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結財
新高考評價體系的核心立場是“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創(chuàng)新能力四個方面的考查。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就高中語文而言,核心素養(yǎng)的權威表達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思維與語言的關系極其密切,相輔相成。因此,在高中議論文的寫作中,要全程關注語言、思維的積累和訓練,加強審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任務型寫作實踐,強調不僅要關注寫什么內容,更要關注怎么寫。筆者就如何在寫作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寫作的審辯思維能力,進行一些探討。
一、審辯思維能力的探究
審辯思維是critical thinking的漢語翻譯,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翻譯成“明辨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審辯思維是一種用來判斷現(xiàn)有命題是否為真的方式,是一種通過理性的思辨使現(xiàn)有命題達到合理結論的過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審辯思維能力已經(jīng)成為中西方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和價值取向。在寫作當中具體指的是對論題進行澄清、分析、評價和進行論證的能力。不同讀者對材料的解讀,觀點、立意具有多向性、不確定性,而不同的立意之間可能都有其合理性。矛盾當中對立的雙方,也可能都各有利弊。這時就更需要運用審辯式思維更加客觀、全面、合理、發(fā)展地看待問題。寫作的過程中最忌一意孤行、強詞奪理、簡單粗暴的論證,這種論證企圖用偏執(zhí)的觀點來使人信服。
二、學生在任務型作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當下高中生的學習生活空間較為狹小,他們大多數(shù)時間過著家庭——學?!彝ブ貜屯凳降膯握{生活,而且很多學生周末也有相應的課業(yè)安排。生活閱歷的限制、分析能力水平的制約,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寫作中的思維定勢,作文中常常立意庸常甚至出現(xiàn)大面積的雷同;寫作就像在砌墻搭積木,僅作簡單重復的論述,且分析得相對膚淺,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寫出來的文章往往忽視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yǎng)教育,缺乏時代性和感染力,缺少懷疑審辯的精神。因此要引導學生回歸到真實的交際中,學會尊重他論,進行更為文明交流。要“引導學生由封閉性說理或強說強辨走向公眾說理與公共文明”。而當下學生們的各學科之間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審辯思維的能力都是比較欠缺的,因此,無論是學生個人的學習需要還是新高考大背景的要求,審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必須的。
三、在高考作文命題考查中看審辯思維能力的必要性
近些年來的高考作文材料,已經(jīng)逐漸從封閉性的主題立意向二元對立模式或向多元有序轉化。通過下列表格就能明顯看出此特點。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幾年高考作文題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點就是思想更加活躍了,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思維自由度進一步加大。因此,如何運用審辯思維更加客觀、全面、合理地進行論證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特別是2017年全國一卷當中的12個關鍵詞“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xiāng)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帶有著滿滿的思維考查指向,按照寫作要求“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則充分地尊重考生的個人自我意愿,如此設計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和真情實感。這些關鍵詞搭配組合的自由度很大,試題本身提供關鍵詞不但有正面的,而且有負面的。這也就為學生在寫作時能夠從對立矛盾的關鍵詞中看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了足夠的條件,以審辯的眼光區(qū)直面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正視社會、文化前進中存在的矛盾,看到潛在的危機,這樣的立意才全面,邏輯性也會顯得更加嚴謹,論證更加合情合理。
高考作文的考查已經(jīng)不再是完篇、論證結構完整、分析說理具體的純粹而簡單的要求,一篇好的文章更應該有著反思辯駁的深入。就目前來說,國內外比較認同的一種論證結構是:對問題進行解釋→陳述對問題的立場→對所持的立場進行合情合理論證→對可預見的質疑進行反駁→問題的解決。“對所持的立場進行合情合理論證”以及“對可預見的質疑進行反駁”的過程就需要運用審辯思維能力來進行理性思辨,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理性自省的生活態(tài)度,對事物邏輯審慎的分析能力,以及準確嚴謹?shù)恼Z言表達能力。
從近幾年的高考命題抑或是當前語文教育語境來看,教學過程中關注語言、思維的積累和訓練,加強審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和深入分析事物內部的二元甚至是多元關系,無論是事物所包含的主觀與客觀、對立與統(tǒng)一、個性與共性、內容與形式、內因與外因、抽象與具體、硬件與軟件、破舊與立新等,其都與審辯思維有關。我們不能再用上個世紀的“真理——謬論”的非審辯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在作文寫作中進行武斷的、強詞奪理的論證。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應當主動積極地倡導研究性的學習,著力發(fā)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能力,以一種“謹慎、開放、公正、求實”的態(tài)度在高考作文的寫作中呈現(xiàn)出一個“質疑、反思、求證、調整”的過程,讓文章更具有“合理、嚴密、深刻、全面”的品質。
★作者通聯(lián):福建泉州現(xiàn)代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