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汪凱華+陳滿峰
摘要:紅小豆(Vigna angularis)作為江蘇省的小豆主栽豆類作物,其子粒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礦物質,低脂肪,是藥膳同源作物之一。但目前小豆生產上存在著產量低、品質差、品種混雜等問題,嚴重影響其種植效益,為此選育高產優(yōu)質的小豆品種顯得尤其重要。通紅4號是江蘇沿江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通過有性雜交選育而成的紅小豆新品種,2015年通過了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鑒定;該品種具有高產、優(yōu)質、抗病等優(yōu)點。對其育種過程、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術進行了總結,以期為相關育種工作者和農技推廣部門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小豆(Vigna angularis);通紅4號;育種;栽培
中圖分類號:S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02-002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2.005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ain legume crops in Jiangsu province, adzuki bean is rich in protein and minerals, low in fat and it is one of the crops which can be used as food as well as medicine. Bu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ow yield, poor quality and mixed varieties in the production of adzuki bean,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planting benefit. It's important to develop high yield and quality adzuki bean variety. Tonghong 4 is a new adzuki bean variety, which was bred through hybridization by Jiangsu Yanjiang Insti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t was commercially released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5. The breeding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dzuki bean breeders and agricultural extension departments.
Key words: adzuki bean(Vigna angularis L.); Tonghong 4; breeding; cultivation
小豆(Vigna angularis)又稱紅豆、紅小豆、赤豆、赤小豆等,是豆科(Leguminosae)豆屬(Vigna)中的一個栽培種[1,2],起源于中國[3],在中國有2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4],全世界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種植小豆[4],共保存的小豆種質資源1萬余份,中國收集保存的小豆種質資源就有4 600余份[3]。小豆栽培主要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泰國等東南亞國家[3,4]。中國小豆主產區(qū)為東北、華北、黃河中游、江淮下游,年種植面積30萬hm2、總產量約30萬t左右[3,5],常年出口5萬~6萬t,均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小豆生產和出口的最大國[3,4]。
小豆營養(yǎng)豐富,其蛋白質含量19%~29%,碳水化合物55%~61%,脂肪含量較低[6],具有高蛋白和低脂肪的特性,還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和礦物質,具有活血、利水等藥用價值,是藥膳同源的食用豆類作物之一,深受消費者的喜愛[7]。但小豆生產一直處于自由發(fā)展狀態(tài),地方品種為主,品種混雜退化嚴重、產量低而不穩(wěn),2011-2015年中國小豆平均單產為1 640.0 kg/hm2左右,最低年平均為1 557.8 kg/hm2,最高年平均為1 773.5 kg/hm2。適應性和抗逆性差,栽培管理技術粗放落后,商品性欠佳,嚴重影響種植效益和出口品質[8]。因此,小豆產業(yè)急需符合市場需求的紅小豆新品種。江蘇省于2011-2015年鑒定了一批適合江蘇省種植的小豆品種,以緩解目前小豆生產品種匱乏的迫切需求[9-11]。江蘇沿江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通過對江蘇省現(xiàn)有的小豆種質資源進行篩選、鑒定,選育出品質、抗性、產量等性狀突出的親本材料,通過雜交配組和系譜選擇等方法選育出紅豆新品種通紅4號。通紅4號于2015年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該品種具有優(yōu)質、高產、抗病等優(yōu)點,適合江蘇省小豆產區(qū)及南方小豆區(qū)種植。現(xiàn)對其育種技術及其栽培進行總結,以期為相關育種工作者和農技推廣部門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親本材料
通紅4號(原編號H058)系江蘇沿江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新選大紅袍/大納言有性雜交選育而成。母本新選大紅袍為海門市種子公司從地方品種系選提純的優(yōu)質大粒型紅小豆品種,其植株蔓生,爬蔓能力強,品質優(yōu)、子粒種皮色鮮紅,百粒重17.0 g左右,抗病性強;大納言為江蘇沿江地區(qū)農科所引進的外來品種大納言系選材料,其子粒較大,長圓柱,百粒重22 g左右,種皮色深紫紅,植株直立,抗倒伏性強,但粒色較差,抗病性較弱。
1.2 育種方法
通過有性雜交系統(tǒng)選育方法,對雜交F2代分離子粒進行留大淘小按粒重高低進行早代選擇;然后按系譜法進行定向選擇。
1.3 選育經(jīng)過
按照高產、優(yōu)質、抗病的育種目標,2002年以新選大紅袍為母本,大納言為父本配置雜交組合;獲得4個莢,18粒種子。2003年種植F1代收獲F2淘汰小子粒,留下較大、飽滿子粒456個粒;2004年種植上年收的雜交后代材料,于收獲前選擇優(yōu)良單株。2005年將選擇的優(yōu)良單株進行株行種植和農藝性狀鑒定,并繼續(xù)選擇優(yōu)良單株;選擇優(yōu)良單株編號H-058,進入株行種植。2006年種植株行,在株行中選擇粒大、較矮、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株行(編號H058),進入下一年株系。2007年進入株系圃進行農藝性狀的穩(wěn)定性鑒定及其產量比較。2008年進行鑒定試驗,同時開展多點試驗和繁種。2009年進入品系比較鑒定;同時開展多點適應性試驗,并在海門進行夏播高產示范。2010-2012年進行品系比較試驗;同時開展了多點適應性試驗,并在海門悅來、樹勛等鎮(zhèn)進行春播、夏播等試驗示范。2013-2014年申請參加江蘇省小豆區(qū)域試驗,試驗的結果表明,通紅4號紅小豆具有高產、優(yōu)質、抗病、品質佳等優(yōu)點。2015年參加江蘇省小豆生產試驗。2015年12月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定名為‘通紅4號,鑒定編號為蘇鑒小豆201505。endprint
1.4 數(shù)據(jù)分析
1.4.1 數(shù)據(jù)來源 育種單位育種過程數(shù)據(jù)和江蘇省小豆區(qū)域試驗數(shù)據(jù)。
1.4.2 LSD法檢測 對江蘇省小豆區(qū)域試驗產量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和LSD檢測,探討其差異水平,為品種的豐產穩(wěn)產性提供依據(jù)。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表現(xiàn)
2.1.1 江蘇沿江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所內品比試驗 2007年本所株系中產量為2 335.5 kg/hm2,比對照品種啟東大紅袍增產27.10%;2008年本所鑒定試驗產量為1 897.5 kg,比對照品種啟東大紅袍增產23.29%;2009年本所品比試驗產量為1 926.0 kg/hm2,比對照品種啟東大紅袍增產16.09%;2010年本所品比試驗產量為1 854.0 kg/hm2,比對照品種啟東大紅袍增產15.08%;2011年本所品比試驗產量為2 527.5 kg/hm2,比對照品種啟東大紅袍增產16.05%;2012年本所品比試驗產量為2 412.0 kg/hm2,比對照品種啟東大紅袍增產19.55%(表1)。
2.1.2 江蘇省小豆區(qū)域試驗 2013-2014年參加江蘇省小豆區(qū)域試驗。2013年通紅4號小豆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2 336.1 kg/hm2,比對照品種蘇紅1號增產19.91%,居9個參試驗品種第一位;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試點產量最高為2 677.8 kg/hm2。2014年通紅 4號小豆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2 345.8 kg/hm2,比對照品種蘇紅1號增產26.91%;淮安試點產量最高為 2 779.2 kg/hm2,居5個參試驗品種第一位。2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2 344.4 kg/hm2,比對照品種蘇紅1號增產23.32%;增產極顯著(F值19.526,F(xiàn)0.05為3.838,F(xiàn)0.01為7.006),經(jīng)最小多重比較LSD法檢測,通紅4號小豆較對照品種蘇紅1號具有顯著增產能力,具有較好的豐產性和穩(wěn)產性。2年區(qū)域試驗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區(qū)域試驗產量情況及各試點產量LSD法多重比較結果見表3。
2.1.3 江蘇省生產試驗 2015年通紅4號生產試驗產量為2 233.7 kg/hm2,較對照蘇紅1號增產11.42%。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試點產量最高達2 692.5 kg/hm2,4個試驗點全部增產,增產幅度為9.10%~27.37%,增產效果明顯,產量結果見表4。
2.2 特征特性
出苗勢強,幼苗基部綠色,生長穩(wěn)健,葉卵圓形,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株型較松散,半蔓生,亞有限結莢習性。成熟植株莖稈灰褐色,莢圓筒形,成熟莢黃白色。粒形圓柱形,種皮鮮紅色,臍色白,商品性好。成熟時落葉性較好,不裂莢。兩年試驗平均:生育期110.0 d,屬中晚熟品種,株高74.5 cm,主莖20.5節(jié),有效分枝3.8個,單株結莢27.9個,莢長9.08 cm,每莢5.90粒,百粒重19.85 g。
2.3 抗性表現(xiàn)
經(jīng)2013-2014年江蘇省區(qū)域試驗田間自然鑒定,田間花葉病毒病發(fā)病輕,中抗花葉病毒病,耐旱性較強,抗倒伏性中等。
2.4 適宜區(qū)域
該品種在江蘇省小豆產區(qū)春季和夏季均可種植,可麥后或油菜收獲后播種,也可與玉米、棉花等作物間作套種。
2.5 栽培要點
2.5.1 輪作 選擇前兩茬未種過豆類作物的田塊種植。
2.5.2 播種期 4月中旬至7月底均可播種,最適播期6月10日至28日。
2.5.3 種植密度 春播密度6萬株/hm2,夏播密度9萬株/hm2,行距50 cm,株距22 cm左右,一般用種量37.5~45.0 kg/hm2,遲播適當增加播種量。
2.5.4 肥水管理 在中等肥力的田塊種植,用25%的復合肥450 kg/hm2或45%的復合肥300 kg作基肥,開花期視苗情長勢用75~150 kg/hm2尿素作促花肥。并根據(jù)各個生育期對水分的要求和氣候降雨情況,進行水分管理;花莢期注意抗旱排澇,保持土壤濕潤。
2.5.5 草害防治 可在播種后苗前用96%精異丙甲草胺1 050~1 500 mL/hm2進行土壤封閉。
2.5.6 防病治蟲 小豆的病害主要有病毒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細菌性病害。蟲害發(fā)生較多的有蚜蟲、紅蜘蛛和豆莢螟等害蟲。病害預防為主;蚜蟲用20%吡蟲啉75~150 g/hm2噴霧防治,紅蜘蛛用43%聯(lián)苯肼酯3 000~5 000倍稀釋液進行防治。豆莢螟在盛花期用菊酯類農藥375~600 mL對水750 kg噴霧,隔7~10 d再噴1次。使用農藥時需要注意劑量,以免引起落花、落莢、落葉,造成減產。
2.5.7 適時采收 該品種結莢期集中、不裂莢,可一次性收獲,或根據(jù)天氣情況分批采收,以防雨水過多導致種子霉爛。
3 結果與分析
通紅4號是通過雜交育種與系統(tǒng)選擇法育成的紅小豆新品種。該品種種皮鮮紅色、子粒較大,百粒重19.85 g;生育期較長,夏播生育期110 d左右,屬中晚熟品種;株高72.8 cm,株高較高,爬蔓能力一般,屬半蔓生品種,耐旱性和抗落葉性較強,具有較好的豐產性和穩(wěn)產性。適合江蘇省小豆產區(qū)及南方小豆區(qū)種植。
通紅4號通過春夏播試驗,其播期彈性較長,對其成熟收獲期影響不大,對溫光較敏感,4-7月底均可播種,一般9月上中旬開花,10月中下旬成熟。早播晚播對開花、結莢、成熟收獲期變化不大,對植株株高、蔓生能力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適宜播期為6月中下旬播種。目前江蘇主要種植的是啟東大紅袍等蔓生型地方品種,純作種植較少,與玉米套作較多。通紅4號可用于單作,為半蔓生中晚熟品種。因其爬蔓能力差,春播爬蔓相對較強,可與玉米等較高稈作物套作,待玉米收獲后需砍掉玉米秸稈或將玉米等秸稈齊1 m以下折斷,減少玉米秸稈遮光和有利于通紅4號爬蔓生長,可顯著提高產量。
參考文獻:
[1] 林汝法,柴 巖,廖 琴,等.中國小雜糧[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92-209.
[2] 高義平,董福雙,王海波.紅小豆生物技術研究進展[J].生物技術通報,2013(3):10-14.
[3] 王麗俠,程須珍,王素華.小豆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概述[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3,14(3):440-447.
[4] 濮紹京,金文林.小豆育種進展及研究動向[J].世界農業(yè),2007, 334(2):47-49,55.
[5] 柴 巖,萬富世.中國小雜糧產業(yè)發(fā)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99-105.
[6] 金文林.中國及日本的小豆育種和遺傳資源研究現(xiàn)狀[J].北京農學院學報,1994,9(1):118-126.
[7] 李家磊,姚鑫淼,盧淑雯,等.紅小豆保健價值研究進展[J].糧食與油脂,2014,27(2):12-15.
[8] 顧和平,陳 新,袁星星,等.紅小豆新品種蘇紅1號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1,39(4):98-99.
[9] 陳 新,顧和平,張紅梅,等.適合江蘇省栽培的小豆新品種及高產配套栽培技術[J].雜糧作物,2008,28(4):270-271.
[10] 張紅梅,陳華濤,袁星星,等.紅小豆新品種蘇紅3號的配套栽培技術研究[J].上海農業(yè)學報,2015,31(6):108-111.
[11] 劉曉慶,張紅梅,袁星星,等.小豆新品種蘇紅5號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5,31(2):57-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