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芝
對于德昀的教育,我從來都不認同強加式的灌輸,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特點,教育不是復(fù)制與強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急不躁,傾聽孩子內(nèi)心成長的需要,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今年寒假,德昀開通了自己的博客。圍棋集訓3天,他每天早晨6點半出門,晚上7點到家,回來后還自己主動在博客上記錄一天發(fā)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做到條理清晰。
9歲開始,我們希望德昀能養(yǎng)成每日自己記事和反思的習慣。假期讀《論語》學而第一里,子曰:“每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要做到三省,就要知道自己每天做了什么事,哪些事情我做得對,哪些事情我做得不合適,這是反思的基礎(chǔ)。有了反思,才能接下來思考我明天要計劃做什么事情,今日所犯的錯誤如何避免,今日遇到的問題如何去解決。
這樣就由原來家長指出孩子的不足,變成了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缺點,而且在很多時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去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點。
比如在寒假旅游回來之后,我和德昀一起看詩詞大會。第一天看的時候,他還不愿意,因為他想看電影,但是我堅持看詩詞大會。他沒辦法撅著嘴坐在我身邊,結(jié)果看了一會,他比我還入迷。第二天再看,他開始記筆記。第三天看,他捧著《唐詩三百首》,聽到選手讀到哪首,就翻到哪一首,每每為找到一首詩而歡呼??吹皆u委老師點評于謙,自小家中供奉的就是文天祥,提到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里面有兩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決定自己要把這兩句寫出來,也掛在家里。練了三日,才寫成,字幅舉起來,比他的身高還要高。
心之所向,不畏艱難,必有所成。這樣,孩子做的事情并不是家長要他去做,而是孩子自己渴望去做,就會努力做好。
在所有的科目中,德昀覺得自己最差的是美術(shù)。是聽之任之,還是奮起追之?我們也是看孩子自己的想法。以前說給他報一個畫畫班,德昀的頭搖得和撥浪鼓一樣。今年看到詩詞大會的沙畫,聽到詩人王維是個全才,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居然自己主動提出要去學畫畫。雖然畫作稚嫩,但是能夠勇敢地正視自己的不足,更有意愿去付之行動去改變,就值得表揚和鼓勵。
人無完人,人更非生而知之。生有涯,知無涯,能夠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上下而求索,足矣!
前幾日讀到成語“酒池肉林”,德昀問我這個出處是在三國時期還是紂王時期,我讓他自己去查,最后確定是紂王時期。假期讀了《漫畫史記》《少年讀史記》《中華人物故事全書》《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可以看出德昀的興趣走向??茖W類的書雖然依然在看,但是已經(jīng)不是一枝獨秀,他的閱讀興趣開始向人文、歷史以及哲學方面擴展。比如假期讀的哲學類的書目有:《知識是什么》《我是什么》等等。
旅游的時候去過喬家大院,回來之后我看《喬家大院》的電視劇,雖然劇情有很多與歷史事實不符,但是可以看出喬致庸曲折跌宕的一生。做一個商人不難,而能做一個心懷天下的商人就不易了。儒家文化的根基對喬致庸一生的影響都至關(guān)重要。劇中喬致庸引用《論語》中的很多話,德昀聽了感慨道:“真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呢,商人讀《論語》也有大用處啊?!?/p>
文化和精神是一個人生長的根。當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孩子的點滴分數(shù)而焦慮的時候,我更希望我們能跳出考試的樊籠之外,望一望孩子成長之外的世界,到底什么是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的,我們更應(yīng)當關(guān)注的是什么?
習慣、品質(zhì)、修養(yǎng),所有的養(yǎng)成都要在點滴之中一點點地匯聚,孩子的每一分改變都是成長的聲音。
德昀很小的時候,我讀過一本書——《傾聽孩子》,現(xiàn)在想來,依舊感動。傾聽孩子內(nèi)心成長的需要,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