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芹
2017年10月,我從武漢廣播電視臺科技生活頻道借調(diào)到記協(xié),和詹小林副總編輯、戚昌慧秘書長、武漢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陳海東老師一起參與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歷史陳列館的建設(shè)。從撰寫電視稿到做項目,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多年記者生涯形成的思維模式讓我思考的第一件事是——找一個開始。
什么是“青記”?哪里是它的開始?什么又是它的靈魂?我們該怎樣從蒙塵的歷史、模糊的記憶中找尋它的“初心面目”展示出來,讓它重新變得生動、鮮明、雋永,歷歷在目,觸手可及?帶著這樣的探索之心,我們踏上了追尋之路。
位于上海山西南路200號的南京飯店,是一棟歷經(jīng)80多年風雨滄桑的老建筑,今天又因承載的歷史人文內(nèi)涵而成為上海新的文化地標,這里是我們探尋之路的第一站。
1937年11月8日,一群進步青年新聞工作者正是在這所飯店的房間里商議成立了“中國青年記者協(xié)會”。起初,我滿懷著好奇,為什么“青記”的故事是從這所飯店開始的呢?翻閱歷史得知,“青記”之所以在南京飯店成立,得益于它獨特的環(huán)境。20世紀30年代距離南京飯店不遠的望平街,是當時中國報館最為集聚之所,《申報》等30多家報館集聚于此,有報館街之稱。離望平街最近,位于租界內(nèi)的南京飯店是記者們常常聚會座談,商議選題,探討問題的場所之一,“青記”在這里誕生自然也順理成章。
沿著木樓梯拾級而上,“青記”成立會址紀念館呈現(xiàn)在眼前。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塊塊銘牌泛著歲月的柔光,聽著老式收音機里播放的慷慨激昂的“記者之歌”,讓我們一行人似乎穿越時光之海,以“3D模式”回到了八十年前的那個夜晚,體驗著“青記”創(chuàng)始時的足跡——
1937年11月8日夜晚,蘇州河兩岸火光沖天。這一天,幾十萬中國軍隊正從閘北撤往蘇州河南岸。整座城市,被隆隆炮聲籠罩,街面上空無一人,夜色中一片死寂。入夜七點,卻有15名年輕記者,從各方匯聚到南京飯店的這間房里。他們代表24位發(fā)起人,在飯店召開了一次會議——發(fā)起成立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xié)會。
房間不大,當年15人坐在一起可能略顯擁擠。他們當時的表情,一定是凝重而憂郁,激憤而堅韌。是啊,窗外已經(jīng)可以看到鬼子刺刀的寒光,軍隊正在撤退,家園即將陷落。在這個國破家亡,生命朝不保夕的時刻,人們都忙著拖家?guī)Э谔酉蚋踩?,有誰還會冒著炮火和刀光去參加一個會議?
只有他們——“青記”的創(chuàng)始者們。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會議,這是一次在炸彈和機關(guān)槍洗禮中的“誕生”,這是一次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國家生死存亡時刻的表達,更是一次對反人類強權(quán)的宣告——暴力,可以摧毀我們的城池,可以掠奪我們的物資,可是我們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摧毀的!我們手中的筆,即將喚醒中華廣大的肥沃土地上到處都埋著的種子,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土地和人民將永遠存在!
“前進,同志們!我們是青年記者,是文化的戰(zhàn)斗兵。在這偉大的戰(zhàn)斗之中,我們要用鮮血寫出民族的雄姿,我們要用雙手廣播革命的火種?!被厥幵诜块g里的這首《記者之歌》讓在場的我們瞬間理解了“青記”八十年前的這個開始。
血水比淚水更有營養(yǎng),站著比跪著更有力量。
“青記”吹響的是新聞集結(jié)號,讓更多聲音在國家民族的夢想下匯聚,讓思想的光芒照亮國家民族的前路,催生出更多熱血的復蘇。
集結(jié)號吹響五個月之后,1938年3月30日,100多位記者輾轉(zhuǎn)奔赴武漢參加“青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成立宣言》,《宣言》只有700多個字—— “抗戰(zhàn)一定能勝利……我們是愿獻身于新聞事業(yè)有青年精神的記者組合”。會后,多位記者從武漢開赴臺兒莊戰(zhàn)場采訪報道,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一去不回,將熱血灑在了他們熱愛的土地上。
什么是“堅定濃烈的愛國主義”、什么是“舍生取義的英雄主義”、什么是“團結(jié)合作的集體主義”、什么是“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敬業(yè)精神”,這些“青記”的精神都在國家民族的震蕩中得到了檢驗,在抗戰(zhàn)的烽火中得到了闡釋,并且最終凝結(jié)為今日國家與民族精神力量的一部分。建立“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歷史陳列館”,是為了紀念那些逝去的人和物,也是為了弘揚那曾激蕩中華的精氣神。
當我們穿越時光,感受到八十年前“青記”初心和夢想氣息的那一刻,我們內(nèi)心也有一種情感在復蘇。我們也期待給自己一個見證,見證一群記者能否迎接挑戰(zhàn),在陳列館中延續(xù)先輩們的夢想,見證一群展覽行業(yè)的“門外漢”能否來一次精彩跨界,承繼前志,燃燈前行。
我們感覺自己又一次站在見證歷史的起點線上。
真正置身其中,才發(fā)現(xiàn)建一個陳列館絕非易事。
首先是文物、資料收集十分困難。八十年,足以讓小孩長為垂暮老人,讓廢墟變?yōu)槟吧鲁?,讓記憶蒙上厚厚的灰塵。八十年前的抗戰(zhàn)時期,記者們本來就過著極其簡單風雨飄搖的日子,物資及其匱乏,能留存到今天的物品十分有限。
記得我們剛開始收集資料的時候,詹小林副總編輯親自帶著大家周末集體到文物市場上去“淘寶”。一聽說我們要抗戰(zhàn)資料,賣家還蠻自信。再一聽我們要抗戰(zhàn)時期關(guān)于記者的文物資料,頭搖得像撥浪鼓,說市場上不可能有這樣的東西,我當時就有點泄氣。
詹總和戚秘書長鼓勵我們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開始到南京、徐州、臺兒莊、重慶四處尋找資料,上海記協(xié)、重慶記協(xié)、臺兒莊記協(xié)的領(lǐng)導同志非常熱情,給了我們大力的支持,這些珍貴的幫助讓我們有了風雨兼程的勇氣。
旅途中自然有一些艱難。記得我們到南京的當天,當?shù)赝蝗幌麓笥?,溫度陡降,大家都凍得瑟瑟發(fā)抖,差點生病。2018年1月,由于河南下大雪,京廣線停運,在北京查完資料,本來買好上午動車票的詹總和海東老師在火車站等到晚上五點無果,只能退票改簽第二天上午的火車。等他們拖著一堆沉重的資料第二天再次輾轉(zhuǎn)到北京站,竟然得知因為大雪,火車再次延遲,他們只能背著幾十斤的資料在火車站繼續(xù)等待,直到當天下午兩點才坐上了回漢的列車。
跟后面的經(jīng)歷相比,這點旅途中的磨礪還算不了什么。開始建陳列館項目的時候我們十分樂觀,認為建館落成可能就是一兩個月的事情。只要財政資金一到位,找一家展陳公司合作裝修布展,我們自己收集一部分文物,時間抓緊一點,9月份開始著手,那么搶在記者節(jié)的11月8日就可以開館了??墒牵聦嵤?,建陳列館是國家財政資金,必須走資金撥付、招投標流程,這兩項工作的專業(yè)程度和耗時之長完全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所幸武漢市財政局派專家指導我們,記得光是給我們的項目定性(就是我們的項目是屬于集中采購還是分散采購),專家們就拿出了厚厚的幾本分類依據(jù)和我們一條條分析、探討,指導我們?nèi)绾芜\作。等到了需要在政府采購中心走招投標流程的時候,我們又碰到了一個大大的“攔路虎”——政府采購平臺只對有目錄的單位登錄采購,而我們廣電不在目錄里,如果沒有登陸權(quán)限,我們連參加政府采購的資格都沒有!眼看工期在即,可是我們連門都進不了,大伙兒的心里特別焦慮。武漢市委市政府、宣傳部的領(lǐng)導和武漢文博行業(yè)的專家、政府采購中心先后召開了三次協(xié)調(diào)會推進工作,政府的席丹副秘書長還特地到廣電來,坐在記協(xié)狹小的辦公室里現(xiàn)場辦公,最后針對公益事業(yè)特事特辦,歷經(jīng)大半年的時間我們完成了前期所有手續(xù)的準備工作。
期間,當我們的目光從手續(xù)流程上抬起時,“展陳內(nèi)容”成為同時考驗我們的重大命題。
陳列歷史不只是擺出幾頁冰冷的紙張,我們心中對新聞事業(yè)深摯的愛已經(jīng)給了該如何行事的答案。
記得海東老師曾查閱了40多萬字的資料,無數(shù)個夜里奮筆疾書,嘔心瀝血拿出了展陳大綱;
記得中國記協(xié)胡孝漢書記百忙之中還對大綱逐字逐句審看,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見;
記得上海記協(xié)、重慶記協(xié)、臺兒莊記協(xié)、左權(quán)縣記協(xié)的領(lǐng)導們一股腦兒掏出了珍藏的家底和我們分享;
記得武漢市文化局、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博物館、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武漢革命博物館、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的專家們不辭辛勞,冒著武漢的三伏高溫酷暑,數(shù)次參加我們的專家評審會;
記得“青記”的后人范蘇蘇老師、陸良年老師,以及“青記”研究專家們都毫無保留提出意見,每次都讓我們感覺上了一堂歷史課;
記得武漢廣播電視臺何偉臺長為了門口的展臺是做花崗巖還是做成銅制金屬和專班商量了兩個小時;
記得詹小林副總編輯從南京回來的路上,將復印的資料視若珍寶,把最好的位置留給它;
記得戚昌慧老師為了一個展陳紀念物的設(shè)計,國慶節(jié)還泡在設(shè)計公司里和對方溝通;
記得展陳公司的設(shè)計師們?yōu)榱艘话选疤柦恰钡念伾{(diào)色徹夜不眠,連夜修改。
我們紀念這一年的榮耀,也紀念這一年的甘苦,更紀念這一年風雨兼程路上的陪伴。
如今,距離“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歷史陳列館”掀開面紗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我們幾分興奮,也幾分忐忑。
在這個時候,我們回想,80年前,我們的先輩蓽路藍縷,何其艱辛。他們經(jīng)歷了多么復雜的年代,走過了多么長的路。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好的世界,是否有一天當他們追問我們的故事,我們可以說,我們沒有推卸責任,不負歷史的托付?
越是望向歷史深處,我們就越是堅定我們?yōu)橹瞰I了時光的事業(yè)。建好“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歷史陳列館”,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要榮譽,更應該是深深思考,如何形成一個平臺,凝聚一股力量,燃犀舉火,號聲嘹亮,延續(xù)這國家民族的復興之光?
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一個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
今天的中國,民族復興的時代航船已經(jīng)揚帆啟程,兩個百年的夢想正波瀾壯闊地駛向前方。
今天的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發(fā)出的希望之光正照亮歷史斑駁的暗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集體鄉(xiāng)愁,古老中國的全球擔當從來沒有今天這樣耀眼。
今天的武漢,也和著民族復興的節(jié)拍,開啟了邁向現(xiàn)代化、國際化、生態(tài)化,和世界亮點城市的步伐!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穿越八十年的時光之海,中國“青記”依然散發(fā)出熠熠的光芒。對民族國家的永恒之愛,對人類文明的溫暖護持,把個人生命與歷史嬗變、時代進步融匯到一起的剛毅勇氣,到今天,記者們的初心夢想,依然照亮著我們前行的路。
它是過去,它也是現(xiàn)在;它是歷史,它也是未來。
走在中國大地上,這初心,一如既往。
走在中國大地上,這夢想,從未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