,在打造紅色基地過程中,對紅色文化的傳播,紅色學習基地主要采取的是導游講解的方式。這種方式的缺陷在于只注重游客對紅色文化的輸入而非輸出,游客總是在被動地了解,而非真實感受到紅色精神的真正內涵,導致游客缺乏代入感。
另一方面,紅色基地也普遍出現(xiàn)了過于迎合游客的傳播形式。就接收信息的難易度而言。游客天生就容易對“逸聞趣事”感興趣。一些傳播者簡單的投其所好,在傳播形式和選題內容上盡力去“迎合”游客。忽略自身應有的“引導者”角色。這種從“引導游客”向“迎合游客”的轉變,直接導致了紅色文化傳播活動中的某種“低俗化”傾向。
在延安,現(xiàn)在的紅色旅游路線仍是一片空白。盡管在延安市區(qū)遍布多個重要的紅色學習基地,卻并沒有紅色專線將其進行連接整合,更缺乏到達梁家河等重要學習基地的公交路線。因此,有必要在延安對紅色景區(qū)進行規(guī)劃,設計紅色學習路線,整合包括洛川會議、梁家河在內的學習基地,以形成合理的紅色學習路線。
延安紅色文化在依托“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下,挖掘自身特色,彰顯自身文化的深刻內涵,將紅色文化的學習和網絡科技有機融合,加強延安紅色文化的深度宣傳,提高延安紅色旅游的社會效益。
第一,將傳統(tǒng)紅色文化資源與多媒體技術有機整合,建立延安特色紅色文化形象。延安紅色文化的網絡化發(fā)展,需要通過微電影、OTA網站、網絡VCR等形式樹立更立體、更突出的精神形象。例如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的“紅色地圖”,游客可以通過地圖上的電子標簽掃描二維碼進行瀏覽或下載,方便瀏覽“紅色文化之旅”。
第二,合理利用紅色旅游的宣傳服務,進而帶動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紅色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是紅色文化學習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當?shù)芈糜喂芾聿块T做好相關紅色旅游各階段的網上咨詢服務,通過自有媒體了解游客的反饋建議,加強管理部門、服務人員、游客間的有效溝通,從而在發(fā)掘潛在客戶的同時,提高延安紅色文化學習的個性化形象。
延安作為“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大部分以參觀學習為主,游客參與度低。而紅色文化學習不僅是單純的瀏覽參觀,更重要的是通過“沉浸式”體驗,感受革命紀念地、事跡、標志物背后的革命精神,由此,打造紅色文化教育一體化就尤為重要。
將歷史人物和革命事件基本還原,讓游客親身體驗抗戰(zhàn)時期的場景,切身感受當時先輩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延安精神。同時,延安需將文化、旅游、影視演繹、餐飲、休閑等項目逐步一體化,整合延安紅色文化資源和產業(yè)資源,推動延安經濟的發(fā)展。
除此之外,還要培養(yǎng)專業(yè)的服務型人才,紅色文化代表著國家歷史的積淀,紅色文化的傳承不僅是知識的單一輸入輸出,還要通過還原歷史人物的方式,讓更多的中國人感受并學習紅色文化。這類集文化傳播和指導體驗于一身的專業(yè)性服務人才,在提高服務質量、發(fā)展紅色文化中也起重要作用。
延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當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財富,青年人群對直觀生動、感染力強的革命光輝業(yè)績都懷有崇敬之情,這也是傳承和弘揚革命傳統(tǒng)的內在動力[3]。
延安需根據(jù)本地的特色加以開發(fā)挖掘,在“互聯(lián)網+紅色文化”的宣傳模式下,將紅色文化通過網絡活躍在青年人群的眼前,潛移默化中影響并激勵著青年人群,同時結合良好的“沉浸式”體驗環(huán)境,吸引當代青年人群對傳統(tǒng)紅色文化的求知欲,從而使延安成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
在發(fā)揮其紅色文化教育作用的同時,將以“紅色文化”為主要內容,編寫教材,并將重要紅色遺址作為青少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示范基地,組織青少年到基地零距離參觀體驗。例如廣東肇慶市在2018年1月新增了7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突出主題內涵,創(chuàng)新教育手段,在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習知識、愛國愛黨、繼承傳統(tǒng)、提升道德、陶冶情操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延安也需將其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內涵和時代精神緊密結合,引導當代青年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念、社會主義觀念,養(yǎng)成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紅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