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尚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2004年孫某某、陸某某二人共同出資設立了寧波市鄞州潤興服飾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成立后,在他人要求下從事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的非法活動。調查發(fā)現(xiàn),2004-2005年寧波市鄞州潤興服飾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潤興公司”)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共造成國家稅款損失60余萬元。2008年8月,寧波市鄞州國稅局對潤興公司做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該公司補繳稅款并依法加收滯納金,對此鄞州潤興服飾有限責任公司既未提出異議也未在法定期限內履行。其后,當?shù)貒惥謱讣扑蜋z察機關。2008年10月14日,寧波市鄞州檢察院以陸某某及潤興公司涉嫌犯虛開增值稅發(fā)票為由向寧波市鄞州區(qū)人民法院提起公訴。2008年10月21日,陸某某丈夫鄭某代潤興公司向鄞州國稅局繳納了稅款與滯納金,同時委托朋友替潤興公司繳納了罰款。2008年12月16日,鄞州區(qū)人民法院經開庭審理后作出判決,判處潤興公司罰金40萬元,公司法定代表人陸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判決指出因陸某某丈夫鄭某代繳納罰款及滯納金,故對其從輕處罰。
2009年,為追討其代為繳納的稅款、滯納金及罰款,陸某某丈夫鄭某向當?shù)胤ㄔ浩鹪V請求判決潤興公司償還墊付的款項。法院受理后開庭審理此案,庭審過程中潤興公司辯稱鄭某代為繳納罰款及稅金完全是出于為其妻子減輕刑事責任的目的,并不是受潤興公司的委托或者指示而繳納的,因此,對于鄭某繳納的款項潤興公司并無歸還的義務,請求法院駁回訴訟請求。一審法院經審理指出,鄭某委托他人代為繳納稅金及罰款的行為在民法視野中符合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根據法律規(guī)定,作為本人的潤興公司應當償還管理人因管理他人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據此判決潤興公司返還鄭某代墊款項。一審法院判決后,潤興公司不服向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一審法院事實認定正確,法律適用準確,判決維持原判。[1]
該案審理過程中,原被告雙方爭議焦點是陸某某丈夫鄭某代為繳納罰款和稅金的行為能否認定為民法上的無因管理,進而認定潤興公司是否需要返還鄭某代墊款項。那么何為無因管理?無因管理在民法上性質如何認定?無因管理的構建要件為何?無因管理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接下來,本文就對這些問題予以回答。
無因管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法律制度,其源頭可以追溯到羅馬法中的準契約。對于無因管理,學者們的觀點并不一致。臺灣學者王澤鑒教授認為,所謂無因管理“即未受委任,并無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2]。國內學者張俊浩先生則認為,無因管理是“無法定或約定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的行為”[3]。而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之規(guī)定,無因管理即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而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行為。筆者認為,王澤鑒教授對于無因管理概念的表述僅強調“未受委任”,即未受他人委托管理事務,但實際上有些情況下,除了委任產生的義務,法律直接規(guī)定也會產生管理義務,因此其觀點并不準確。張俊浩先生與我國《民法通則》中無因管理的概念則更為合理科學。
綜上,筆者認為民法中的無因管理,就是行為人在沒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作為義務以及當事人依意思自治約定的作為義務,基于管理意思而為他人提供服務或者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
對于無因管理的性質,學術界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準契約說和事實行為說。
準契約說,即認為無因管理在性質上屬于一種準契約。[4]《羅馬法教科書》中指出,羅馬人提到的因準契約而發(fā)生之債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指民法上的無因管理,因為在無因管理關系中,缺乏正式契約所需要的契約協(xié)議。之所以認定無因管理為準契約,是因為無因管理在法律效果上介于契約與侵權責任之間:一方面,契約以當事人之間意思自治達成合意為前提,而無因管理之管理人與本人之間并無委任或者其他合意,因此不能認定為契約;另一方面,無因管理之管理人在管理他人事務過程中并不存在違法,也不屬于侵權。正是由于無因管理在法律上的這種特殊形態(tài),羅馬法中稱無因管理為準契約。將無因管理認定為準契約的觀點,目前已經逐漸被各國民法學界和民事立法所摒棄,但仍有一些國家采用此觀點。例如,法國民法就將無因管理認定為準契約。
事實行為說,即認為無因管理在性質上屬于一種事實行為。[5]無因管理事實行為說是當前司法實務與理論界普遍認可的觀點,該觀點認為無因管理在法律上的性質應當屬于一種事實行為。作為事實行為的無因管理與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準契約不論在構成要件上還是法律效果上均有不同之處:首先,無因管理的構成盡管需要具備“管理他人事務”的主觀意思,但無因管理構成要件中的“管理意思”只是一種主觀狀態(tài)的描述,這與準契約所要求的以發(fā)生特定法律效果為目的的意思表示在實質上并不相同,無因管理并不以意思表示為構成要件;其次,無因管理的法律效果或者構成要件并不因當事人意思自治而發(fā)生變更,完全由法律明文規(guī)定,這與準契約或者法律行為意思自治的本質屬性截然不同;最后,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無因管理在債法中屬于一種法定之債,而非約定之債,將無因管理作為事實行為認定更符合這種法律定位。
筆者認為,無因管理應當屬于民法中的事實行為。首先,無因管理關系中管理人并沒有與本人就管理事務預先進行協(xié)商,沒有達成任何合意,因此不能認定為準契約。其次,無因管理關系中,管理人與本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系法律明文規(guī)定,當事人并不能通過預先約定加以排除或者變更。綜上,無因管理并不屬于準契約。具體而言,無因管理的性質可以從三個角度加以理解。
第一,無因管理與人的主觀意志無關,不屬于事件,而屬于行為。此處“與人的意志無關”并不意味著無因管理關系中沒有當事人意志的參與,而是說無因管理關系中管理人與本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并不因為他們的主觀意志而發(fā)生變動,純由法律預先設定。[6]
第二,無因管理在民法中應認定為事實行為,而非表意行為。因為無因管理關系中,管理人或者本人的意思表示并非必備要素。因此,無因管理不屬于意思行為或表意行為,而屬于事實行為。
第三,無因管理是一種合法行為。民法中根據行為是否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將事實行為區(qū)分為合法的事實行為與不合法的事實行為,而無因管理行為屬于善意為他人管理事務的行為,不但在道德領域受到提倡,更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所以屬于合法的事實行為。[7]
根據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無因管理構成要件一般包括三個:其一,實施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其二,管理他人事務不存在法律規(guī)定或者協(xié)議約定的義務;其三,管理人在管理他人事務時有為他人管理事務的主觀意思。[8]下文將對這三個要件進行詳細分析。
所謂事務,通常是指與他人經濟、人身、財產利益直接相關的且能成為債務目的的事務。無因管理的管理事務范圍非常廣泛,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均有可能被納入無因管理的范疇中來,例如,為了避免他人遭受人身傷害而加以救助、為保全他人聲譽而自發(fā)辟謠的行為、為他人免于或者減輕法律責任而代為履行法律義務的行為,等等,都可能成立無因管理。所以上文案例中陸某某丈夫鄭某代為繳納罰款和稅金的行為就被法院認定為無因管理。無因管理的成立并不以管理行為成功為前提,只要管理實施管理行為并具備其他要件即可構成無因管理,即便管理行為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也不影響無因管理的成立。例如,某人路遇小孩溺水奮勇躍入水中相救,雖然竭盡全力但仍未能救出落水者,這種情況即屬于管理行為不成功,但仍不妨礙其成立無因管理。
但并非所有的事務均能夠構成無因管理的對象。首先,根據法律規(guī)定或者行為性質必須本人親自管理的事務則不得適用無因管理,例如,涉及婚姻、遺贈、遺囑等人身關系的事務,一般需要本人親自所為,其他人一般不得徑自為他人管理。其次,非法事務及違反公序良俗之事務不得適用無因管理。無因管理之立法目的就在于促進社會公眾之間互助共濟的美好風尚,如果管理他人事務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或者違法公共秩序、善良風俗,則不適用無因管理。例如,未受委托為他人販毒提供幫助、為他人走私提供幫助等行為均由于違法而不構成無因管理。
無法定或約定義務就是指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務之時,其并不負有依據法律明文規(guī)定或者協(xié)議約定的實施管理行為的義務。[9]對此,需要從兩個方面理解。首先,管理人實施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并非是基于法律規(guī)定或者協(xié)議約定的義務。例如,警察在執(zhí)行公務時出手制止并抓捕小偷的行為就不屬于無因管理,因為警察制止違法行為是《警察法》所明文規(guī)定的義務,屬于警察根據法律明文規(guī)定所應履行的法定義務。又如,代理人根據被代理人的委任為其處理商業(yè)上的事務也不屬于無因管理,因為代理人的管理行為是根據委托協(xié)議所約定的義務而實施的。其次,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務之時不負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如果行為人在實施管理行為時無法定或者約定義務,但是在實施管理行為后負有相關義務,仍不妨礙無因管理的構成。例如,某人路遇他人房屋失火,遂奮力救火,使得本人免于遭受更大的損害,其后該人考進消防隊,成為消防員,此時雖然管理人負有救火的法定義務,但在其救火之時其并不具備消防員的身份,故其救火行為仍然屬于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的構成在主觀上要求管理人有管理他人事務的意思。[10]對此,應從兩個層面進行解讀。第一個層面,管理人實施管理行為之時應當對被管理事務屬于他人事務有明確的認識和了解,反之如果管理人在實施管理行為時將本屬于他人事務誤以為是自己的事務而加以管理則不屬于無因管理。例如,某甲交電費時誤將某乙家的電費憑單認為是自己家的,遂“代為”繳納,這種情況下由于某甲將他人事務誤認為自己事務,因而并不存在為他人管理事務的主觀意思,故不構成無因管理。第二個層面,管理人在管理他人事務過程中,其主觀目的在于將管理事務產生的收益歸屬與本人,而非為自己或者非本人的第三人謀利。因而即便管理人確實是在清楚了解所管理者系屬他人事務的基礎上而實施管理行為,但如果其主觀上并沒有將管理產生的收益歸于本人的意思,則仍不構成無因管理。不過,根據學術界和司法實務的通行做法,為他人管理事務的意思只需要體現(xiàn)為主觀上利益他人即可,管理人在實施管理行為時既有管理他人事務,利益他人的意思,也有利益自己的意思,仍然屬于無因管理。例如,上文案例中陸某某的丈夫代妻子繳納罰款與稅金主要的目的即在于為其妻子減輕刑事責任,但不能據此否認其為潤興公司管理事務的意思,因此,法官認定其行為構成無因管理。
所謂無因管理的法律效果,即在無因管理關系中,管理人與本人之間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無因管理法律關系中,管理人負有適當管理、通知、繼續(xù)管理、計算等法定義務。
1.適當管理義務
所謂適當管理義務,通常是指管理人應當在不違反本人明確表示或者依據一般理性人的認知能夠推知的主觀意思,本著最有利于本人利益的態(tài)度實施管理行為。無因管理法律關系中,適當管理義務要求管理人勤勉謹慎地管理本人事務。一般來說,管理人是否盡到該義務需要考察其在管理過程中是否盡到與管理自己事務同等程度的注意義務。因此,管理人在管理他人事務時,應當負與處理本人事務同樣程度的注意義務,確保本人利益的最大化保護。
2.通知義務
所謂通知義務,是指管理人在管理他人事務時應當及時向本人或者本人的法定代理人通知其事務的具體情況。畢竟無因管理是在特殊情況或者緊急條件下對他人事務的管理,為了讓本人及時了解其事務的發(fā)展情況從而介入自己事務,法律要求管理人實施管理行為時,如能通知本人,應立即通知本人。如果不能馬上通知,應當在危急情況消除之后通知本人,當本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時,應當通知其監(jiān)護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本人在收到管理人通知后,要么指示管理人停止管理,要么指示管理人繼續(xù)管理,管理人應當根據指示采取措施。
3.繼續(xù)管理義務
所謂繼續(xù)管理義務,是指管理人在本人不能管理事務或者本人死亡尚未確定繼承人等特殊情況下,為了維護本人利益,管理人應當繼續(xù)管理本人事務的義務。一般在本人未接到管理人的通知或者雖然接到通知但暫時無力接管管理事務時,管理人應當承擔繼續(xù)管理的職責。
4.計算義務
所謂計算義務,是指管理人向本人匯報管理情況、交付管理收益等義務。管理人的計算義務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管理人在管理事務結束時應當將管理情況詳細地向本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匯報,使得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知曉管理事務的全貌;其次,管理人應當將在管理他人事務過程中所獲得的應歸屬本人的金錢、財物或者權利全部交付、移轉給本人;最后,管理人為自己的利益使用本人的財產或者財物的,應當歸還給本人,如果使用過程中造成損害的,還應當根據實際損害程度對本人進行賠償,以彌補其損失。
無因管理關系中,管理人享有必要費用償還請求權、債務清償請求權以及損害賠償請求權。
1.必要費用償還請求權
管理人在管理他人事務過程中,所支出的必要費用、有益費用以及上述費用支出造成的利息損失,均有權請求本人予以償還。例如,管理人為將本人送往醫(yī)院搶救而支出的打的費,就屬于必要費用。至于何種費用支出屬于必要的,則應結合管理事務的實際需要加以判斷。
2.債務償還請求權
管理人在管理他人事務過程中,可能會對外承擔一定的債務,如為了籌措某甲的醫(yī)療搶救費,某乙向銀行貸款或者某甲為撲滅某乙房屋大火,隨手抄起某丙家的掃帚滅火造成某丙家掃帚滅失,上述兩種情況下,某乙對于銀行的貸款債務以及對于某丙的損害賠償之債務,均可請求某甲清償。當然,管理人無因管理過程中負擔的債務必須符合一定條件才可請求本人清償,負擔債務與管理事務之間必須具有因果關系且具有必要性,不違反本人可以推知的意思。
3.損害賠償請求權
管理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指管理人因管理他人事務,導致自己遭受人身損害或者財產損失時有權向本人請求損害賠償?shù)臋嗬o因管理關系中,管理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為了全面保障管理人的合法權益,如見義勇為的行為人就可以主張一定的損害賠償,避免發(fā)生“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情況??傊?,只要管理人在無因管理過程中受到人身或者財產損害,并且損害后果的發(fā)生與管理實務之間具備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就應當支持其對本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