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芳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6)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盵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于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全新理論系統(tǒng)。這一理論系統(tǒng)內涵豐富,結構明晰,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在當代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科學概念是黨的十九大首次正式提出的,但作為科學理論體系的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卻是歷史形成的?!盵2]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也是如此。它絕不是形成于一朝一夕,而是在歷史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文化建設,促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不斷向前發(fā)展。以時間為脈絡往前追溯,依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歷次重要講話,我們或許可以一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形成的歷史蹤跡。
早在2007年,習近平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時就提出過法治思想,但那時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思想。筆者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開始形成于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到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間。在這一年間,習近平多次在講話中提及“法治”“法制”等內容。最重要的是,習近平在2012年12月4日舉行的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實行依法治國,要維護法制的尊嚴和統(tǒng)一。[3]其后,他又在講話中提出了“改革要于法有據、先立后破”等論斷,并強調“司法本質和司法功能”,這些觀點的提出標志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正漸成體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基本形成,大約是起于2013年11月黨召開十八屆四中全會,終于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研討班”開展期間發(fā)表的講話。在這一時期,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專題的形式討論了依法治國的有關問題,對法治中國提出了初步要求。其后,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研討班”開展期間的講話中提出“要抓住領導干部的關鍵少數,既要學法也要遵法守法”。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極富智慧地回答了“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避免了一些人陷入怪圈,而忽略法律實際價值的。這些講話意味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不斷豐富發(fā)展,已基本形成。
從2015年2月“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確立到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確立階段。這一階段中,黨中央極具有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內涵。其后,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講話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內容更充實。特別是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基本建成,社會法治意識顯著提高。[4]這標志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正式確立。
十八大召開后的五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展,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邁入新局面,其又反作用于法治思想,促進了法治思想的發(fā)展。這一作用與反作用的過程,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內容不斷豐富的過程。經過對其深入學習與研究,筆者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主要包括一個目標、兩個基礎、三個工程、四個環(huán)節(jié)、一條主線,具體闡釋如下。
一個目標,即完善法治體系,建設法治國家。根據十九大報告的精神指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若要依法治國,必須有法可依,所以完備的法治體系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建設完備的法治體系必然是艱難的,但這一總目標好似燈塔,指引我們前進,即使前路不易,我們也會跟隨燈塔的指引,繼續(xù)向法治前進。
兩個基礎,即以人民為中心和堅持憲法法律至上。人民的力量,我們在任何時期都不能忽略。古時就把人民比作水,得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論斷。現代中國更不能忽略人民的力量,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放在絕對重要的位置,傾聽人民的心聲,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落到實處。同時,憲法法律的作用也不能忽略,只有憲法法律得到真正實施,其才會真正具有生命和權威,才能有效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
三個工程,即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為了建設法治國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是為了實現法治政府。在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成效時,要逐步形成法治社會的良好環(huán)境。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堅持共同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和依法行政,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打開新局面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四個重點,即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道路上,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這四個重點缺一不可。立法是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的前提,只有做到了立法的科學性,才能保證后面的環(huán)節(jié)順利進行。執(zhí)法和司法必須公平公正,讓老百姓在具體案件中感受真正的正義。當前面三個環(huán)節(jié)得到落實后,還要加大全面普法的力度,讓人民群眾學法知法守法,不斷營造建設法治國家的良好氛圍。
一條主線,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中國當前的實踐來看,黨的領導都是極富智慧的。在任何時期、任何事件上,我們都不能拋卻黨的領導,空談實踐。黨的領導是全方位的,不僅領導我們的思想,還領導我們的組織和實踐。以往的實踐證明,黨的領導是英明的。盡管曾經也犯過某些錯誤,但我們黨能做到知錯就改,不斷突破和完善自己,保持無窮的生命力與戰(zhàn)斗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經過五年發(fā)展,內容不斷豐富,邏輯更加清晰,趨于完善。這一套科學的理論系統(tǒng),對中國新時代的法治實踐具有深刻的意義。
“法律是使人類行為服從于規(guī)則之治的事業(yè)。”[5]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弘揚法治精神,不斷豐富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思想,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規(guī)則性的指引。建設法治國家的道路如何選擇,絕不是隨心所欲的。需要我們事先擬定規(guī)則,按照規(guī)則執(zhí)行,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法治中國建設的正確航向,確保實現建設法治中國的預期目標。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最根本的實踐意義。
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不斷完善,發(fā)展出了諸多兼具實踐性與理論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如關于“人民”的全新法治理念等。這些理念與原則產生于“中國特色”建設的大背景下,不僅具有其應有的普遍屬性,還具有適應中國國情的特殊價值,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國家治理體系的確立,不僅受本國歷史傳承、文化背景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影響,還與世界各國法治文化在不斷交流中吸收、融合、創(chuàng)新密切關聯。五年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在自我升華和與國外先進文化交流的雙重作用下,綻放出耀眼光彩。當前,中國正邁入充滿光明的新時代,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也必將成為世界法治思想發(fā)展和人類法治文明發(fā)展的共同話題。五年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不僅為中國法治建設道路提供了理論支撐,而且為世界法治文明發(fā)展貢獻了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