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農
(作者系長江日報報業(yè)集團編輯)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是人類永恒的命題,人們追根溯源,審視自我,翹望未來。一句簡單的話語,已然含蓋了這一切的努力。于是,人們時不時會引用這句名言,使用多了后,它漸漸褪去華美的哲學外衣,只剩下光膀子的背心短褲,行走于街頭巷尾。至此,這句名言就“進化”成了俗語,從筆墨痕跡變成了人們刻骨銘心的思想儲備。這似乎就是俗語的形成過程。
那么,這句話又是誰說的呢?出自哪部典籍?為何而說呢?其實,它不誕生于風花雪月的喃呢,也不成就于舊紙堆里的冥思苦想。這句話不是出自哪本書,而是寫在畫布上,是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100多年前的題詞,它是一個自殺未遂者的內心獨白。這就是俗語的前世今生,也是筆者對俗語感興趣的源頭。對于常用或有歧義的部分俗語,筆者試著重新做了解讀,專著近期將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結集出版。
“同貧賤易,同富貴難”這句俗語很有深意。年輕時,我沒弄懂,想都富貴了還有什么難的?后來我懂了,貧窮時,都一心打拼,相安無事;富貴了,誘惑多了,相處反而難了。
這句俗語出自宋代文豪蘇東坡的名言:“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閑散難;忍痛易,忍癢難。人能耐富貴,安閑散,忍癢,真有道之士也?!?/p>
后來,到了明代,已廣為流傳,成了俗語,只是出處已成疑,或不被人重視,連李贄這樣的大學問家也只說是“常言道”了。明·李贄《與焦弱侯書》:“世俗俚語亦有可取之處: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閑散難;忍痛易,忍癢難。”
此俗語到清代就有不少改變了。原來蘇東坡的“處”也還有“同”的意思,也就是包括兩人以上的“相處”的關系,而到清代就成了個人的自我感受。清·魏際瑞言:“忍痛易而忍癢難,忍哭易而忍笑難,忍愁苦易而忍歡娛難,忍貧賤易而忍富貴難,忍威武易而忍柔媚難,忍怒罵易忍嘻笑難。惟難忍也,是所貴乎忍之也?!?/p>
現(xiàn)在流行說“同貧賤易,同富貴難”,可能因為現(xiàn)在的人更加社會化,難與不難都不是個人能夠完成的,還需要別人的眼光來判定。
這句俗語還有一大特色,就是用生理現(xiàn)象來解釋生存狀態(tài):用“忍痛易,忍癢難?!?來比興“處貧賤易,處富貴難”。言下之意:“癢”看似比“痛”舒服,但“危害”更大,所以,蘇東坡才說:“忍癢,真有道之士也?!?/p>
另外,這句俗語從出處來看,是強調個人感受,后來由“處”演變?yōu)椤巴?,就只剩下人的社會屬性了。少了個人感受,多了社會認同。也就缺失了“痛”與“癢”的絕佳比喻,很是可惜。于是,詮釋家只好套用更新的俗語來解釋,—— 什么“有錢就變壞”、“變壞就有錢”之類的胡謅。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出處已經很難找了。有人分析,可能是“三個臭裨將(副將),頂個諸葛亮”的訛傳,即諧音訛傳成俗語。
另外還有兩種說法:一是《字海拾趣》中的解釋:這則俗語來自江南鄉(xiāng)間的“三個臭皮匠,湊成豬革梁”?!柏i革梁”指舊時,為使鞋子結實和美觀,在鞋面上鑲制兩條豬皮包邊的豎梁(今日僧人鞋上仍有此梁),劣等皮匠一人做不好這樣技術較高的活兒,人們就用“三個臭皮匠,湊成豬革梁”譏諷蠢笨之人,“豬革梁”音似“諸葛亮”,俗語就被誤傳了。
第二種說法是“皮匠”指皮影戲表演藝人。皮匠是皮影的制作者,有時也兼為皮影戲的表演者。皮影相傳起源于漢代(公元前200年),到了宋代已能表演完整、生動的三國故事。三國戲是較常見、并且較難演的皮影戲劇目,在民間很受歡迎。皮影通常要用竹棍操縱,皮影人物中的文官(比如諸葛亮)動作比較簡單,操縱時只要用竹棍頂一頂就行了,而武將的動作十分豐富,要有嫻熟的手上工夫,運用推、挑、拈、擦等豐富的技巧才能靈活表演。一般一個人可以操控一個皮影人物;表演技術嫻熟的皮影藝人稱為“把式”,他們一手拿兩個甚至三個皮影,廝殺、對打,都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繚亂;對于新手或者門外漢(臭皮匠)來說,要有好幾個人才能操控一個簡單的皮影人物。于是,就有了像“一個老把式,推挑三結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敝惖乃渍Z,意思是一個高手可以勝過N個菜鳥。后來經過長時間的訛傳,卻變成了今天這樣截然相反的詞義。
這句俗語,一直是不學無術的人或藐視知識的人,攻擊智者或有識之士的盾牌,在一個特定的時期或特定的環(huán)境里,別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就是一個臭皮匠,就可頂三個諸葛亮。因為那是在皮匠鋪子里,或因為當權者也是皮匠出身,他聽不懂諸葛亮在說什么。
網上有云:文革前,一位學者因為說了句“三個臭皮匠頂不上諸葛亮”而被打成右派。其實,很多事實都能證明了這樣一個結論——再多的臭皮匠也頂不過諸葛亮。
是,再多的臭皮匠用計謀打仗頂不過諸葛亮。但制皮就不同了,要是來個偷雞摸狗,那三個諸葛亮也頂不上一個臭皮匠。所以,亂世出英雄,三國出了個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果出自劉備父子之口,那就完了。那諸葛亮最多是皮匠鋪里的大師傅。好在諸葛亮的一生,沒有受到“臭皮匠”的困擾,但后來的“諸葛亮”就沒那么幸運了,既然“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于是,千年下來,“臭皮匠”隨處可見,就讓“諸葛亮”們獨善其身去吧。
沒有劉備,就沒有諸葛亮,這是“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F(xiàn)在問題是“臭皮匠”多,“諸葛亮”少,“劉玄德”沒有。
“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唐詩轉換成的俗語。出自唐代羅隱詩集中,詩題為《自遣》,詩體為“七絕”。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薄娔┳衷瓰椤俺睢保笕艘脮r改作“憂”。
另外,也有記載,說作者為權審,是同時代人,詩的后兩句為:“今宵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當?!闭l抄襲或剽竊了誰的,已無法判定。
“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句引起非常多爭議的俗語。及時行樂,得過且過,頹唐情緒也好;情調消極,有星點憤世嫉俗之意也罷。其實,從作者身世來看:羅隱仕途坎坷,十舉進士而不第。今朝有酒今朝醉一下,一點問題都沒有。只不過,當代人打著古訓“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幌子,喝的不是自家的“酒”,“醉”的也不是地方,很讓“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羅隱蒙冤。
羅隱無職則無責,在自家茅屋里“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叫暢快。
后人對此俗語多少有些誤讀,以為前輩先賢倡導“及時行樂,得過且過”,其實它是作者自我消遣,無奈之舉,并非古人對人生的正常感悟。更不是“消遙法外”的理論依據(jù)。
元代·王曄雜劇《桃花女·第一折》:“那陰陽則不要信他,便準殺也是日后的事。常言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你到后日,再看如何?”
明代·袁于令戲曲《西樓記·第十出》:“倒了兩壺糖酒,醉醺醺只要上床,正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乏鈔又商量?!?/p>
清代·李伯元《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一回》:“我們現(xiàn)在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